王炳艷 張穎娟
[摘 ?要:“三教”即教思考、教體驗、教表達,是著名教育者呂傳漢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教學理念?!叭獭笔钱斍疤剿魅绾翁嵘n堂效率的創(chuàng)新嘗試,是培養(yǎng)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益探索。思政課教學是一項重大的政治任務,事關我們“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為誰培養(yǎng)”的問題,要想讓思政課真正體現育人的功能,必須轉變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運用能力,真正在實踐中體現思政課“潤物細無聲”的功效和作用。
關鍵詞:“三教”;思政課;運用
Abstract:Professor LvChuanhan cameup with“Three Aim of Teaching”in 2014,that is to say,how to make students learn to think,to experience,and to express,which explores cultivating students’“core quality,and it is an innovative campaign to improve efficiency in the class.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olitical task,it is about “What kind of talents to be trained” and “Who are the talents are trained for”. Transform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ideas and focus on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so that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in the political education course can be embodied.
Key words:“Three Aim of Teaching”;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lessons;put to use]
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是培養(yǎng)人才的核心,核心素養(yǎng)是指學生在相應的教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fā)展和社會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在于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辯證思考、體驗和表達,是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重要保障。我?,F在正在進行思政課教學改革,需要我們打開思路,打破傳統思政課教學的模式,探索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就此契機,現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淺談幾點“三教”理念在思政課教學中的具體運用。
一、教思考,引導學生去“想”,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
教思考,就是要教會學生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去認識知識的內在本質,以變化發(fā)展的視角來探視各個知識點、面之間的內在聯系和外在折射方問,從而能夠通過演繹、推理、歸納等的方式,從個別知識中概括出一般知識的原理,或者從一般原理推論出個別結論,培養(yǎng)和開拓學生辯證思維能力。教學是一個教與學的過程,要想讓教師教的輕松,學生學有所獲,就要深刻領會辯證思考的內涵,須從兩方面著手。
首先教師要學會辯證的處理教材和授課內容,思考教材編寫的知識點、面與學生學習生活之間的聯系,辯證地處理教材與教師、教材與學生的關系,審視自己的教學方法是否切合學生實際,是否以學生為本。同一門課程,受眾不同,其對課程的理解受專業(yè)背景、基礎知識等的影響,學習興趣和主動性都會產生差別,這就需要教師及時調整授課內容和方式。一是優(yōu)化教學內容,凝練教學主題。思政課教材內容龐雜,涉及面廣,課程與課程之間又有許多重復交叉的地方,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熟悉教材,不僅是本門課程,而是思政課的所有主干課程,只有充分熟悉每門課程的內容,才能有針對性的篩選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精簡化,既避免重復,又能讓學生在學習上感受知識的層次感和邏輯性,使學生樂學。二是優(yōu)化教學設計。要想呈現一堂完整的課堂教學,教學設計尤為重要,設計是否科學、合理,直接關系著能否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能否達到教學目的。完整的教學過程應包含導入、感知、理解、鞏固、提問、小結、作業(yè)布置和反思等環(huán)節(jié),其中我認為導入、理解、小結和反思四個環(huán)節(jié)尤為重要。導入應簡短但要有吸引力,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理解就是教師要充分的講,把重難點講透,通過教師的講,使復雜的問題簡單化、抽象的問題具體化、零散的知識系統化,同時還要讓學生充分的想,使之將原有的知識和新學的知識內在的聯系起來;小結是對一堂課所有知識的概括,通過小結,使學生將諸多的信息進行篩選,記住重要信息;反思則是課堂必不可少的組成環(huán)節(jié),所謂教學反思,是指教師對教育教學實踐的再認知、再思考,并以此來總結經驗教訓,進一步提高教育教學水平。教學反思主要是針對每堂課的實踐操作后的再認識,使教師根據自己的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效果、教學評價等進行反思,某堂課哪里做得好?今后是否可借鑒和推廣?哪些地方和內容跟教學設計有出入,該如何避免和改進?教學反思體現的就是教案與教學操作的結果關系,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通過有效的教學反思,可促使教師認識到自己的教學優(yōu)點是什么,不足有哪些,以便于自己教學業(yè)務水平的提升。
其次,教師要巧設問題,問題的設置必須具有導向性,既要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結構和水平、又要結合教學目的與培養(yǎng)目標進行設置,通過問題設置,引導學生拓展思維,進行辯證思考。通過思考找出知識的點與面之間存在的必然聯系或者非必然聯系,深入知識內部尋找其結構本質,淺出知識外部折射拓展,這才是衡量學生認知思維能力是否有漸進性提高的標桿,才是學生學習質量提高的根本保證。如高校思政課有《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主干課程,分別于第一,二,三,四學期開設,要讓學生學好思政課,必須理清課程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對這一問題,可以這樣嘗試,在上最后一門“概論”課時,先讓學生用幾個關鍵詞來概括之前所學的三門主干理論課,“基礎”課學生會說到理想、信念、道德、法律等關鍵詞,“綱要”課會用歷史、鴉片戰(zhàn)爭、侵略、反抗等詞,而“原理”會講馬克思主義、唯物主義、辯證法等。在學生說過這些詞后教師再進一步引導,使學生自己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基礎”課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素養(yǎng)、法律意識,引導大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堅定信念,修身養(yǎng)性;“綱要”課側重了解近代歷史發(fā)展的進程,以史明智,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原理”課需把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認識人類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認識和改造世界;而“概論”課則強調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中國的實際相結合,運用、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馬克思主義。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引導歸納,四門課程不是孤立和割裂的,是內在辯證統一的,這就是一種辯證思考。通過這種引導與思考,讓學生理解思政課課程程體系結構及開設思政課的重要性,用邏輯記憶的方式把幾門思政課的相關理論串聯、并聯起來。在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時,可設置一個問題:“怎樣理解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教師適當引導,如十月革命發(fā)生在什么時間?世界的格局怎樣?中國又是一個什么情況,逐步啟發(fā)學生展開知識的串聯和并聯,然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學生甲:“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學生乙:“中國的國情和俄國很相似,十月革命的勝利,鼓舞了中國的先進分子”,學生丙:“說明近代以來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實踐尚未成功”。學生經過充分的討論,教師就能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通過類似問題設置,學生的思辯能力就得到了發(fā)展,也就實現了教學目標,達到了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
二、教體驗,引導學生去“做”,著重培養(yǎng)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生獲得體驗,實際上就是要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主體。就是要把對知識的思考空間交給學生,用相信學生能力的思維代替教師的權威思維,尊重人類對辯證思維的認識和發(fā)展過程。要讓學生在面對新問題、熱點焦點時,敢于思考,敢于發(fā)聲,辯證識別知識的內、外在聯系,運用知識內部結構和原理,折射性地解決知識點、面之間的放射性問題。在思政課教學過程中,可采取自學心得分享、緊扣某一主題的熱點討論與交流、情景設定、角色互換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體驗獲取知識的過程,從中收獲存在感與價值感。既是體驗,就有成功與失敗,成功者往往在下次體驗中積極主動;而失敗者往往寡言少語,拒絕再次體驗。面對這種情境,教師絕對不可以將體驗失敗視作學生的愚鈍而歧視不管,而應加大對他們的關注,多給于學生正面的肯定和鼓勵,采用靈活、婉轉的方式對學生的錯誤回答進行糾正,通過教師的幫助,對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其成長。
三、教表達,引導學生去“說”,著重培養(yǎng)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
獲得體驗的切入點就是表達,教學中學生有沒有學會辯證思考,是否有收獲,事實上要通過學生對知識問題的表達及實踐參與度來衡量。
現代社會需要的是復合型人才,也就是注重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知識的儲備、專業(yè)技能等素養(yǎng)都要通過參與實踐和語言表達來實現。教師要通過自己的教學設計,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善于發(fā)聲。做到既鍛煉學生的膽量和表達能力,又通過表達檢驗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反映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水平和能力。如何獲取知識?關鍵是要閱讀。傳知識的獲取需要不斷的學習,而學習的基礎就是閱讀。俗話說得好,“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鐘粟?!弊x書是我們獲取知識必不可少的手段,只有博覽群書,自省反思,總結提煉,才能增長自己的見識,才能提升自己的理論素質。教師要給學生列出閱讀書目,提出閱讀要求:如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分享閱讀心得、分享美詞佳句、討論書中熱點、提出質疑等以增強學生與人交流與語言表達的能力。
其實,無論教學中采取了什么樣的教學模式,都應更加關注自己的教學是否真正促進了學生更為積極地進行思考,是否在問題分析、觀點提煉、語言組織和表達等方面得到鍛煉、獲得成長。總之,作為一種探究式、啟發(fā)式、開放式的教育教學理念,問題設置、學生參與是踐行“三教”理念的關鍵。
參考文獻
[1]曾凡彩.淺析“三教”在數列課程教學中的重要性[J].新課程下,2017,9.
[2]楊孝斌,呂傳漢.論數學教育對中小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J].興義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5.
[3]羅小林.淺析新課程背景下高中數學“三教”教學[J].基礎教育參考,2016.
[4]蘇明強.魅力課堂:讓學生的思考更精彩——以“三角形邊的關系”為例[J].小學數學教師,2017:16-18.
[5]張曉斌,付大平.落實“三教”理念,培育數學核心素養(yǎng)[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54-57.
作者簡介
王炳艷(1984—),女,漢族,貴州盤縣人,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與研究。
張穎娟(1982—),女,回族,貴州普安人,六盤水師范學院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
項目名稱:“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貴州省一流課程建設項目。
項目名稱:《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六盤水師范學院校級精品課程;項目編號LPSSYjpkc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