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春細
摘 要: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親和母親雙方外出打工,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孩子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就叫做留守兒童。有的留守兒童跟隨父親生活,有的留守兒童跟隨母親生活,還有的留守兒童跟隨祖父母生活,也有一些留守兒童與家族里的親戚或者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特別,許多留守兒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卻也讓留守兒童成長的壓力越來越大。留守兒童中的一些問題是如何造成的?有沒有措施進行改變或者補救?
所謂留守兒童是指父親和母親雙方外出打工,或者其中一方外出打工,孩子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就叫做留守兒童。有的留守兒童跟隨父親生活,有的留守兒童跟隨母親生活,還有的留守兒童跟隨祖父母生活,也有一些留守兒童與家族里的親戚或者父母的朋友一起生活。因為成長環(huán)境的特別,許多留守兒童存在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研究也越來越深入,卻也讓留守兒童成長的壓力越來越大。當然,也有一些留守兒童成長得比較好,人格健全,性格活潑。這倒更加值得我們思考,留守兒童中的一些問題是如何造成的?有沒有措施進行改變或者補救?
一、目前留守兒童存在的教育問題分析
1、學習成績不容樂觀
留守兒童在山區(qū)農村往往由自己的爺爺奶奶或者是外公外婆看護,他們的文化水平偏低以及文化覺悟不高,導致了留守兒童的成績不好。而學習成績差的兒童,往往是監(jiān)護人關心不足,認為學習是沒有用的,不注意對留守兒童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沒有讓留守兒童形成正確的認識,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yè)。
2、不好的行為習慣
很多農村的留守兒童由于從小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養(yǎng)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這主要歸結為留守兒童往往不聽從年邁的監(jiān)護人勸導,認為自己的爺爺奶奶不能理解自己,更有甚者不但不聽從長輩的教導還頂撞自己的長輩。也不愿意聽從長輩的教導,從而出現了留守兒童不聽管教、違反校規(guī)的現象,尤其是正處于叛逆期的男孩子,逃課上網,結伙鬧事。正是留守兒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讓留守兒童養(yǎng)成了不好的行為習慣。
3、情感教育的不足
目前,留守兒童存在十分嚴重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缺失,尤其是父愛的缺失。通過對留守兒童的調查發(fā)現,大多數兒童難以感覺到幸福,并且會產生負面情緒,加之農村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讓留守兒童遇到情感和心理問題時無處傾訴,漸漸變得自卑、沉默寡言,不愿與人交流,加之,隨著父母外出打工時間的延長,心理問題更加嚴重。
二、留守兒童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
(一)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
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兒童與父母的溝通、來自父母的關心,對其心理的健康發(fā)展起著重大的影響作用。兒童心理健康的關鍵是要有良好的家庭心理環(huán)境,留守兒童由于生活在一個特殊的成長環(huán)境里,長期與父母分離,缺乏交流,因而更容易出現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自卑。自卑心理產生于人際間的比較。留守兒童經常看到其他同學朝夕與父母相伴,有人關心和疼愛,而自己卻沒有,相比之下必然會感到失落和自卑,自卑感是一種負向的情緒體驗,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身心健康。二是逆反。留守兒童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受,其內心比其他兒童更敏感,對老師及監(jiān)護人的管教更容易產生抵觸情緒,這種負面的情緒極易使他們產生較強的逆反心理,以自我為中心,不聽從正確的管教,與老師及監(jiān)護人對著干。三是任性。任性并非是天生帶來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中,他人對其合理或不合理的要求盲目滿足造成的一種心理特征。這主要是由于祖輩監(jiān)護人過度溺愛、放縱造成的。
(二)道德品行方面的問題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期在外打工,沒有辦法照顧孩子,大都對孩子產生了比較強烈的愧疚感。于是,他們就用“金錢+物質”的方式來彌補孩子缺失的親情。再者,由于監(jiān)護人年齡較大或者是忙于農活,精力有限,對留守兒童物質上給予的多、精神上關心的少,品行上溺愛的多、教育上引導的少,無暇顧及留守兒童良好道德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也很難與留守兒童進行思想交流,一般的是放任自流。這樣長期缺少有效的管教,這樣讓他們道德意志薄弱,交往了一些不良少年,形成了一些不良的習慣,如吸煙、喝酒、賭博、沉迷上網等,有的甚至觸犯了法律。
(三)安全方面的問題
關于留守兒童安全事件的報道有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監(jiān)護人往往認為只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盡到了責任,而且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留守兒童在校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成了“自由人”,同時由于孩子自身在心理上缺乏防范意識,生理上也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因此,這些孩子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極易成為不法分子的目標。此外,留守兒童發(fā)生溺水、車禍、火災、觸電等意外而致傷致殘甚至死亡的比例遠高于其他兒童。除了以上這些來自外部的傷害,有些留守兒童還面臨另一種安全問題,即離家出走。從而加大了安全問題發(fā)生的可能性。
三、農村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策略
留守兒童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階段。在這一階段,家庭、學校、社會應該共同行動起來,幫助他們打下一個健康的人格基礎。
(一)家庭是培養(yǎng)兒童健康人格搖籃
家庭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家庭是人類社會的第一塊基石,是兒童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搖籃。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位教師,家長的思想品德和作風習慣對子女有著很強的潛移默化的教育影響作用。要求子女做到的,家長應率先垂范,必須首先做到,使子女從小模仿家長好的做法和習慣,逐步形成良好的品質。要培養(yǎng)孩子健康的人格,父母需要有奉獻精神,應有開闊的眼界和長遠的打算,應該多為下一代考慮,多關心他們的成長與發(fā)展。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家長更不能忽視,留守兒童的家長首先要加強與孩子情感的溝通,不僅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學習情況,更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讓他們體會到父母的愛,除了與孩子經常保持聯系外,還應經常與孩子的任課教師、班主任聯系,了解他們各方面的表現;其次要十分重視孩子監(jiān)護人的選定問題,如果夫妻雙方同時外出務工,一定要選擇文化素養(yǎng)較高并且有一定責任感,能更好地監(jiān)督和指導自己孩子的親朋好友作為監(jiān)護人。
(二)學校是培養(yǎng)兒童健康人格的主陣地
學校在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健康人格方面應擔當“主角”:第一,學校的教育理念要更新,即從單純追求升學率轉向追求全體學生的全面健康發(fā)展上來,突出“以人為本”;第二,學校要建立留守兒童的個人檔案,及時了解留守兒童的學習和生活情況,尤其要關心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況;第三,教師要身體力行,率先垂范。孔子說:“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苯處煹难孕信e止、思想品質,是學生學習、模仿的榜樣,教師的言行對學生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教師在教育工作中應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導行,用品德感染學生,用言行引導學生。對留守兒童,老師要給他們以特殊的關愛,多接近他們,并利用班集體的力量形成一個溫暖、寬松的成長環(huán)境,讓留守兒童能切實感受到班集體的溫暖。
(三)、社區(qū)是培養(yǎng)留守兒童健康人格的重要載體
關愛留守兒童,社區(qū)根據留守兒童的需求,開設電腦、繪畫、書法、舞蹈、電子琴、乒乓球等旨在提高綜合素質的特長培訓課程;社區(qū)教育要承擔留守兒童健康人格培養(yǎng)的重任,就必須充分關注留守兒童在長期的留守生活中的優(yōu)秀表現,挖掘在人格教育過程中留守兒童的獨特優(yōu)勢,探索出適合留守兒童特點的教育理念,將留守兒童培養(yǎng)成具有獨特優(yōu)勢的積極、健康、進取的特殊群體。
四、家校要密切配合,共同創(chuàng)設溫馨的成長環(huán)境
要培養(yǎng)留守兒童正常交往的能力,需要教師、家長密切配合,共同為留守兒童創(chuàng)設正常交往的環(huán)境。我班的陳梅梅性格冷漠、孤癖。平時教師叫他回答問題、參加游戲時,他一概不聽,待在位置上一動不動。通過家訪了解到,陳梅梅的父母到深圳打工去了,整整兩年沒有回過家,他和七十多歲的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我與他的爺爺、爸媽取得聯系,一方面,要求爺爺奶奶多帶他去朋友、親戚家做客,多鼓勵他和鄰居小朋友玩;另一方面,要求父母多回來看望他。經過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陳梅梅慢慢地變了,喜歡與人交談、與人交往了。
總之,關注人格教育和培養(yǎng)是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要求.留守兒童人格教育問題涉及到學校、家庭、社會以及政府各方面。加強農村留守兒童人格教育,培養(yǎng)留守兒童的健全人格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