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zhí)萌?/p>
革命家和教育家徐特立說過,“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徐老的讀書習慣,更是他的讀寫結合的方法。在徐老的言傳身教下,毛澤東主席青年時期就提出了 “四多”讀書法:多讀、多想、多問、多寫。宋朝理學家朱熹提倡:“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币陨戏N種讀書方法,對我們語文閱讀教學讀寫結合學習模式的運用,具有重要意義。
一直以來,我國閱讀教學模式習慣于教師課堂上條分縷析地解讀文本,機械灌輸給孩子聽,而忽略了孩子們的理解認知、接受程度、年齡特點。這種死板、枯燥的模式,扼殺了學生對文本的個性化感悟,不利于挖掘語言潛能,更談不上語感能力、閱讀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唯有讓孩子們在熟讀文本的基礎上,做到個性化的解讀,在興趣感知點、文本主旨等地方做好讀寫結合, 才能讓學生更好的感知文本。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閱讀和寫作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提高學生的讀寫結合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一、閱讀教學讀寫結合弊端
1、讀的多,寫的少。隨著全社會對讀書重要性認知的普及,教育部門和學校也相繼推出了閱讀指導必讀和推薦書目,許多孩子很小就讀了好多中外名著、兒童文學作品等,但是讀完后,并沒有真正感悟,沒有讀書思考,沒有心得體會,一旦教師、家長跟不上指導,即便孩子空有滿腹經(jīng)綸,卻不善表達,學生得不到寫作鍛煉,讀再多的書,于事無補,背離了閱讀書籍的本義。
2、寫的多,讀的少。寫作是閱讀水平的應用,閱讀是寫作的基礎。隨著中高年級語文教學深度和廣度的拓展,個別語文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盲目地加大作文訓練量,一天一篇日記,一周一篇周記,大作文、小作文、語文社會實踐更是名目繁多,雖然寫作的次數(shù)上去了,但是閱讀不夠,只局限在課本、配套讀物等資料上,經(jīng)典讀的少,教師指導少,不能給孩子提供素材、靈感思路,出現(xiàn)拔苗助長的情況,導致很多孩子無效寫作多,敷衍應付,流水賬記事,收效甚微。
二、閱讀教學讀寫結合原則
1、適中性原則。盡管新課改提倡學生要大量讀寫,但是小學生年齡畢竟還是處于懵懂階段,生活閱歷淺、生活經(jīng)驗匱乏,閱讀量也達不到能出口成章地步,若是給他們布置繁重的讀寫任務,就免不了出現(xiàn)編造謊言、甚至抄襲文章的現(xiàn)象。老師應當鼓勵學生盡可能多閱讀,但是也要學會取舍,有針對性的指導學生讀寫,記錄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
2、興趣性原則。要指導學生結合自身的生活學習環(huán)境,尋找文本內容的興趣點,鼓勵學生選擇感興趣的書籍、有生活體驗的書籍閱讀,只有這樣,才能激起孩子共鳴,使文本內容與學生生活產(chǎn)生交集,觸動學生的心弦,才能更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及表達欲望。
3、模仿性原則。小學語文教材都是歷代名家沉淀下來的佳作瑰寶,可以提供給我們很好的思考和研究學習方法,對于提高我們的閱讀鑒賞水平、寫作應用水平,至為重要。要想盡快提高我們的讀寫能力,最好的途徑就是借鑒模仿。仿寫就如同梯子,可以讓孩子找出從一個事物到另一個事物之間的支撐點,用力“攀登”。朱熹曾說過:“古人作文作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可見仿寫對提高寫作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4、個性化原則。讀寫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要求教師運用課程理念,充分發(fā)揮教學智慧,從生命的高度用動態(tài)生成的觀點處理讀寫教學。而對于孩子來講,閱讀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是孩子對文本體驗的獨特認知和感悟,我們在指導孩子閱讀習作時,更要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異。只有尊重孩子對文本的獨特體驗,才能激發(fā)學習潛能,發(fā)散學生思維,撞擊感情火花,做到文思泉涌。
三、閱讀教學讀寫研究策略
1、積累運用語言策略。著名大戲劇家莎士比亞作品中使用詞語達一萬六千條,沒有這么多的詞匯,恐怕他也難寫出聞名世界的不朽之作。小學語文教材所選的每一篇課文都是未文質優(yōu)美的名篇佳作,教學中要鼓勵學生積累好詞佳句,鼓勵學生多看課外書;鼓勵學生在習作時,適當運用積累的語言材料。如果說優(yōu)美的詞句是作文美麗外衣的話,那么,內容就是作文的內涵,再漂亮的外衣沒有實質內容做支撐,也只能是一個空架子。要融習作與學課文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生活實踐,調動孩子的習作興趣,在讀中思考,在寫中感悟,加深對文本的體驗和感知,掌握學習策略和方法。
2、補白續(xù)寫修改策略。補白,簡單說就是填空。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引領學生深入文本,咀嚼文句,領略文境,找準文本中“言猶盡而意無窮”之處,讓學生反復玩味、感悟探討、激情投人、一吐為快,用學生靈動的想象來填補“留白”。續(xù)寫,也是對文本價值取向的很好補充和延伸。有許多課文的結尾處,雖意猶未盡卻戛然而止,留給了我們無限的想象空間。教師引導學生,依據(jù)原文,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續(xù)寫,對于發(fā)展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合理性思維,培養(yǎng)寫作興趣,提高寫作水平都有很大的幫助。此外,還要指導學生修改。文章七分改,好文章是改出來的。修改文章不僅是一種技能,也是一種習慣。作為老師要讓學生每寫完一篇文章,都要出聲朗讀幾遍,自己感覺不舒服的地方好好修改一下,還可以和同學互相修改,這樣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會越來越強。
3、從范文中學讀寫策略。一是巧向課文借“順序”。教學時要注重研究文本解體順序,要求學生在語言表達時善于運用這些順序:事情發(fā)展順序、時間先后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教材中有許多這樣的范例,我們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和訓練。二是寫文章片段感悟。 一般地說,學生課外時間有限,過分要求寫整篇文章,會讓他們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因此學生平時可以進行小練筆,讓學生多寫讀后感,讓自己的感情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不僅可以得到一種精神享受和樂趣,而且可以大大提高寫作水平。
4、利用新媒體輔助讀寫策略。現(xiàn)在喜歡使用微信,微博,空間的學生越來越多,他們從新媒體中學到了很多記錄生活點滴的方法,書寫或分享童年的快樂。這些微語言寫作已不容忽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從博客到微博,再到微信,“讀寫”無處不在。教師用正確的價值觀引導學生用好這個讀寫平臺,可以引領學生更好地看到自己的進步和成長,同時使自己變得更善于觀察。一旦你養(yǎng)成了記錄的習慣,也賦予了一個更好的機會給自己,讓自己去更細致地觀察生活,記錄成長進步。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積極運用讀寫結合學習模式,可以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學習寫作技巧并將其融入寫作,提高閱讀水平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能力,大大提高了教學效率。同時,教師盡可能地引領學生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并耐心地指導學生在閱讀和寫作技巧上的訓練,可以幫助學生通過寫作培養(yǎng)正確的思維邏輯,促進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