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浙江省一所小學推出“無聲食堂”:學生就餐時不能說話,要加飯加菜用手勢示意。小學生伸一根手指代表加飯,伸兩根手指代表加菜,伸三根手指代表加湯。每個班級的班主任負責照看學生就餐,看到學生打出手勢,會用“OK”的手勢回應。如果有學生不慎出聲,“紅領巾督查小組”會及時糾正,并扣除所在班級的紀律分。
(4月16日 澎湃新聞)
? @北京讀者喬英杰 吃飯時不許說話,加飯加菜加湯只能用手勢示意,這個場景估計十分搞笑。試想,孩子們?nèi)悸耦^不語,悶聲吃飯,間或抬起頭來偷瞄一眼旁邊的老師和巡邏的“紅領巾督查小組”,怎么都給人一種正在被嚴加管制的感覺。而最可笑的可能還是沖老師伸手指示意的環(huán)節(jié),假若一根、兩根、三根手指此起彼伏不斷被舉到老師面前,老師也應該會崩潰吧。
? @武岡市南橋中學龍小松 古語有云:“食不言寢不語?!睂W校打造“無聲食堂”還是有好處的,當然,“食不言寢不語”并不等于禁聲,學校提倡文明用餐,只需要規(guī)定學生不能大聲喧嘩,不能高談闊論,以免唾沫橫飛,影響衛(wèi)生,傳播疾病,而不是不準出聲。新聞中的學校并不是一所“特教學?!?,在能用簡短口語交際的地方,為何要硬性用手語代替?
? @浙江讀者劉云海 孩子在課堂上有保持安靜的紀律約束,加上學業(yè)壓力大,能自由交流的時間本來就少,就餐時算得上相對放松的時間,即便吃飯時不能大聲說話,但一些必要的交流還是不能避免的,而且加飯加菜的過程可以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流的能力,應當鼓勵,現(xiàn)在卻主張“啞巴”行為,無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實在不可取。
? @江蘇讀者錢桂林 就餐不僅僅為了果腹,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老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后勤人員之間的情感交互。而在“禁言令”下,這些交流幾乎不存在。這樣的就餐,讓學生有些憋屈,倘若學校鴉雀無聲、死氣沉沉,學生總是“在冰面上行走”,這樣的教育談不上快樂,更談不上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