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景
教學分析
《放大鏡》是一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我們愛科學》中的內容,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知道放大鏡的特點,并根據簡單材料制作簡易的放大鏡;能正確使用放大鏡并描述觀察結果,了解其作用;理解使用放大鏡觀察的意義,培養(yǎng)持續(xù)用放大鏡觀察身邊事物的興趣;樂于與人合作,共同探究,能實事求是。
第一個環(huán)節(jié):故事導入。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探究興趣,為引出主題作好鋪墊。第二個環(huán)節(jié):認識放大鏡的構造和作用。抓住學生愛玩、好奇心強的特點,設計了摸一摸、玩一玩等活動,讓他們在玩中獲得知識,體驗探究的樂趣。第三個環(huán)節(jié):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認真觀察、合作探究等方法,獲取知識。第四個環(huán)節(jié):自制放大鏡。放手讓學生借助《活動手冊》的內容,通過自己的理解,動手制作放大鏡,培養(yǎng)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第五個環(huán)節(jié):課外拓展。具有一定的開放性和實踐性,學生只有對所學的知識理解得深刻、透徹,才能在實際應用中得以鞏固、提升。
從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來看,他們對一切事物都充滿好奇心,有很強的求知欲。根據他們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他們對放大鏡的結構、作用及使用方法沒有系統(tǒng)的認識,有些模糊的印象。本課中,學生將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玩一玩、摸一摸等一系列的活動,主動開展探究活動,學會制作放大鏡,并在實際操作中體驗探究的樂趣。
教學準備
課件、放大鏡、圖片、布條、報紙、小花、樹葉、小字的書、帶蓋的瓶子、裝水的燒杯等。
教學過程
1.激趣導入
師:在開始今天的科學探索之前,老師給大家分享一個助人為樂的故事:一天,爺爺?shù)睦匣ㄧR不小心摔碎了,配副新的得需要好幾天,可是,爺爺有每天讀書看報的習慣,這可怎么辦呢?爺爺?shù)泥従佑袀€叫小華的小朋友,聽到這個消息后,給爺爺送來了一份禮物,爺爺看到這個禮物,笑得合不攏嘴,因為他可以用這份禮物讀書看報了。你們猜一猜,這份禮物是什么呢?
生:小華把自己的近視眼鏡送給了爺爺。
生:小華把爺爺奶奶的老花鏡借給了爺爺。
設計意圖:用故事情境導入,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設計懸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欲望,為下面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奠定基礎。
2.認識放大鏡的構造
師:這份神秘的禮物究竟是什么呢?(出示放大鏡)它就是我們的新朋友——放大鏡。你們想和它一起玩嗎?
生:想!
師:可是呢,由于這個朋友比較特殊,為了防止它受到傷害,大家一定要注意輕拿輕放,不能用硬物去觸碰它。
(教師溫馨提示的同時播放課件內容:輕拿輕放、不用硬物觸碰。)
師:你們能做到嗎?
生:能做到。
師:下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它的樣子,輕輕地摸一摸,看有什么新奇的發(fā)現(xiàn),它是由幾部分構成的呢?
(教師出示放大鏡,學生仔細觀察。)
生:我認為放大鏡由鏡柄、鏡架和鏡片構成。
生:我認為是鏡框,不是鏡架。
生:老師,我同意第二個同學的意見。我認為放大鏡由鏡柄、鏡框和鏡片構成。
師:你們真棒!放大鏡確實由鏡柄、鏡框和鏡片三部分構成。在這三個部分中,你們覺得哪一部分的作用最大?
生:鏡片。
師:放大鏡的鏡片究竟有什么特點呢?
生:中間是高的,邊緣是低的。
生:中間是厚的,邊緣是薄的。
生:它摸上去很光滑、很硬。
師:大家說得非常好,放大鏡的特點是鏡片中間厚,邊緣薄。
設計意圖:通過摸一摸放大鏡的探究活動,學生認識了放大鏡的結構及特點。教師指導學生從觀察、感受入手,通過思考、分析,結合其他同學的意見,最終整理、歸納出探究的結論。這樣設計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綜合概括的邏輯思維能力。
3.發(fā)現(xiàn)放大鏡的作用
師:這樣的鏡片觀察到的物體與我們肉眼觀察的物體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下面請同學們分組用放大鏡仔細觀察記錄表上的圖案,記錄員在記錄表上做好記錄。
(學生觀察、探討并記錄。)
師:哪一組同學上來匯報觀察結果?
生:表上的圖案比用肉眼觀察的要大一些。
生:我們發(fā)現(xiàn)記錄表上的圖案比用肉眼觀察要清楚很多。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一下子就發(fā)現(xiàn)了放大鏡的秘密!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學習——各小組觀察報告單上的圖片,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符合“在玩中去體驗、探究科學知識和科學的奧秘”這一理念,教師很輕松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4.學會正確使用放大鏡
師:現(xiàn)在大家知道為什么小華要送爺爺這份禮物了嗎?
生:因為放大鏡能放大物體。
師:爺爺拿到這份禮物后,左看看,右看看,愛不釋手??墒?,爺爺又遇到了一個新的難題:放大鏡如何使用呢?同學們,你們愿意幫幫爺爺嗎?請組長拿出準備好的報紙,大家分組合作探究,在使用放大鏡時,用哪些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呢?
(各小組進行探討,尋找最佳的方法。)
師:哪個小組到前面匯報你們探究的方法?
生:我們組的方法是把報紙放在桌上,移動放大鏡與報紙的距離,直到看清楚為止。
生:我們組的方法是一個同學拿著放大鏡不動,另一個同學移動報紙與放大鏡的距離,直到看清楚為止。
師:看來我們找到了兩種方法:一種是移動放大鏡,一種是移動物體。不斷調整放大鏡與物體間的距離,直到看清楚為止。你們真是一群善于發(fā)現(xiàn)又有愛心的孩子,用你們的聰明才智,幫助了爺爺。請問放大鏡還可以觀察哪些物體呢?
(學生回答:還有花、草、樹、房屋、人、動物、小蟲子、螞蟻、水果等。)
師:用放大鏡觀察的物體還真不少,可是,大家在觀察物體時一定要注意:不能用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你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露出疑惑的表情。)
師:因為放大鏡可以把太陽的光線匯聚起來產生熱能,灼傷我們的眼睛,甚至有使我們失明的危險。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不能用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你們記住了嗎?
生:記住了!
師:下面請大家用放大鏡觀察一下身邊的物體,看一看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把你們的發(fā)現(xiàn)跟身邊的同學說一說吧!
生:我們組用放大鏡觀察到樹葉的脈絡了。
生:我們組用放大鏡觀察到布條的紋理了。
生:我們組用放大鏡觀察到小花的花蕊了。
師:你們真是一群善于觀察的孩子!通過觀察,我們發(fā)現(xiàn)放大鏡不僅能放大物體,還能使我們獲得許多平時發(fā)現(xiàn)不了的信息。
設計意圖:此環(huán)節(jié)中,教師讓學生觀察身邊的字典、布條、小花、葉子等物品,使學生不只是停留在物體被放大的層面上,還觀察到樹葉的脈絡、布條的紋理、小花的花蕊等細節(jié)。一方面讓學生鞏固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讓他們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中,培養(yǎng)他們熱愛科學的品質。同時注重安全教育,時刻不忘保護學生的安全。
5.自制放大鏡
師:同學們,放大鏡神奇嗎?下面我們來制作一個放大鏡。請同學們打開《活動手冊》,看一看,制作放大鏡需要哪些材料呢?
(學生回答:需要燒杯、帶蓋的瓶子、水。)
師:下面大家以小組為單位,制作放大鏡。制作完后,請大家匯報。
生:我們小組是這樣制作的:先打開帶蓋的瓶子,用燒杯接一些水,倒進瓶子里,然后擰緊瓶蓋。
師:誰還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嗎?
生:用一個透明塑料袋裝滿水,然后把口袋扎緊。
師:哇,真神奇,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把水凍成冰后也能把物體放大。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在家里玩時發(fā)現(xiàn)的。
師:(豎起大拇指)你真是個有心的孩子。同學們,生活中處處有科學,希望你們能做生活的有心人。既然你們有這么多制作方法,下面請大家分組制作一個放大鏡,為了檢驗你們制作的放大鏡是否合格,老師這兒有一些圖片,你們用自制的放大鏡觀察,會發(fā)現(xiàn)圖片中有許多小秘密。比一比,看哪組發(fā)現(xiàn)的秘密最多,你們敢挑戰(zhàn)嗎?
生: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自制放大鏡。)
師:下面請組長把材料收起來,準備好自制的放大鏡,為了公平起見,我說開始再開始。準備好了嗎?現(xiàn)在挑戰(zhàn)開始!
生:我們發(fā)現(xiàn)圖片中的花朵上有一只小蜜蜂。
生:我們發(fā)現(xiàn)圖片中的石子里有許多螞蟻。
生:我們發(fā)現(xiàn)圖片中的老虎嘴里有個“王”字。
師:你們真是太厲害了,發(fā)現(xiàn)了這么多的奧秘。其實我們身邊還有許多放大鏡,比如一滴水滴,它的用途非常大。請大家課下仔細尋找生活中的“放大鏡”,發(fā)現(xiàn)更多的科學奧秘。
設計意圖:教師設計“發(fā)現(xiàn)秘密”的挑戰(zhàn)環(huán)節(jié),滲透“玩中學”的教學理念,使課堂充滿了趣味。通過讓學生在玩中主動探究,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實踐,使他們更加熱愛科學探究。
教學反思
1.積極倡導“在玩中學”的教學理念
本節(jié)課巧妙設計了一系列探究活動,如認識放大鏡的構造、發(fā)現(xiàn)放大鏡的作用、自制放大鏡等。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認知水平,由簡單到復雜,由直觀到抽象,設計的探究活動步驟清晰,層層深入,既能使學生獲得知識,又能使他們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活動豐富,符合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
本節(jié)課教學活動豐富,適應低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教師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設計教學,讓他們從身邊熟悉的事物進行觀察、思考,從而發(fā)展他們的思維。
教師讓學生通過《活動手冊》,理解制作放大鏡的方法,一方面培養(yǎng)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培養(yǎng)了他們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自制放大鏡,讓學生既能在玩中鞏固所學的知識,又能培養(yǎng)他們動手操作、觀察、分析、歸納的能力;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放大鏡,通過幾組圖片,設計了不同梯度的訓練(如觀察記錄單上的圖案、尋找圖片中隱藏的秘密),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踐和已有的經驗,既鞏固了所學的知識,又培養(yǎng)了他們用所學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或解釋生活中的現(xiàn)象,使他們明白生活處處皆科學,要用科學知識為人類更好地服務。
3.教學過程設計要流暢
本課的教學過程很流暢,環(huán)節(jié)與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銜接也很自然,讓學生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基本完成了本課的教學目標。課堂上,學生的學習熱情始終很高,思維也很活躍,這是這節(jié)課的成功之處。但在動手操作時,由于學生過于興奮,課堂次序有點難調控,這是今后需要改進的地方。
4.用故事貫穿整個探究活動
在教學中,設計的故事貫穿整節(jié)課。首先是通過學生喜歡的故事進行導入,設計懸念,激發(fā)他們的探究欲望。在學生解決了爺爺需要放大鏡的問題后,教師又提出了爺爺不會使用放大鏡的問題,一環(huán)緊扣一環(huán)。通過故事設計了一系列的問題,其目的是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不斷探索,提高探究能力,使他們始終處于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