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敏
摘 要:關于語言的起源,爭議頗多,難成定論,在18世紀中期到19世紀初期,哲學家也將其列為主要的研究對象,但亦未得出統(tǒng)一結論。就本質而言,語言的生成與主體的思維能力、思維內容、或思維形式間均具有某種相關性。本文力圖探討既往語言生成理論,為語言習得構建某種理論支撐。
對于語言的起源,各種經典理論間難成共識。但在宏觀視角下,諸多理論呈繼承與發(fā)展、爭鳴與補充的關系,因此應客觀地看待各理論在歷史、邏輯中的合理性。
一、行為主義語言習得觀
行為主義語言習得觀源自于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學派。
俄國生理學家伊凡·巴甫洛夫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理論。他通過觀察狗對食物的唾液分泌,得出經典條件反射模型。實驗方法為,把食物顯示給狗,并測量其在食物刺激唾液分泌。在此過程中,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中性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漸漸“掌握”僅在鈴響但無食物時仍分泌唾液。一個中性刺激與一個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使動物學會對中性刺激的反應,即為經典性條件反射基本內容。當兩個刺激在空間與時間上相近,不斷強化,就形成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理論不僅僅適用于動物,在諸多的情況下,從某種程度而言人也是條件反射的產物,當然較之于動物更加復雜,且有本質上的不同。
華生于1913年明確樹立行為主義心理學旗幟。他認為所謂學習,即為以一種刺激取代另一種刺激而建立條件反射的過程。華生指出,人類出生時只有如打噴嚏、膝跳反射、吸吮等簡單的幾個反射和如懼、喜、怒等情緒反應,其所有其他行為均由條件反射建立起來。
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基本觀點為:個體行為是個體適應外部環(huán)境的反應系統(tǒng),即"刺激——反應系統(tǒng)",學習亦是外部刺激的反應,而忽略刺激所引起的內部心理變化,主張學習與內部心理過程無關,只要調節(jié)刺激就能控制、預測行為,從而控制、預測學習效果。
二、生成語言學的語言理論
喬姆斯基對行為主義語言習得觀忽視主體能動性的理論提出了異議。他認為,外在行為對應主體內在的心理活動,行為最終是受制于心理而非環(huán)境中的刺激,人的主體性不同于動物的被動適用性。喬姆斯基提出了“普遍語法理論”假說,認為人大腦中存在與生俱來的“語言習得機制”,即“對在一個理想的‘語言’社區(qū)獲得的‘語言’經驗進行操作,并從中以特定的方式構建一定狀態(tài)的語言能力的一套程序”[1]。同時,針對行為主義認為語言能力是語言習慣的僵化觀點,提出了“語言能力”這一術語,他認為,語言能力的基礎是大腦中的語言知識,而語言知識是一組有限的規(guī)則,主要指句法規(guī)則[2]。明顯地,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理論中,其所指稱的“語言能力”想要表達為一套規(guī)則系統(tǒng),并通過依靠這一系統(tǒng),生成無限多句子。
喬姆斯基的語言習得理論,把語言能力理解為“理解、創(chuàng)造語言機制”,認為語言學的主要任務是揭示兒童大腦的原初狀態(tài)和內化了的語法規(guī)則,并最終得以揭示人腦的實質、知識與人的本質。并認為語言研究有兩種途徑,即為外化、內化語言研究。語言能力的研究屬于后者,其在探究人的語言與其語言知識的來源。外化語言的研究強調語言的物理和社會屬性。
三、體驗哲學語言理論
Lakoff 在 1987 年論述了認知語言學的哲學基礎,建立了一個全新的哲學理論——體驗哲學[3]。體驗哲學包括三項基本原則,即為心智的體驗性、認知的無意識性、思維的隱喻性。這為我們提供了兩方面的啟示。
1、語言的認知性。
在體驗哲學的認識論中,語言既是認知的結果,又是認知的工具,這一獨特的界定也就真實展示了語言與認知之間的關系。認知是決定性的,從時間上而言,認知先于并決定語言,只有認識外在客觀世界后才能用語言表達。同時,語言的產生同樣促進了人的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一是,語言能幫助人們更確切地思維、認知、分析新事物,并建立與其他事物的聯系。二是,語言為人們交流思想、信息、經驗提供了可能,從而促進種系和個體認知的發(fā)展。
2、語言對身體經驗的依賴性
體驗哲學的一個核心觀點是: 人類的范疇、概念、推理和心智是基于身體經驗形成的,其最基本形式主要依賴于對身體部位、空間關系、力量運動等的感知而逐步形成,歸根結底,認知、意義是基于身體經驗的[4]。
人的認知“體驗”首先要用到其自身身體,且體驗的基本要素是空間,即地點、方向、運動等?;诖耍祟惥彤a生了有關空間的認識,逐步由身體空間到其他語義域的路徑發(fā)展蔓延,并最終形成空間意象圖式結構以及內在的空間邏輯,再由理性思維與想象力,逐步演化出若干新的概念意義和語言表達。
在體驗哲學視域下,經驗與認知從來都是對應且又相互促進的。因此,人類認識與感知事物的行為,必須要用我們身體的全部感知覺去體驗,才能形成我們對自然及人類社會的立體的全方位的感知認識。
四、總結
盡管既往的語言生成經典理論間存在爭議,然而并沒有哪一理論可以完全取代另一理論,在諸多的經典理論中都有其某種合理性與獨到之處。
1、主體語言知識的生成是主體對客觀事物屬性及關系認識的主觀投射
外在的行為與內在心理活動呈對應性,語言知識是內化了的知識。作為內在聯系的語義則不同,它始終在顯示著內在的意義聯系。語言的產生先于語法,語法關系看成是語言外在的顯規(guī)則。無論語義還是語法,都來自于人對外在事物屬性、關系的感知和認識。
2、主體語言能力是語言認知圖式的主體內隱性條件
人類在語言習得中對語法規(guī)則的掌握是通過對反復出現的語言形式內隱“記憶”的結果。這種記憶是人類生成的能力,其不是單純被動的外在條件強化,更是主體如空間、時間等能力綜合運用。通過“記憶”建立語言認知圖式,為構句表達的基本參照值。
參考文獻
[1]程杰.心理現實性:生成語法的理論假設和研究取向[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04,(3) .
[2]陳開順.從認知角度重新探討語言能力的構成與表征[J].外語研究,2002,(3)
[3]楊彬、于杰.《體驗哲學與認知語言學》[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3)
[4]王寅.《語言的體驗性——從體驗哲學和認驗觀》[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