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祥
詩詞、俗語、成語、諺語等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窮的魅力,把它們引入科學課堂,能引領學生感悟其文學意義的美,探究其科學意義的真,可以使科學課堂更加富有魅力和人文情懷。
挖掘詩詞的科學意義,感悟文學和科學融合之美
我在設計《看月亮》一課的教學目標時,就確定了文學意義和科學意義兩個方面的重點。我出示蘇軾的《水調歌頭》,提問:“這首詞中哪些語句提出了有關月亮的科學知識?”同學們思考片刻,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是說月亮在夜空中是移動的;
“月有陰晴月缺,此事古難全”是說月亮時隱、時現(xiàn)、時圓、時缺,自古都是這樣,沒辦法改變(這其實就是《看月亮》這課要求學生觀察的月相);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說雖然遠隔千里,但也能共同看到這一輪明月,也就共同擁有了這一輪明月,這是一種自然現(xiàn)象。
蘇軾借月抒發(fā)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這就把自然現(xiàn)象與人的情感結合起來了,這首詞,就有了兩層意義:文學意義和科學意義,它們相互融合共生,顯現(xiàn)出蘇軾的異常豐富的情感世界。
在學生了解月相成因之后,我讓他們搜集有關描寫月亮的古詩詞,把這一主題由課內引向了課外。第二節(jié)課上,我要求學生根據(jù)詩詞回答出相應的月相:
一位學生吟出“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其他學生異口同聲地答“九月初三,上弦月,像弓一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薄鞍雮€月亮!”“是上弦月,還是下弦月?”“可能是上弦月,也可能是下弦月。不能確定?!?/p>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薄笆宓脑铝?,滿月!”
我順勢接過話:“有一首歌也與月亮有關,剛才你們都說到歌名了?!薄啊妒宓脑铝痢贰蔽冶阍诰W上搜索并播放這首歌,讓學生看著歌詞跟著哼唱,其樂融融。我接著問:
“這首歌里的哪句歌詞與‘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異曲同工之妙?”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鄉(xiāng)也照在邊關。也是遠隔千里,能共同看到這一輪明月,也就共同擁有了這一輪明月,也是借月抒發(fā)了對親人的思念之情?!?/p>
“對,科學現(xiàn)象并不是冷冰冰的,它也是有溫度、有感情的,我們在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時,如果能把其中的科學意義和文學意義看出來,我們就會理解得更透徹,自己寫起來也會充滿情趣,你們同意老師的觀點嗎?”
“同意——”
“那好,讓我們再做一件事,找一找古詩詞中既包含科學意義又包含文學意義的名言佳句,下次課我們再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你們看怎么樣?”
第三次課上,學生“你方唱罷我登場”,學習興趣濃厚,課堂氣氛熱烈。
生:“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落紅,本指脫離花枝的花,但是,并不是沒有感情的東西,落花會成為泥土中的腐殖質,即使化作春泥,也依然為花的根提供養(yǎng)料,甘愿培育美麗的春花成長。不為獨香,而為護花。表現(xiàn)詩人雖然脫離官場,依然關心著國家的命運,不忘報國之志,充分表達了詩人的壯志情懷,成為傳世名句。
生:“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前半句是說東邊陽光燦爛,西邊雨綿綿。“道是無晴卻有晴”是指出現(xiàn)了太陽雨的現(xiàn)象,這種現(xiàn)象在氣象上稱為降水量水平分布的不連續(xù)性。特別在夏季,尤為突出,在夏季,產生降水的云多為雷雨云,這是一種垂直發(fā)展十分旺盛,而水平范圍發(fā)展較小的云。由于云體較小,在它移動和產生降水時,只能形成一狹小的雨區(qū)。而雷雨云含水量大,降水效率又較高,因此容易造成雨區(qū)內外雨量分布的顯著差異。所以,人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此時此處有雨,不遠的彼處卻是晴天。文學意義是說他對我像是無情,又像是有情,真讓人捉摸不定。
生:“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首詩寫出原上野草秋枯春榮、歲歲循環(huán)、生生不息的規(guī)律,不管烈火怎樣無情地焚燒,只要春風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極為形象生動地表現(xiàn)了野草頑強的生命力。用綿綿不盡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彌漫原野的惜別之情,真正達到了情景交融,韻味無窮。
生:“沉帆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沉船的旁邊正有千帆駛過,病樹的前頭卻是萬木爭春。通過這一自然現(xiàn)象表現(xiàn)了詩人雖然被貶官,但他仍然不放棄,對生活抱有希望。每個人都會有失意的時候,但都會過去的,表現(xiàn)了詩人永不放棄的精神。在困苦失意中不意志消沉,而是以樂觀豁達的心態(tài)泰然處之。
生:“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彼脑路?,大地的百花都凋謝了,而山上大林寺里的桃花才剛開放,這是因為海拔高度的差異,高海拔地區(qū)的氣溫比低海拔地區(qū)的氣溫低,所以桃花開得就遲一些。
挖掘成語、俗語的科學意義,理解文學和科學融合之理
在學生找古詩詞中包含科學意義和文學意義的名言佳句后,我又讓同學們找一找俗語、成語、諺語中的同類詞語,組織開展“學生講壇”活動,要求學生把文學意義和科學意義融合的道理來評說一番,他們立即行動了起來。“講壇”上,學生又一次展示了自己研究性學習的成果。
生:“撥云見日”科學意義是說撥開烏云見到太陽。文學意義是比喻沖破黑暗,見到光明;也比喻疑團消除,心里頓時明白。
生:“水落石出”是說水落下去,水底的石頭就露出來。原形容冬天的景色,后比喻原來不清楚的事終于真相大白。
生:“生米煮成熟飯”這是一句俗語,是說生的米已經煮成了熟的飯。文學意義是比喻事情已經做成,不能再改變了。
生:“作繭自縛”是說蠶吐絲作繭,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結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給自己找麻煩。
生:“春華秋實”中華是“花”的意思,是說春天開花,秋天結果。比喻人的文采和德行,現(xiàn)也比喻學習有成果。
生:“雨后春筍”指春天下雨后,竹筍一下子就長出來很多。比喻事物迅速大量地涌現(xiàn)出來。
生:“秋風掃落葉”指秋天的大風把落葉一掃而光。比喻強大的力量迅速而輕易地把腐朽衰敗的事物掃除光。
生:“走馬觀花”中走馬指騎著馬跑,原意是說騎在奔跑的馬上看花,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多指大略地觀察一下,不深入地查看。
生:“拔苗助長”是說用拔禾苗的方法幫助禾苗生長。比喻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適得其反。
生:“藕斷絲連”指藕已斷開,但絲還連著。比喻表面上斷了關系,實際上仍有牽連,多指男女之間情思難斷。
生:“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是說花其實很難栽成活,即使小心伺候,也不一定成功,而柳樹生命力頑強只要扦插在水邊就能成活。說明一切事物都會按照客觀規(guī)律來發(fā)展,與人為的努力關系并不大。
在科學課堂上引入詩詞、俗語、成語、諺語等文學語言,把它的文學意義和科學意義有機融合,引領學生探究它們科學意義的理,感悟它們文學意義的美,感受大自然的巧奪天工,能使文學語言更加生動傳神,能使學生感受到科學也是溫暖的、有情的,使他們學習以全新的視角觀察事物、理解事物,從而使科學課堂更加富有魅力和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