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立霞
摘要:在小學階段,通過開展道德與法治教學,能夠幫助小學生樹立正確的行為規(guī)范,吸收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其中,教師也應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孝道進行滲透,使學生認識到孝順的重要性,并吸收孝道的文化精髓。在本文中,筆者將從教學實踐入手,探索中華傳統(tǒng)孝道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滲透途徑。
關(guān)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國傳統(tǒng)文化;孝道;滲透途徑
孝道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重要內(nèi)容之一,我國很早就有關(guān)于孝道的論著,《爾雅》中提到,“善事父母為孝”,為孝道奠定了最核心的文化內(nèi)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中西方文化逐步交融,傳統(tǒng)文化的占比逐步降低,如何發(fā)揚傳統(tǒng)文化,讓學生理解和實踐孝道,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的重要內(nèi)容。
一、立足教材,挖掘孝道內(nèi)涵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有很多與傳統(tǒng)文化有關(guān)的內(nèi)容。教師在對教材中核心知識進行講解的過程中,也可以適當進行滲透和拓展,讓學生能夠從教材中吸收有關(guān)孝道的知識,掌握孝道的內(nèi)涵,并對孝道進行傳承和發(fā)展。
例如,在學習《團團圓圓過中秋》的時候,我在教學過程中,向?qū)W生詢問:“同學們,你們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有什么了解呢?”有的學生說,這一天,大家都要回到家中相聚在一起,共同慶祝節(jié)日。我對學生說:“家是我們永遠的港灣,不管我們走到哪里,家的溫暖也會一直伴隨著我們。從我們出生一直到長大成人,父母對我們的關(guān)懷就從未減少過。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就是父母對我們的愛。因此,在中秋佳節(jié),不管多遠,人們都會趕到家中,和父母度過美好的一天,表達我們對父母的孝心。”在對中秋節(jié)進行了解的過程中,學生也回想起了父母與自己的深情,認識到自己要用孝心回報父母對自己的愛,使親情能夠永遠流傳。通過深入挖掘教材,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對孝道的基本內(nèi)涵進行掌握,從而達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營造情境,滲透真實情感
在教學過程中,很多小學生沒有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教學中,因此無法對孝道產(chǎn)生深層次的感受,限制了學生對孝道的理解。教師可以使用多媒體設備和信息技術(shù),為學生營造豐富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孝道進行感受,釋放自己的情感,從而提高對孝道的認識和理解。
例如,在學習《上學路上》的時候,學生交流了自己上學路上的所見所聞,表達了自己對上學的期待心情。我向?qū)W生提出問題:“在上學路上,我們想到的是即將見到的好朋友、即將學習的新知識,有沒有人想想,自己背后的父母是什么樣的心情呢?”我為學生播放了一個紀錄片,紀錄片講述了一個雙目失明小女孩的故事。小時候的一場疾病奪走了小女孩的視力,在媽媽的幫助下,她習慣了看不見的生活,每天堅持自己走路去上學,不讓媽媽送。媽媽也迎合小女孩的自尊心,答應小女孩自己上學。小女孩拿起了盲杖,走上了熟悉的道路。而鏡頭一轉(zhuǎn),她的媽媽一直在她的身邊陪伴她、幫助她,不讓她發(fā)現(xiàn),幫她擋去路上的危險和阻礙。當小女孩坐在教室中的時候,媽媽就在教室窗外默默的看著。在放學快到家的時候,媽媽會先快走幾步站在臺階上,裝作迎接小女孩的樣子。而這一切小女孩都全然不知。在觀看紀錄片的過程中,學生被媽媽的愛所感動,還有的學生流出了炙熱的淚水。學生們在視頻中,對父母的愛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認識到,父母對自己的愛是深沉的、含蓄的、毫無保留的,總是默默的為我們付出,而沒有要求我們對父母做什么。在情境中,學生的情感產(chǎn)生了共鳴,認識到孝順父母、關(guān)愛父母是為了回報父母對我們的誕生和養(yǎng)育之恩,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環(huán),值得我們在生活中去踐行。通過營造情境,能夠激發(fā)起學生的真情實感,讓學生的情感與情境中的情感連接起來,使孝道自然而然地從學生的心里流出來,讓學生主動進行實踐。
三、組織活動,感受父母親情
在學習了理論知識之后,教師應多組織實踐活動,讓學生能夠?qū)碚撝R進行踐行,將自己的愛與關(guān)懷傳遞給自己的父母。教師可以利用母親節(jié)、父親節(jié)、家長會等契機,讓學生向父母表達自己的愛,對“孝道”基本理念進行踐行。
例如,在母親節(jié)來臨之際,我在班級中組織了討論會,談談什么是最好的“母親節(jié)”禮物。有的學生說,在西方,母親節(jié)一般會送給媽媽康乃馨,表示對媽媽的感謝和祝福。有的學生說,在母親節(jié),我們可以為媽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助媽媽減輕負擔,讓媽媽能夠好好的享受節(jié)日。我對學生的想法進行了表揚,告訴學生,媽媽并不缺少禮物,而是缺少孩子對自己的理解和愛護,我們應深入思考媽媽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為媽媽獻上獨一無二的禮物。有的學生說,自己的媽媽平常要上班,下班之后還有做飯、照顧自己,非常辛苦,他想要送給自己的媽媽“休息一晚”作為禮物,幫助媽媽做家務,讓媽媽能夠好好休息;有的學生說,自己的媽媽非常喜歡吃水果,但是總是把最甜、最好吃的水果給自己吃,而自己吃不太甜的部分,她想要送給媽媽“水果放開吃”作為禮物,用自己的零花錢買媽媽最喜歡吃的水果,讓媽媽能夠痛痛快快的吃一頓。每個學生都決定了自己想要送給媽媽的禮物,并且付諸了實踐。在母親節(jié)之后,家長紛紛表示,自己的孩子仿佛長大了,送給自己非常貼心的禮物,讓自己感受到了孩子的孝順和體貼。通過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能夠讓“孝道”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生活和實踐中,不僅加深了對孝道的理解,還實現(xiàn)了對孝道的繼承和發(fā)揚。
總之,“孝”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所最為推崇的品德,其貫穿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有“百善孝為先”的道德要求,將“孝”作為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要求,能夠讓學生自覺做一個孝順父母的人,提高自身道德品質(zhì),不斷促進良好社會道德風尚的形成。通過中華傳統(tǒng)孝道文化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滲透,能夠引導學生構(gòu)建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使他們學會感恩父母、關(guān)懷父母,在生活中做到與父母和諧相處,同時也弘揚了我國傳統(tǒng)孝道文化,促進我國偉大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