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昕怡
每個人都是孤島。
孤島之所以為孤島,是因為距離感的存在。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地了解別人,就像我們永遠無法變成另一個人一樣。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
一副皮囊只裝得下一個有趣抑或無趣的靈魂,太多叫人格分裂,沒有的話又變成行尸走肉,所以一個就夠了。隔著皮囊,即使面對面你可能也看不出對方心里究竟裝的是什么。不理解,便開始排斥,然后人們用自己的固有觀念筑起一面名為“偏見”的墻。墻里的人活在故步自封的安逸自滿中,對墻外的人指指點點,妄加揣度。
看,有面叫作性別歧視的墻。
雖然中國重男輕女的風(fēng)氣如今已經(jīng)改善了很多,但這種根深蒂固的偏見依然流淌在許多中國人的血液中。前一段時間震驚全國的滴滴順風(fēng)車奸殺案一經(jīng)曝出,令人難以置信的是還有許多人在網(wǎng)上批判受害女生“穿著暴露”“晚上不應(yīng)該單獨出門”,這種可笑的言論在今天依然能被理直氣壯而不負責(zé)任地拋出,一個個義正辭嚴,儼然站在道德制高點上的衛(wèi)道士。
但更讓人對這種偏見感到無力的是,在當(dāng)時的熱評微博中可見許多好心人,可那些人的評論中卻依然充斥著自己都難以意識到的偏見。有熱評說:希望女孩來生能幸福,組建一個家庭,生兩個孩子,快樂地度過一生。女生的生活不需要別人為你做安排,是否結(jié)婚,是否生子,這些是女生自己的選擇,而不需要旁人的道德捆綁。在《女性主義》這本書里,李銀河女士說,“女性主義的理論千頭萬緒,歸根結(jié)底就是一句話:在全人類實現(xiàn)男女平等?!钡@條路還有很遠要走。
看,有面叫作地域歧視的墻。
典型的地域黑是以“貼標簽”的形式先入為主、簡單粗暴地給某個地域的群體下定義。我們常常會看到類似“河南人偷井蓋”“廣東人什么都吃”“內(nèi)蒙古人都騎馬上學(xué)”這種半開玩笑半認真的話,標簽貼久了便也成為大眾的固有認知。
這種刻板印象是怎么形成的?芥川龍之介曾在自己的短篇小說《鼻》中提道:“人心里有兩種互為矛盾的感情……這時人們心里甚至?xí)兊孟M叵堇Ь?。”他稱這種現(xiàn)象為“旁觀者的利己主義”。人們往往從貶低他人中獲得自己虛無縹緲的優(yōu)越感,以自己的標尺為別人設(shè)限,嘲笑別人在自己眼中的“缺陷”。然而,當(dāng)你凝望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著你。誰曾想自己也成為別人用偏見衡量的對象。
偏見這堵墻,讓墻里的人如坐井觀天的那只蛙,活在自己的方寸天地,卻讓墻外的人因為他的主觀臆斷而傷痕累累。
當(dāng)王爾德童話中的巨人推倒那面墻時,他得到了心靈的解脫,脫離了冬日凄寒,迎接春天的到來。倒塌的磚塊在地上散落成一條條通往春天,通往快樂的路,雪化為滋潤花草的乳汁。
聽,“轟……”,是墻倒塌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