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提出變賣瓷器充軍費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清廷便起用袁世凱,任命其為湖廣總督,節(jié)制湖北兵馬和各路援軍。但袁世凱并未立即答應出山,他先以舊傷“足疾未愈”、又新添“左臂時作劇痛”為由婉拒,繼而又向清廷提出八項要求。得到滿足之后,才于10月21日正式出山。
袁世凱所提的八項條件之一,是籌措銀三四百萬兩作為軍費。為了表示對袁世凱的支持,隆裕太后先于17日撥20萬兩交袁世凱賑濟湖北災民,又于27日撥100萬兩給袁世凱作為軍費。但面對各省、各處紛紛伸出要錢的“手”,支撐財政數(shù)月之后,隆裕太后再也無能為力。
外借洋款不成,內帑銀又告罄。如此一來,清廷財政“庫空如洗、軍餉無著”的局面,愈發(fā)嚴重。這樣的狀況,直到11月9日袁世凱就任內閣總理大臣之后,也無改善。無奈之下, 11月30日,袁世凱、紹英(時為署度支大臣,相當于代理財政部長)奏請將盛京大內、熱河行宮舊存瓷器變價出售,以救目前之急。
究竟是誰向袁世凱等作的如此建議,目前已不可考。為何選中這兩地呢?首先是它們不如紫禁城那樣引人矚目,另一方面這兩地“舊存上等瓷器多件,均屬希世奇珍、全球罕見”。
盛京大內藏品值三千萬兩
按照袁世凱的設想,獲準后通知東三省總督、熱河都統(tǒng),并派妥帖人員前往盛京和熱河承德避暑山莊,清點大內瓷器,再運至京城變賣。
11月30日上折,第二天,袁世凱接見了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在北京的代表,告知隆裕太后已經批準變賣盛京大內瓷器的計劃,并表示由于他本人遠在北京不易辦理,希望趙爾巽在沈陽大力襄助。
1912年1月5日,東三省總督趙爾巽就此事第一次電奏內閣,提出將瓷器運送到京困難不少,希望在沈陽進行登記和變賣等工作。在電報中,趙爾巽還說,盛京所存大件瓷器并不多,即使全部變賣了,也籌不到多少錢,進而提出將其他寶物也變賣的建議。
從電報中可知,趙爾巽此時已經派人開始查驗盛京大內藏品,而且查驗的范圍并不僅僅局限于袁世凱在奏折中所說的大件瓷器,還包括其他藏品。而電報最后的“并乞示朱司使”表明,此時袁世凱已指定人員(即朱司使)代表清廷和他負責盛京大內瓷器的變賣工作。
1912年1月9日,趙爾巽進一步報告了盛京大內所存寶物的數(shù)量和價值——數(shù)量超過萬件,價值3000萬兩白銀左右。
清帝遜位,袁世凱叫停買賣
獲悉清廷要變賣大內藏品后,外國商人十分感興趣。第一個表示出購買意向的,是法國商人李那兒。
趙爾巽對這批瓷器等大內藏品的估價是3000萬兩,而法國商人只肯給40萬兩。這種過于露骨的趁火打劫行徑,讓趙爾巽無法接受,于是,他復電拒絕。
1912年2月12日,清帝頒布退位詔書,“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袁世凱出任臨時總統(tǒng),成為這個國家事實上的最高統(tǒng)治者。原來主張變賣瓷器的袁世凱,立即轉而反對售賣這批瓷器。
剛剛當選臨時總統(tǒng)第四天,日理萬機的袁世凱即追問沈陽故宮這批藏品的下落。在聽說有人想私下將這批藏品賣給外國人的消息后,袁世凱給趙爾巽發(fā)去緊急電報。
臘月二十九日,舉國正在忙于中國一年中最隆重的春節(jié),袁世凱在此時追問沈陽故宮藏品的情況,可見此事之緊急與重要。得到趙爾巽“并無此事”的答復后,袁世凱在除夕夜回電表示,既然沒有此事,那就不再追究了。之后,沈陽方面變賣大內瓷器的工作再無下文。(摘自《新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