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科成
腦科學研究表明,低段學生大腦皮層各區(qū)的發(fā)育接近成年人的水平,有意識的學習思維活動比較活躍,能夠對語言文字形成條件反射,但是能力還不完善。低段學生在學習中對直觀的、形象的事物容易接受,而抽象、概括、思維的能力較差。在實際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低段學生對科學充滿好奇心和探究欲,喜歡表達自己的見解,樂意展現(xiàn)自己,但他們的表達往往比較粗略、不夠精確,語言組織無序,缺乏邏輯性,對于別人的回答往往關注不夠,也不太會開展組內交流。因此,在科學課教學中,我們要為學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機會,使他們能夠整理自己的想法,提出自己的觀點,聽取別人的觀點和理由,同意或辯駁對方。
指導交流方法
下面是筆者在一年級《在觀察中比較》一課中遇到的情形:
師:接下來,請同學們和自己的同桌一起討論這個問題,討論后我們進行全班交流。
(這時候,有幾個平時發(fā)言積極的學生舉著手,看著老師,就是不和同桌討論問題。)
師:你為什么不和同桌討論?
生:老師,這個問題我知道的,我現(xiàn)在就可以回答。
師:討論后你可能會有新的更多的發(fā)現(xiàn),和同桌說說吧。
很多時候,學生有自己的想法,如我知道答案、先讓我來回答問題、已經知道的內容沒必要再浪費時間討論、我的答案比同桌的好等,這些都是學生不愿意討論的理由。究其原因,其實是學生沒有真正認同老師說的“討論后你可能會有新的更多的發(fā)現(xiàn)”。所以,教師要采取多種方法鼓勵學生,讓他們切實體會到全班交流前同桌討論的好處。
師:接下來,請同桌一起討論比較恐龍大小的方法,給它們排序。討論后我們全班交流,看哪一組通過討論得出的比較方法最多。
(教師深入各小組,了解學生的討論情況。)
師:接下來請你們組派代表發(fā)言。
生:我們可以把恐龍的頭放在一樣的位置,比較它們的尾巴長短,再按長短排序。
師:你這是對齊頭,比較什么呢?
生:比尾巴,不是,比身體長短。
師:除了比較恐龍身體長短外,還有其他方法嗎?
生:還有一種,是我的同桌想出來的。這樣比,恐龍?zhí)上聛?,把腳對齊,比較它們的頭或者背,從高到矮排。
師:你們組想出了兩種方法,真不錯!剛才我發(fā)現(xiàn)有些同桌間沒怎么討論,而你們桌討論很熱烈,你覺得討論對你們回答問題有幫助嗎?
生:開始我只有一種比較的方法,和她(同桌)討論后,我說了兩種,我覺得討論很有用。
師:通過討論交流,你的同桌啟發(fā)了你,互相進步,真棒!其他同學還有比較的方法嗎?
生:還可以比胖瘦。
師:之前,我們進行的是同桌間的討論交流,這位同學說很有收獲。現(xiàn)在,我們進行全班交流,你們有新的收獲嗎?
生:有。
師:你們認為同桌間該怎么樣討論交流合適?全班間呢?
(學生交流略。)
師:既然大家都認為交流很重要,我就把這條寫入班級科學課規(guī)則了,大家一定要經常用。
通過以全班體驗達成共識的方式,師生把包括課堂交流在內的規(guī)則制定好,張貼在教室里或實驗桌旁。教師要有意識、多次引導學生體驗交流中互相啟發(fā)、融合、促進的好處,將交流規(guī)則內化為一種習慣。
提高傾聽效率
有質量的討論交流,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發(fā)現(xiàn)問題、辨別真?zhèn)巍⒏爬ㄔu價、口頭表達等能力,要保證課堂中師生、生生間交流順暢、高效,學生還要提高傾聽效率。
1.以發(fā)言者為中心
在課堂上的師生交流階段,許多學生往往是直挺挺地朝黑板坐立或者只是看著老師。對一年級學生來說,要在40分鐘內安靜地坐在椅子上是很不容易的事,尤其對于好動的男孩子來說更是煎熬。為了營造一種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提高學生的傾聽效率,可以引導他們按照發(fā)言者的位置改變傾聽朝向——發(fā)言者在哪兒,就面朝哪兒坐。
在引導一年級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我們經常會得到重復的答案——盡管你要求孩子們說不同的答案。那些重復回答的學生顯然沒有認真聽同學的回答,他們要么低頭開小差,要么就是一直盯著老師——他太想回答這個問題了,怕回答的機會溜掉。所以,在交流的時候,學生不僅要朝向發(fā)言者坐,還要看著發(fā)言者。
2.養(yǎng)成耐心傾聽的習慣
低年級學生在交流討論過程中往往缺乏耐心,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簡單策略是,老師要多向學生提出與前面發(fā)言者的回答有關的問題。
“聽明白了嗎?你能說說他的意思嗎?”——學生復述前者的話。
“你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嗎?為什么?”——學生對前者的答案進行評價。
“前面兩位發(fā)言的同學誰的方法好?”——學生比較后進行評價。
通過體驗,學生會認識到這樣聽課的好處,就會內化成一種習慣。這樣,課堂上就很少會看到開小差和重復回答的學生,其他學生也會逐漸抓住前面學生答案的關鍵詞,提出反駁或同意的意見,促成生生交流。
訓練表達方式
1.面向大多數(shù)學生述說
著名特級教師章鼎兒曾希望教師要關注孩子發(fā)言的一個細節(jié):回答問題的學生是面向老師還是其他同學。朝向老師意味著孩子是向老師回答,朝向同學是和同學交流。筆者在上課時也常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老師離發(fā)言者近,孩子會說得輕一些;老師離得遠,孩子會說得響。所以,有經驗的老師會在學生回答問題時,故意遠離發(fā)言者,站在能讓發(fā)言學生面對大部分學生的位置,目的是促使發(fā)言者面向大部分學生,讓全班都聽清楚。
2.采用多種方式表達
教師除了用追問來幫學生理清表達的意思外,還可以鼓勵學生用多種方法來表達,如引導學生口頭交流時結合手勢輔助說明,在組內討論或全班匯報時借助簡圖、畫箭頭、個性化符號等方式,在比較恐龍大小時,學生可以用手指間距來說明恐龍長度,也可以用畫線段來表示等。
3.善用連接語
針對學生發(fā)言邏輯混亂的問題,可以引導他們用連接語進行交流:
“我發(fā)現(xiàn)……所以……”
“我認為……因為……”
對素質較好的學生,可以引導他們用合適的語句有根據(jù)地交流和辯論:
“我支持××同學的觀點,因為……”
“我不同意××同學的看法,因為……”
“我同意××同學……的觀點,但是不同意他對……看法,因為……”
我們要引導學生認識到,學習科學要重視證據(jù)的收集和證據(jù)的運用,講話要有根有據(jù),交流過程中對事不對人。長此以往,學生就會在交流中更多關注學習內容,而不是關注同學自身的缺陷和不足,也就會敢于思考,樂于交流。
明晰交流流程
我們往往會看到,小組討論成為學優(yōu)生的個人秀場,或者組內成員相看無言。如何改變組內交流這種尷尬的情況,發(fā)揮交流的真正作用呢?
首先,教師要給學生充足的交流時間,讓他們有機會真正開展討論。其次,教師要給學生介紹具體討論的流程,如依次發(fā)言、組隊、辯論、概況總結。即針對要討論的內容,每個組員先依次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后根據(jù)觀點結成聯(lián)盟,接下來兩個隊之間互相辯駁,最后走向融合,總結出小組的觀點。
如指導學生在組內討論比較恐龍大小的問題,先要說說恐龍在大小上有什么不同?根據(jù)這個不同可以比較嗎?怎么比較?每個同學是不是都把自己的想法說給別人聽了?別人能不能理解這些比較的方法?自己對別人說的方法是怎么理解的?哪些是合理的,合理的理由是什么?哪些是不合理的,你們隊對不合理的方法提出反對意見了嗎?對方是怎么回應的?最后你們組確立了幾種比較恐龍大小的方法,大小順序怎樣?
綜上所述,在低段要高效開展課堂交流,讓學生明白怎么做是基礎。學生既要知道如何聽、如何說,還要知道組內討論的一般流程。這樣,科學課堂才會在靈動的過程中改善學生認知結構,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
浙江省慈溪市橋頭鎮(zhèn)中心小學(315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