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靖雯
摘 要:隨著社會日新月異,衍生的社會問題越來越多,人們的生活方式以及家庭觀念都有了很大的變化。 離婚現(xiàn)象已經(jīng)不以為常,離婚率不斷上升,因此也產(chǎn)生了越來越多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一方情感的缺失,單親家庭的孩子總難免會產(chǎn)生各種心理問題,因此對于這樣的孩子的德育教育顯得更加重要與迫切。作為班主任,我嘗試著用心與對象交流溝通,循序漸進,慢慢引導,取得了一些好的轉化效果。
關鍵詞:小學德育 攻擊性行為 人際關系 轉化效果
教師的職責是教書育人,而育人往往比教書更加重要。成人方能成才,因此,德育對一個班級工作的重要性不可忽視。在三年教師生涯中,作為一名班主任,我曾接觸到各形各色的學生,其中一名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經(jīng)常有憤怒情緒和攻擊性行為,一開始讓我頭痛不已。慢慢地,我通過我走進他的內(nèi)心與他交朋友,再加上一些心理活動的引導,他受到感化,行為有所轉變。下面我將對這一案例進行分析說明。
一、案例背景
小輝,男,10歲。他平時喜歡玩游戲,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愛做小動作,常常在課堂上大聲喧嘩或做一些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引起學生的注意和哄笑。學習態(tài)度不端正,常常欠交作業(yè),成績差。他脾氣暴躁,經(jīng)常因為一點小事就發(fā)脾氣,愛開同學玩笑,同學反抗就會跟同學打架,常常頂撞老師,還曾與老師動手,因此他的“大名”傳至年級,是學校的風云人物。
二、原因分析
一個學生的成長最為重要的場所就是家庭。父母的言傳身教會對孩子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離異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感情破裂,定會有經(jīng)常吵架的情況發(fā)生,小輝的父母就是這樣,于是我決定跟孩子談一談。我把小輝叫到辦公室,他剛進來時低著頭,略感不安,可能以為我又要責備他。我對小輝笑了笑,小輝遞上一杯熱茶, 拉了張椅子讓他坐在我身邊,小輝的心情稍有放松。我先從簡單的一些基本問題問起,收集他的基本信息,同時積極關注他,點出他平常表現(xiàn)的發(fā)光點,在問及人際關系問題,時刻與他共情,他開始慢慢放松戒備,向我傾吐心聲。通過了解,我得知小輝的爸爸脾氣暴躁,大男子主義,要求小輝媽媽和小輝對他唯命是從,有什么不順心的就會大發(fā)雷霆。小輝父母吵起架來經(jīng)常會摔東西甚至大打出手,他媽媽經(jīng)常在他面前哭訴,以至于他小小年紀動不動就用拳頭唬人,愛頂撞同學教師。
三、教育策略
針對小輝這樣的行為,我覺得一次簡單的對話是不足以讓他產(chǎn)生根本上的變化。于是我私下找了幾次小輝,循序漸進,一步步地引導,讓他敞開心扉,慢慢認識到自己行為的存在問題。
(一)與學生深入地交談,了解學生并關心學生,引導學生正視自己的問題。在第一次私下談話的基礎上,第二次讓小輝到辦公室來時明顯感到?jīng)]那么拘束。因此我因勢利導,直接向小輝了解每次發(fā)生憤怒情緒的直接原因,大多數(shù)都是小輝認為別人侵犯了自己,于是就會做出攻擊性行為。在了解的過程中,我沒有做出價值批判,但是發(fā)現(xiàn)小輝偶爾有明顯偏頗的價值觀和不符合社會道德標準的行為時,給予一定的價值干預。
(二)開展角色扮演和觀看影片兩個活動,促進學生醒悟自己的情況。角色扮演分設兩個角色,一個是攻擊者,一個是被攻擊者,其中讓小輝扮演被攻擊者,另找了一名學生配合扮演攻擊者?;顒舆^程具體是被攻擊者在日常中不小心碰到攻擊者,攻擊者誘發(fā)憤怒情緒,然后進行攻擊性行為,該攻擊性行為有一定的強度,但是不會對人造成任何傷害。角色扮演結束后,讓兩名學生分別訴說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感受。隨后,我和小輝共同觀看一些受害者獨白的視頻,進一步誘發(fā)小輝換位思考的能力,體驗到被攻擊的具體感受,促進小輝醒悟自己的問題。在進行活動期間,我也不時引導小輝明白消極情緒與消極行為會帶來何種不良后果,小輝越發(fā)有感,開始醒悟自己的問題,反思自己的過錯。同時,我也正面提出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帶來的好處,明確指出所有人都喜歡與積極情緒和積極行為的人交往,促使學生逐步意識到自己行為的問題。在結束前,我問小輝有沒有意愿改變現(xiàn)狀,讓自己變得更吸引人,小輝明確表示愿意。
(三)引導學生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和行為。小輝很多時候有明顯的憤怒情緒,而憤怒情緒經(jīng)常會導致人做出一些沖動性行為和攻擊性行為,因此引導小輝學會管理好自己的憤怒情緒尤為重要。通過對心理學的研究學習,我教導小輝幾個常用而有效的方法,如:自我暗示法、轉移注意力法、后果想象法、情緒恰當宣泄法和認知行為法。自我暗示法,具體來說就是不停跟自己說不要憤怒,不要沖動,要冷靜下來,保持清醒,尤其在憤怒情緒出現(xiàn)時,多加暗示。轉移注意力法,具體就是當有消極情緒時,做其他事情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讓注意力不要集中在憤怒上,可以聽歌,做運動等。情緒宣泄就是將自己的情緒正面地發(fā)泄出來,如找聊天,傾訴心中的不快,或者摔打枕頭等柔軟的東西,將攻擊性散發(fā)出去。后果想象法,就是當要控制不住自己時,多想下行為的后果,后果嚴重的話很有可能會限制個人的攻擊性行為。認知行為法主要是用來強化小輝不憤怒不攻擊時的狀態(tài),如果在憤怒時控制到情緒,控制到行為的話,我則會獎勵一個小紅花給小輝,10個小紅花可以兌換一個食品。如果一天內(nèi)都保持良好狀態(tài),直接獎勵小輝一個食品,讓小輝能慢慢養(yǎng)成習慣。
(四)自新轉變,教導學生人際交往技能。通過以上幾次的私下接觸,此時小輝已深切感到自己的問題所在,情緒和行為的控制能力有所改善,是一個重大的突破。那么在此次接觸中,我旨在教導小輝一些人際交往的基本方法。學生之間的人際關系相對比較樸素單純,很多時候只需要用一顆真誠的心即可,當然也可以適當增加一些小技巧,促進人際關系的提升。我提出了以下幾個方法:1.多贊賞他人。每個人都喜歡他人稱贊自己,人們更愿意與稱贊他的人交往而不喜歡跟羞辱他的人交往。因此,多贊賞他人,發(fā)掘他人優(yōu)點,是可以快速獲得對方的肯定,但是切勿太過刻意,否則會讓人覺得不真誠,在阿諛奉承。2.多與他人進行體育和娛樂活動,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可以分成陌生人、共事但不相識的人、共事且相識的人和親密的人,而在交往活動中最主要的是第二種情況,多共同進行活動可以促進彼此關系的提升。3.其他小技巧,如多幫助他人做事、多分享自己的東西給他人等。我讓小輝平日繼續(xù)保持情緒與行為的控制方法,同時在此基礎上進行交友,持續(xù)一段時間,遇到問題可以隨時跟我溝通。
(五)鼓勵學生,理性面對動搖與失敗,加強意志鍛煉。心理成長中的一環(huán)是改變自我,改變自我是極其困難而且是痛苦的,但是經(jīng)歷過痛苦后,心理會成長到更高的層次。在成長過程中,失敗與動搖在所難免。由于小輝在同學們的形象已經(jīng)根深蒂固,所以小輝在使用我教導他的方法進行交友的過程當中,遇到許多挫折與困難,他向我述說自己覺得很難過,也有萌發(fā)放棄的念頭。因此我努力疏導小輝的情緒,同時說出改變的認知方式和行為習慣,會有失敗,會有放棄的念頭是很正常的,因為改變自我是一件痛苦的過程,但是堅持下去后,便會獲得巨大成功。同時我積極鼓勵小輝,理性分析失敗,列舉多個成功改變自我走向成功的名人案例,激發(fā)小輝的斗志和信心,克服成長中帶來的困難與痛苦。另外,我也跟小輝明確表示小輝之前的消極情緒和行為給別人留下了消極印象,在短時間內(nèi)較難消除,需明白實際情況,給予一定的心理準備。
(六)在接觸期間,時刻保持與家長、科任教師的聯(lián)系。自己一個人的能力始終有限,而且也不能全面做好,需要他人的配合與幫助。在家長層面,我主動聯(lián)系了小輝的父母,說了小輝的情況,并希望家長能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能配合和支持我的工作,并對家長提出了一些建議。引導家長要采取鼓勵為主的教育方式,少憤怒和用暴力對待孩子。學生是家長的縮影,意思就是家長的一切行為都會直接影響到孩子,作用于孩子,如果家長經(jīng)常用憤怒與暴力對待孩子,孩子也會用相應的方式對待這個世界。家長教育孩子的方式最好是以愛為前提的,是友善的,友好的,約定好的,這樣孩子做事就會有原則有底線,同時又不會失去友善的能力。在科任教師方面,我明確向科任教師表示需注意對待小輝的方式,不能簡單粗暴地指責小輝的行為,應該嘗試弄清原因再做出相應措施,而且盡量不要激惹小輝,導致小輝反復出現(xiàn)憤怒情緒。
(七)防患于未然,預后于時刻。教育是一個長久的過程,小輝的狀況雖有所改善,但我仍需隨時關注小輝的行為,及時對小輝進行情緒的疏導,做好相關的預后工作,要明確德育是一個反復的、動搖的、不斷提高的過程,不能掉以輕心,導致“春風吹又生”。
四、小結
家庭的不幸讓離異家庭的孩子比同齡人多了一分急躁與沖動,同時也多了一分成熟,這一分成熟將有助于他們更獨立,更快地適應這個社會。作為班主任的我們,在漫長的教師生涯里定還會遇到許多來自離異家庭的孩子,我們無法逃避,也不可以拒絕,我們需要的是改變我們的態(tài)度,要用心去跟孩子們溝通交流,用愛去感化他們,把德育教育如春風化雨融入每一個生活的細節(jié),滋潤孩子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