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曉東
摘 要:考場議論文,因其文本特性與閱讀情境,對開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開頭貴在以美激趣,以巧啟思,因“鳳頭”“由頭”而具“看頭”。就具體實施而言,筆者提出“引用式”“物象式”“描繪式”等操作技巧,并援引實例,分析利弊,闡述主張。
關鍵詞:議論文;開頭;引用式;物象式;描繪式
一、問題的提出:開頭究竟有多重要?
一篇文章,其開頭的重要性,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
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提出首因效應,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系的影響,也即是“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和標題一樣,開頭率先進入讀者視線,第一印象,攸關生死。
議論文,作為說理性文字,如果把握不當,極易流于空洞和乏味,其實更有必要強調(diào)文字的生動形象、直觀可感(當然,最宜蜻蜓點水、偶一為之)。開頭,無疑是平衡文風的理想?yún)^(qū)域。
考場議論文,寫作、閱讀皆具時空上的規(guī)定性。對于作文的受眾兼裁判——閱卷老師——來說,能不能被迅速吸引,且在第一時間把握題旨?文章開頭,能夠發(fā)揮重大作用,產(chǎn)生深遠影響。
從這個意義上說,開頭是開關,打開的是閱卷者的“心門”,它決定了老師對文章是仰視、凝視、審視、輕視還是無視。
二、標準的界定:理想的開頭長成什么樣?
理想的開頭首先必須是“鳳頭”,旨在引發(fā)閱讀期待,強化閱讀沖動。
明陶宗儀《輟耕錄》云:“作樂府亦有法,曰:鳳頭、豬肚、豹尾六字是也。大概起要美麗,中要浩蕩,結要響亮。”要而言之:開頭要美。
人類具有審美天性。標準固然因人而異,然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都有著“耳有同聲,目有同色”的通性,以及“惡惡嗅,好好色”的共欲。
因此,精飾鳳頭,應成為文章開篇的當務之急、不二之選。
理想的開頭還必須是“由頭”,旨在為下文鋪墊、蓄勢、張本,其主要功能在于“導引”,引入話題或觀點。
這就意味著:議論文的開篇文字可能會因為“美的訴求”而貌似隨性散淡,卻必須暗合題旨,或在收束處實現(xiàn)巧轉(zhuǎn)。
當然,還有一條要求:不要太長,否則,會因為“審美疲勞”而使興奮度受到抑制。
精飾鳳頭,巧設由頭,這樣的開頭才有看頭,也才能真正打開閱卷者的“心門”。
三、策略的制定:究竟應該怎么做?
具體到操作層面,此方面的提法和做法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基于個人思考及教學實踐,并通過參閱文獻資料,筆者總結出以下三種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引用式
【例1】
唐劉禹錫有言曰:“石以砥焉,化鈍為利?!眲θ蟹娇身槃菰炀?,人亦知借物聚力,于逆境中沉寂,待機緣臻于完美,拔得生命頭籌。
【例2】
偷得浮生半日悠閑,我信手翻閱一本《林泉高致》,上言:“硯中隔宿之墨,含水旁瀋,筆痕猶存,自有一種煙雨氤氳之氣?!?/p>
古人誠不余欺也,人生亦如一宿遲墨……
“引用式”是最為常見的議論文開頭方式,其優(yōu)勢主要在于:方便調(diào)動積累,也容易實現(xiàn)與主題的掛靠。
不足之處在于,此方式對所引素材本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不但要考量真實性(反對虛假)與相關性(拒絕游離),還應強調(diào)文化味、高冷度與陌生化。做到這幾點其實并不容易。
值得注意的是,“引用式”在風格上也存在差異,例1是屬于單刀直入型,呈短平快風格;例2屬于曲徑通幽型,有園林式意趣。前者是勾勒,后者是渲染。
“引用式”的熟練運用,離不開平時學習尤其是閱讀過程中扎實而有效的積累,厚積而能薄發(fā),博觀而能約取。此外,在調(diào)用積累時還要注意:“惟陳言之務去”,在材料選取上力求避熟就生,平中見奇;當然,也不要走向另外一個極端,將文章寫得云山霧罩,讓人不明就里。
(二)物象式
【例1】
做一把油紙傘,選竹、刮青、瀝干、曝曬、制成骨架、上覆油紙,千百年來都是一樣的步驟。工匠們在紙布繪以不同的圖案,才有雨天里的美好綻放。
【例2】
舟,是木頭放空內(nèi)心,方能悠悠蕩蕩,浮于水上,方能承載更多,飄然不沉。
當一段木頭,被放空內(nèi)心,定是痛苦萬分,不忍放下,然而正是放下,它才是舟,它才可以負載更多,行得更快。
不獨是舟,人亦是如此。
【例3】
曾聽得日本茶道中有一步,曰“候茶”,便是品茶者在完成所有的茶藝后將茶靜置一旁。不解,詢問茶社中的品茶師,方豁然開朗:
將茶放下,是為了給茶葉以時間充分在茶水舒展開來,氤氳出茶所獨有的清香,讓品茶者也能放下心頭的焦躁,達到“茶人合一”的境界,方才揭示茶道的真諦。
在茫茫塵世中……
物象是具體事物的形象或景象,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的客觀存在,因為有形狀、顏色、聲音、味道而具體可感。
比物象更高一個層次的是意象。意象是有意義的物象,是對物象的主觀情感投射。在古人看來,“盡意莫若象,盡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尋言以觀象;象生于意,故可尋象以觀意。意以象盡,象以言著?!保ㄍ蹂觥兑茁岳っ飨笃罚?/p>
“物象式”開頭重在緣物求意,或以意賦物。例文中出現(xiàn)的傘、舟、茶即分別賦予了不同的意蘊或情感,取得了“意以象盡,象以言著”的效果。
“物象式”的優(yōu)勢在于直觀、鮮明,能夠予以人深刻而難忘的印象;不足之處在于,不易調(diào)動積累,如處理不當,可能會有接湊之嫌、生硬之感。
需要說明的是,并非所有的物象都適宜表現(xiàn),一般說來,充滿意趣的、相對小眾的,承載民族心理的、富含文化氣息的,此類物象更宜加工、升華為意象。為便于行文,姑將此類意象稱為“文化因子”。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版)將“文化傳承與理解”納入學科核心素養(yǎng),并明確提出:通過學習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體會中華文化的核心理念和人文精神,理解、認同、熱愛中華文化。
精研“文化因子”,無疑是對上述教育思想的貫徹與落實。
茲舉數(shù)例:
說明:圖示文化因子,在呈現(xiàn)形態(tài)上飾以圓形,且大小不一、分布隨機,意在表明:各因子之間并非毫無關聯(lián),完全能夠因碰撞而生成、因交互而鮮活。
明確方向后,還應關注具體要素,以上述文化因子為例,列表總結如下:
具體操作時,可根據(jù)個人興趣或?qū)iL,選取三至五則文化因子,進行“有意積累”。
當然,這樣的積累如果扎實到位,不但可以讓開頭有看頭,對后續(xù)的行文同樣可以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描繪式
【例1】
“噠、噠、噠”。
那是比利牛斯山的高處,一汪清泉滴落在下方巖石上的聲音。充滿節(jié)奏,清脆悅耳。
聽,這天賜的節(jié)奏,多么有力,多么神奇,一下一下,恍若敲擊心靈。
【例2】
鮮紅的膏,點綴白色的肉,似美人紅唇,驚鴻一瞥。
汕頭干腌,應和海鮮,“鮮”的本味,不如一滴水,這是其自身的節(jié)奏,應和海鹽的綿長,四周的時間,煥發(fā)新的美味,這是應和了海鹽的節(jié)奏。
【例3】
他還在唱著末日繁華時一個人的獨角戲。
程蝶衣秋瞳似水捧袂而來,若不是時代更替太快,他將永遠做著烏江畔霸王別姬的美夢,只是他沒有選擇擁抱新世界,而是以虞姬的方式永生訣別。
時至今日……
“描繪式”開頭最大的優(yōu)勢在于:可以通過對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描寫,有效激活或喚醒讀者的感覺器官,從而有效促成注意力的吸引與保持。如果說注意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感覺器官就是注意力的窗戶。
“描繪式”開頭的優(yōu)勢還在于:可以同時克服“引用式”和“物象式”的缺陷,既不必過分依賴積累,也可以避免生硬拼湊之嫌。
難點在于文筆,對遣詞、造句、修辭、表達提出了較高的要求。
描繪實際上是一種“空間上的聚焦”,有點像“近景特寫”,將筆力集中于某一細節(jié)、場景、瞬間,而后不遺余力地加以表現(xiàn)。
聚焦什么?個人建議:1、影視鏡頭(許多經(jīng)典畫面耐人尋味),如例1;2、餐飲文化(方便調(diào)動多重感官),如例2;3、自然風光,如例3;4、生活場景(適合作為時評類文章開頭)
描繪同時又是一種“時間上的延展”,有點像“慢鏡頭”,明明是瞬間發(fā)生的事情,卻刻意延長,著力渲染,以此動人心旌、攝人心魄。這種技法,和敘事類文本中的“細節(jié)描寫”極為相似。
四、結語(附補充說明)
議論性文本,開頭的重要性自不待言。精飾鳳頭、巧設由頭,是文章開篇的基本準則。引用式、物象式、描繪式,三式各有利弊,宜根據(jù)實際靈活選用。
此外,還需要強調(diào):
一、多關注原則,少糾結技巧。可以這么理解:開頭,只要既能抓人(具“鳳頭”之美),又能扣題(具“由頭”之妙),都是好的,因此,本文所提供的所謂技巧,只能算一孔之見、引玉之言。
二、寫作,是藝術與技術的結合,藝術貴在參悟,技術強調(diào)訓練,兩者缺一不可。迷戀“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這是一種虛無主義;陷入題海戰(zhàn)術、機械訓練,這是一種功利主義,兩者皆不可取。道術一體,是為至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2]房萌.高中議論文開頭創(chuàng)新寫作策略[J].現(xiàn)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4(10)
[3]劉青文.高考滿分作文特輯.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