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鈺順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人均收入的不斷提高,國民的投資需求和審美需求也日益旺盛,藝術品行業(yè)正逐漸成為投資市場的新寵。而從世界范圍內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經驗來看,資本的介入程度往往決定著藝術品市場的規(guī)模以及成熟度。所以,探討我國藝術品金融化的發(fā)展路徑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議題。本文就藝術品金融化的思路提供幾點看法。
藝術品金融化指的是如何將藝術品作為金融資產納入金融機構的理財范圍,進而使藝術品和有價證券、房地產一樣能夠轉化為資產。藝術品市場的發(fā)展使藝術品經歷著一個由文化含義向經濟含義,由審美功能向商品功能進而向資產功能、金融工具趨勢轉化的過程。
我國藝術品的現狀及前景
中國是文物大省,文物與藝術品眾多。近年來,藝術品變現困難,流通不暢,90%的文物藝術品還在藏家手中沉睡,成為無數藏家心中的痛!在國際投資領域,藝術品、股票、房地產是三大投資熱點。而在國外的銀行中,藝術品投資已經成為規(guī)避金融市場系統(tǒng)性風險的首要選擇。在西方國家,藝術品與金融資本融合的歷史已達百年之久,發(fā)展出了多種藝術品金融化模式。
中國藝術品的金融化之路存在著方方面面的阻礙,但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也出現了諸多積極因素。2010年,中宣部、文化部和中國人民銀行等九部委聯合發(fā)出《關于金融支持文化產業(yè)振興和發(fā)展繁榮的指導意見文件》,倡導各金融部門大力推進金融與文化產業(yè)的對接,創(chuàng)新和開發(fā)適合文化企業(yè)自身特點的金融產品。這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頒布,推動藝術品金融化之路邁上一個新的臺階。自20世紀末以來,中國藝術品投資的回報率普遍高達50%以上,個別的達到百分之幾百的收益,遠遠超過了股票和房地產。從這一系列數據可以看出,我國的藝術品行業(yè)與金融業(yè)融合已經逐步開始,前景非常樂觀。
我國藝術品金融化存在的問題
就目前來看,國內金融機構并沒有大面積進入藝術品投資市場,個別地方文交所嘗試性開展了部分業(yè)務,但基本不成功,大部分地方國家立即叫停了。這是由于流動性、定價、公眾認知以及政府管理等方面的制約。而在我國藝術品金融化的發(fā)展過程中,也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
估值風險。藝術品是非標準性產品,估值有多方面要求,要保證藝術品是真品,有收藏價值,還要考慮市場同類藝術品定價情況,與市場價相符。由于藝術品價值評估標準受到藝術品的藝術價值、文化價值、物理價值、時代審美觀以及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因素影響,使得估值的難度更大,風險更高。藝術品的鑒定和評估缺少權威、公正的中立機構,這是迄今所有金融資本進入藝術品領域的主要障礙,也是短期內無法解決的問題。
鑒定風險。說起國內著名的假文物,就不得不提到北魏陶俑事件。1994年,一名專家在北京潘家園舊貨交易市場閑逛時,發(fā)現了一批北魏陶俑,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是北魏時期的珍貴文物,而且可能是前不久媒體披露的在河南被盜掘的北魏大墓里的陪葬品。專家們使用了考古中常用的高科技斷代手段進行檢測,發(fā)現這批陶俑在年代上與北魏完全吻合。中國國家博物館還邀請了當時北京幾乎所有的頂級考古學家、鑒定專家“過眼”,他們一致認可為真品。于是,申請撥???、專項搶救性收購古玩市場上的“北魏珍貴陶俑”。不料,此后,類似的“出土文物”竟然源源不斷地出現在北京的古玩市場,專家們感覺不對勁了,國家文物局為此事成立了專案組,調查證明:這批文物實為贗品,出自河南孟津。
金融風險。金縷玉衣大家都知道,因金縷玉衣引發(fā)的大案更是在收藏圈和金融圈引起軒然大波。2011年9月,隨著商人謝根榮騙貸案進入二審,中央電視臺《新聞1+1》節(jié)目播出《“助紂為虐”的古董鑒定》,曝光了天價“金縷玉衣”出爐的來龍去脈:法院查明,案件中2件被估價24億元的“玉衣”系偽造而成,偽造文物后,謝根榮請原北京某院專家等5位專家估出天價,然后憑借這2件“玉衣”取得銀行信任,不但為之前6.6億元的借貸做擔保,又獲得5000萬元貸款及45億元銀行承兌匯票。這5位國家級古董鑒定專家全都有著耀眼的頭銜和光環(huán),卻被謝根榮的“評估費”所收買,為其出具了24億元的虛假天價鑒定證書。
古玩藝術品金融化亟待解決的問題
藝術品金融化不僅可以滿足社會資本的多元化投資需求,還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文化精神需求。因此,藝術品金融化是藝術品市場的大勢所趨。然而,在藝術品金融化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需要盡快解決和完善。從藝術品行業(yè)本身來看,藝術品的真?zhèn)螁栴}一直是制約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瓶頸。其次,藝術品作為一種特殊的商品,其商品價值和市場價格確定是一大難題,如何準確評估藝術品的價值一直困擾著業(yè)內人士。另一方面,政府在藝術品市場的監(jiān)管方面做得還不盡完善,法律法規(guī)有待健全等。
專業(yè)人才的缺乏
盡管古玩藝術品市場中的從業(yè)人員與日俱增,但毋庸諱言,大部分從業(yè)人員還缺乏嚴格的專業(yè)訓練和一定的學術素養(yǎng)以及必要的鑒賞水平,職業(yè)素質與道德水準也有待提高,這些都是制約中國藝術品金融化發(fā)展的瓶頸。中國藝術品金融化要實現科學、健康、跨越式發(fā)展,人才的培養(yǎng)刻不容緩。在藝術品金融化發(fā)展過程中,尤其要重點培養(yǎng)既有藝術品鑒賞能力又具備金融分析能力、既有對藝術市場的敏感性又有對整個經濟環(huán)境的宏觀把握的綜合性專業(yè)人才,這是中國藝術品市場走向成熟的必由之路。
誠信機制的缺失
誠信機制的缺失是古玩藝術品市場的又一個突出問題,嚴重制約著古玩藝術品金融化的發(fā)展。在藝術品市場中存在的藝術家過度包裝炒作,拍賣行的拍假假拍,甚至在金錢利益的驅使下,藝術品鑒定師也任意評判著藝術品的價值,藝術品的信息披露有限等這些都是缺乏誠信的表現,市場上的魚龍混雜勢必導致優(yōu)質藝術品的價值無法正確體現,信息的不對稱、投資者的顧慮使市場行情起落不定,大大影響了藝術品金融化的良性發(fā)展。因此,完善誠信機制有利于藝術品金融化的深入發(fā)展。
藝術品鑒定評估體系缺乏權威性
缺少權威的科學標準和法律認可的權威性評估機構是藝術品投資領域存在的一個非常重要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藝術品投資中最為核心的就是藝術品的鑒定和價值評估問題。國家鑒定機構不對民間藏品進行鑒定,司法鑒定機構也是在受到司法委托后才給予鑒定評估。藝術品評估體系權威的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金融機構對藝術品價值量化的難度。目前,古玩藝術品市場缺少權威、公正的中立機構對藝術品進行評估,這成為金融資本進入中國藝術品市場的重大障礙。在古玩藝術品金融化發(fā)展過程中,畫廊、拍賣公司、藝術服務與咨詢公司等要各司其職,形成高效良性的藝術品供貨流通渠道,建立全國統(tǒng)一的、受法律制約的藝術品登記與評估機構,以確保藝術品鑒定的準確性、盡可能地減少藝術品價值評估的盲目性,為金融資本介入藝術品市場做好準備和提供有力的保障。
歷史表明,在現代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中,一個沒有資本介入的產業(yè)和市場,是無法發(fā)展壯大的。盡管目前我國藝術品金融化還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問題總有解決的一天。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藝術品活起來,藝術品金融化才是從根本上推動藝術品市場發(fā)展的大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