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泉標
跨文化交際學在中國的發(fā)展
從對外漢語專業(yè)的角度看,“跨文化交際”的概念可以這樣界定:在特定的交際情景中,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的交際者使用同一種語言(母語或目的語)進行的口語交際。
跨文化交際在我國屬于一門新興學科,其最早興起于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美國,而后在八十年代開始在我國作為一門學科進行研究,經(jīng)過三十多年的發(fā)展,目前已經(jīng)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跨文化交際學所涉及的領域不僅僅是單獨這一門學科的研究,還涉及到文化語言學、社會語言學、言語交際學、傳播學等多個當代社會科學學科領域??缥幕浑H研究是在中國改革開放的時代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是在國際交往及全球化進程中應運而生的。它既是幫助不同國家人們沖破文化沖突進行友好交際的必要條件,也是推動漢語在國際間發(fā)展和傳播推廣戰(zhàn)略決策的重要組成部分。
跨文化交際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
外語教學的任務決定了外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密切關系??缥幕浑H涉及交際及文化的種種問題,因而外語教學不單純是語言知識的教學,而應是語言與文化并存的教學。在當前的教育大環(huán)境下,教育部在2013年提出研制高等學校本科人才培養(yǎng)質量國家標準來規(guī)范學校教學和人才培養(yǎng),指示高等學校各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牽頭制定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按照教育部的要求,新一屆高等學校大學外語教學指導委員會在成立之后立即啟動《大學英語教學指南》的研制工作?!督虒W指南》于與2007年公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相比,前者從國家戰(zhàn)略需求層面上更加強調(diào)英語的重要性,從實際出發(fā),明確了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即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同時發(fā)展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使他們在學習、生活、社會交往和未來工作中能夠有效地使用英語,滿足國家、社會、學習和個人發(fā)展的需要。自此,跨文化交際便開始進入高校外語教學當中,成為高校外語教學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之一。
根據(jù)跨文化交際的需要,Tomalin和Stempleski提出了語言文化教學的七大目標,即:
1)幫助學生逐步明白一個事實,所有的人都會表現(xiàn)出由不同文化而產(chǎn)生的行為。
2)幫助學生逐步明白,社會的各種因素,諸如年齡、性別、階級和居住地都無一不影響著人們說話和行為的方式。
3)幫助學生更多地了解在目的語文化中一般情景下的人們的具體習慣行為。
4)幫助學生增加對目的語中詞和短語的文化涵義的理解。
5)幫助學生發(fā)展根據(jù)證據(jù)對目的語文化作總體鑒定的能力。
6)幫助學生培養(yǎng)搜集和組織文化信息的必要技能。
7)激發(fā)學生對目的語文化在智力方面的好奇性,鼓勵學生對其他民族人們的同情和理解(Tomalin &Stempleski , 1993: 8)。
跨文化交際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然而,跨文化交際課程作為大學教學的新興課程,雖然其在理論上發(fā)展迅猛,但在實際教學中仍存在不少問題。
1、外語學習方法陳舊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以往學習語言主要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去學習,同時,由于中國大環(huán)境下的高考制度,導致大部分學生重讀寫,輕聽說,從而形成了社會上俗稱的“啞巴英語”。我們學習外語不能簡單地只學習詞匯、語法,更要注重語言背后的文化內(nèi)涵,在學習的時候多為幾個為什么,不僅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通過讓學習者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來進行比較,他們則會更容易接受并更好地理解其語言內(nèi)涵和語法運用。
2、教師教學觀念落后
由于地區(qū)差異和貧富差異,各地教育水平參差不一,盡管已經(jīng)提出“翻轉課堂”、“微課教學”等多元化的教學模式,但因為發(fā)展不平衡,很多地區(qū)沒用機會使用新型的授課模式,或者有的地區(qū)的老師會因為覺得麻煩而放棄使用新方法進行教學。教師教學觀念仍停留在教師主導課堂的傳統(tǒng)模式,從而讓外語學習成果停留在考察學生外語知識水平的層面上,而忽視了對外語文化的教學。讓學生以為學好了詞匯和語法就能自如地與外國人進行交流。
3、學生學習參與度低
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短期的努力很難體現(xiàn)在分數(shù)的提高上。因此很多學生會對外語學習不屑一顧。分數(shù)高的學生會認為,自己的成績已經(jīng)很好了,就算不學書上的內(nèi)容,自己也能憑借自己的現(xiàn)有水平考一個不錯的成績。而分數(shù)低的學生會認為,自己努力過了,但是成績不見提升,還不如去多做幾個數(shù)學、物理題提分更快。正式因為這種現(xiàn)象,導致在很多外語課堂上,學生學習的參與度不高,課堂氛圍沉寂,學生水平兩級分化嚴重。
應對措施
語言學習是一個長期的學習積累過程,文化學習亦是如此。為了解決跨文化交際在實際教學中所遇到的困難,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改變:
1、從課程設置方面
如今的高等教育課程分類明確,各學科獨立成科。這樣的優(yōu)點在于學生可以在不同課程學到各個領域的專業(yè)性知識,但顯而易見的是,獨立成科會讓各學科之間形成知識分離,難以讓學生在短時間內(nèi)所接受大量專業(yè)領域的知識,讓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而沒有深刻的理解。因此,外語教學應該從實際出發(fā),給學生設立文化類課程,類似母語教學一般,通過讓學生分析閱讀名家作品,感受其文化背景和文化內(nèi)涵,并給予學生真實的交際場景,讓學生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以此達到對文化知識的深層理解。
2、從教學方法上面
傳統(tǒng)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練習法、讀書指導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法等。但大多數(shù)教師會選擇任務驅動法來進行語言教學,即教師通過布置任務讓學生完成任務來獲得知識和技能來達到教學目的。該教學法仍然是讓教師處于課堂主導地位,讓學生被動參與。因此,教師可以通過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課前搜索,課時參與,課后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通過多方材料來了解不同的知識點,促進學習者語言能力、文化意識、思維品質和學習能力等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3、從課程考核方面
中國有句俗語:“分分分,學生的命根;考考考,老師的法寶?!庇纱丝梢姡袊鴤鹘y(tǒng)的考核標準就是考試,老師通過學生考試出來的分數(shù),來進行排名,并了解學生接受知識的程度。但由于考試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分數(shù)并不能代表學生真正的成果。雖然很多高校目前正加大平時表現(xiàn)在期末考核成績的比重,但學生還是被困在考試的牢籠中。因此,我認為,不同的課程可以通過更靈活多樣的形式來進行考核。比如一個高質量的答辯展示,一篇高質量的小論文總結等。
總結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跨文化交際意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便顯得尤為重要。由于文化沖突引起的交際問題不僅可能影響人際關系,還有可能引發(fā)政治沖突。在全球化的時代大背景下,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學會理解并包容其他文明的文化,更要把我國的優(yōu)秀文化傳播出國門。作為新時代的新青年,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但我們堅信,只要我們不斷嘗試,不斷探索,不斷堅持,共建和諧社會的偉大愿望總會實現(xiàn),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偉大目標總會達成。
參考文獻
[1]胡文仲. 文化與交際[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胡文仲. 跨文化交際學概論[M ].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3]胡超,跨文化交際:E-時代的范式與能力構建 [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4]Barry Tomalin & Susan Stempleski. Cultural Awareness [M]. Huadong Normal University Press,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