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艷
摘 要:時事熱點具有強烈的時代氣息,反映了社會熱點和人們普遍關注的問題,同時地理又是個時空結合體,因此可以把兩者結合開發(fā)成地理教師的課程資源。運用時事熱點不僅使理論知識和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使課堂講解言之有物,還使說理性增強,使抽象的理論具體化、形象化,從而使學生形成一種立足于實際分析和思考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時事熱點 地理教學
培養(yǎng)未來公民必備的地理素養(yǎng)[1],是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關注全球問題以及我國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重大地理問題。在地理教學中,有些地理知識比較抽象、深奧或遠離生活實際,以致晦澀難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地理概念、原理和規(guī)律,可以用一個比較直觀的、淺顯的、學生易于接受的時事熱點進行舉例教學,從而使理論通俗易懂,以便達到理解知識、提高學習興趣的教學效果。
一、時事熱點是對教材內容的有機更新
地理教學內容具有極強的時代性,尤其是人文地理方面。地理教材內容在我國每5年更新一次,使其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這就導致教材內容和實際生活有一定的偏差。地理老師應該及時的把與地理教學相關的時事熱點引入課堂教學,這樣就能彌補教材內容的滯后性,讓學生學習與時代同步的地理知識。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一章《人口增長模式》中講到我國雖是發(fā)展中國家,但由于實行了計劃生育,所以我國人口增長模式由“高-低-高”模式向“三低”模式過渡。但在新聞報道中早已說明我國人口增長模式已是“三低”態(tài)勢。
二、時事熱點是對教學內容的深入理解
地理教材中的內容語言規(guī)范,高度概括,看起來總是那么的高大尚,遠離學生的實際生活,這樣就會使講課內容偏向理論,晦澀難懂,學生學習起來費勁,理解不深入易導致遺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恰當?shù)?、適時的引入國內外正在發(fā)生的熱點新聞,可以幫助學生深入理解。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一章第四節(jié)《區(qū)域經(jīng)濟聯(lián)系》這一節(jié),講了區(qū)域經(jīng)濟一體化和經(jīng)濟全球化時,可以引入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國主辦了一系列的主題外交活動,精彩紛呈,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正在開啟全新的征程,中國正在建設開放型的世界經(jīng)濟,反對貿(mào)易保護主義,促進經(jīng)濟全球化。
三、時事熱點是對課堂氛圍的有力調節(jié)
以一個好的導語導入新課往往能夠起到“先聲奪人”的效果[2]。在講授地理課程時,為了導入新課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或者在授課的過程中講課內容枯燥乏味學生昏昏欲睡時,適時的引入恰當?shù)臅r事熱點,能夠調動學生的興趣,調節(jié)課堂的氛圍,使沉悶的課堂活色生香。
例如,湘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節(jié)《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qū)為例》,在講到荒漠化的危害時,可以引入今年日本遭遇沙塵暴的新聞報道:據(jù)日媒報道,2017年4月7日,日本遭沙塵暴來襲,范圍殃及日本西部到北部的廣大地區(qū),算得上是日本自1967年以來首次巨大沙塵暴了。日本氣象局表示,此次沙塵暴是由從中國吹來的大風攜帶的黃沙而成。 “中國吹來的”,此言一出,中國人坐不住了,“什么?你們自己國家發(fā)生沙塵暴,怪我們咯?”,“中國的風能帶著沙子漂洋過海去襲擊日本?日本人的想象力真是夠大的,居然讓中國背鍋?”中國網(wǎng)友怒稱不背鍋!
四、時事熱點是對試題背景的準確把握
縱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越來越偏重于材料性的試題,多考察我們身邊的地理,和實際生活息息相關的地理。2019年高考大綱的說明中寫到[3]:高考地理學科試題基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要求,注重創(chuàng)設與學習、生活、科學發(fā)展密切聯(lián)系的情景,著重考察考生的地理學習能力和學科素養(yǎng)。將時事熱點和地理學科的命題立意及能力要求有機融合在一起,蘊藏在其中的時代信息、社會輿情撲面而來,地理學科的核心價值不僅得到了體現(xiàn)和運用,“學習對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等新課程理念也得到實踐層面的呼應與統(tǒng)一。這就說明了教師在教學中運用時事熱點是很有必要的,讓學生及早接觸與地理相關的時事熱點,熟悉試題的出題背景,就能做到心中有數(shù),穩(wěn)操勝券。
例如,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全國卷Ⅱ)文科綜合,第6~8道選擇題中所給的材料:恩克斯堡島是考察南極冰蓋雪被、陸緣冰及海冰的理想之地等材料信息就是來自于2017年2月7日的新聞報道:五星紅旗在恩克斯堡島上徐徐升起,我國第五個南極科學考察站選址奠基儀式正式舉行。
五、時事熱點是對自身地理素養(yǎng)的有力提升
地理素養(yǎng)是指一個人通過學習而獲得的地理知識、技能、方法與理念,或個人能從地理學的角度來觀察事物且運用地理學的技能來解決問題的內在涵養(yǎng),由地理知識、能力、方法和觀念等組成。地理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進的過程。時事熱點一方面能夠反映國家意志,另一方面也能夠反映民眾需求及社會愿望。諸如環(huán)境問題、重大工程建設、國際交往、人口、資源、能源等熱點,其中的地理知識、地理原理極其豐富,給人啟發(fā),使人遐想,有如沐春風、耳目一新之感。對于培育學生的地理觀察能力、地理思維能力以至于地理核心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都有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的效果。
課堂依然在進行,探討依然在繼續(xù)。地理學科的特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必須理論聯(lián)系實際,教學聯(lián)系時事。做為中學地理教師,可以通過電視、網(wǎng)絡、主流報紙、廣播、報刊雜志等媒體,搜集與地理相關的熱點信息,分類整理形成素材庫,以便上課時使用。總之,在教學里面,穿插一些熱點問題的分析和解說,是很有必要的。通過這些,一方面可以增加地理學科的教學吸引力和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長學生們的學識修養(yǎng),提高學生對地理知識原理的理解能力,增強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關心我們的國家和世界。
參考文獻:
[1]全日制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標準
[2]馮增俊.把教學目標落實到位:名師優(yōu)質課堂的效率管理[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3]2019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tǒng)一考試大綱的說明.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