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靜茵
摘 要: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但是在現(xiàn)實教學中卻存在著許多問題:大部分學生對文言文缺乏興趣,認為文言文枯燥無味、晦澀難懂,導致課堂氣氛沉悶,教師也對此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為了不影響教學進度,同時保證學生的成績,教師只能單純以講、記、背、默、譯為線,課堂缺少互動、激情。這樣的課堂不僅不利于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而且不利于他們的審美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甚至會讓學生從心里抵觸文言文課堂,以至厭倦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因此,本文將從三個方面來說明如何使文言課堂更有趣,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 興趣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個重要載體。部編版語文教材充分凸顯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地位,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小學語文十二冊教材中,古詩文總計124篇,占全部課文的30%,給了孩子一把走進民族精神文化的鑰匙。由于文言文的句式、字義與現(xiàn)代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小學生剛接觸文言文,想要真正讀懂一篇文言文是比較難的,再加上文言文的學習需要記憶的東西比較多,這樣一來,學生對文言文的學習就興致索然了。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興趣并且從內(nèi)心真正接受它、喜歡它呢?
一、多樣誦讀感悟文言之美
語文新課標提出:“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語調(diào)、 韻律、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币虼?,在文言文教學中,要重視誦讀,讓學生在讀中品味語言、感知內(nèi)容、陶冶情操、激發(fā)興趣。雖然文言文沒有像古詩詞那樣有嚴格的對仗、押韻、平仄等要求,但是它集節(jié)奏變化、音長變化、聲調(diào)起伏于一身,擁有著無與倫比的音韻美。
在教學《楊氏之子》這篇文章時,我便根據(jù)文章的語言特點,分兩步來進行。
第一步:示范朗讀,感受音韻。 由于文言文產(chǎn)生的時間距今久遠,其語言表達方式與現(xiàn)如今的有較大的差別,而且很多字詞是通假字、多音字,學生讀起來會有點拗口。要讓學生把文言文讀得正確流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就是示范朗讀。可以是教師親身示范,也可以選擇名家的朗讀音頻為學生示范。學生通過傾聽、模仿來加深對文言文的感受和理解。
第二步:多樣朗讀,感受韻律。教師教學文言文時,可以鼓勵學生嘗試多種朗讀方式,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自由,讓他們放聲朗讀,然后再根據(jù)文言文的不同類型,相機指導,給學生提供朗讀指導建議。例如:在教學《楊氏之子》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文本人物動作、神態(tài)、語言鮮明的特點,與學生做著動作、帶著表情來誦讀。然后請學生上臺表演讀,男女生比賽讀,小組之間比賽讀,這樣多種形式的讀,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古文的興趣,而且能一改傳統(tǒng)誦讀的方式,讓學生在朗讀過程中,感受文言文語言的韻律之美。
二、穿越表演品味文章之意
近些年來,穿越劇層出不窮,許多學生對“穿越”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因此,教師可以就著學生的興趣,來一場真實的穿越。小學階段的文言文都是淺顯易懂的小故事,富有戲劇性和哲理性,用表演的形式展現(xiàn)出來,不就是一場場穿越大戲了嗎?
在上了一節(jié)誦讀課之后,第二節(jié)課,我便開始著手讓學生準備《楊氏之子》穿越劇。一部好戲的誕生,是需要很多準備的。首先,必須弄懂古人到底在干什么,這就需要學生真正弄懂文章的意思。因此,每個小組都必須認真了解背景,翻譯文章意思,了解把握文章中心,分析人物形象。這節(jié)課學生們是前所未有的認真,這份認真是來自于他們的興趣。莎士比亞就曾經(jīng)說過:“學問必須合乎自己的興趣,方才可以得益?!碑攲W生有了興趣后,在他們眼中文言文就沒有那么可怕了,他們開始慢慢打開心扉接受文言文了。
于是,我拋出本課最重要的一個問題:“通過楊氏子的回答,可以看出楊氏子是一個怎樣的人?”我告訴同學們這個問題非常關鍵,因為楊氏子是本場戲的主角,他的性格特點我們必須把握準確,演起來才能真正進入角色的內(nèi)心。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都很想做男一號,于是紛紛積極思考,主動舉手。
甲說:“楊氏子用否定的說法來反駁孔君平,更委婉,看出他尊重長輩?!?/p>
乙說:“孔君平用姓氏做文章,楊氏子也用姓氏做文章,可以看出楊氏子很聰明?!?/p>
丙說:“從楊氏子為孔君平設果可以看出楊氏子很有禮貌。”
……
學生能夠看到楊氏子如此多的性格特點,證明他們認真解讀了文本,也反映出他們對文言文已經(jīng)有了濃厚的興趣。
課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課間時間排練這部《楊氏之子》。以課文為基礎,劇本中可以加上自己的設計和創(chuàng)意,準備時間為一周。
在一番緊鑼密鼓的籌備之后,好戲登場了!每個小組都選出了優(yōu)秀的代表,風格各異的楊氏子和孔君平紛紛登場。有的小組精心制作了道具——長袍、胡子,有的小組還真的帶來了一盤有楊梅的水果。同學們的舉手投足雖然有些幼稚,并不專業(yè),但是他們能夠不看臺詞就這樣流暢地演下去,說明他們已經(jīng)牢牢記住了課文內(nèi)容。原來都是那么怕背文言文的他們,卻在排練的過程中把課文背會了!這是多么意外的收獲啊!這樣的“穿越”法,明顯地調(diào)動了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三、學古人語掌握文言之法
“讀寫結(jié)合”是內(nèi)化學生語文學習所得的重要方法。通過有意識的讀寫訓練,可以達到以讀帶寫,以寫促讀,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當代語言學家、教育家張志公先生說:“模仿,是學生的必經(jīng)之路?!?對于剛接觸文言文的小學生來說,仿寫就是初學文言文的“必經(jīng)之路”。
如《楊氏之子》中,楊氏子也用對方的姓氏來做文章,那我們能不能用自己的姓氏或者同學的姓氏來做做文章呢?老師先給出一些提示:楊、楊桃;柳、柳樹;李、李子……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說起來了,“未聞楊桃是君家果”、“未聞柳樹是夫子家木”“未聞李子是君家果”……利用文本的句式進行想象練筆,既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提高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同時,這篇課文,我們還可以發(fā)揮想象,續(xù)寫故事?!稐钍现印愤@篇小古文非常有趣,結(jié)尾處也值得學生思考:對于楊氏子的反駁,孔君平會有什么反應呢?楊氏子之父若回來了,又會怎么做呢?學生可以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進行故事敘寫,品味小古文的語法規(guī)律。例如,有的學生續(xù)寫“孔君平笑曰:‘爾果真聰惠,夫自嘆不如。’兒拱手曰:‘愧不敢當,請先生入座,飲茶嘗果,待吾父歸?!奔茹暯恿嗽那楣?jié),又練習了古文的寫作方法,真正實現(xiàn)了以讀帶寫,以寫促讀。
文言文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代表了深沉的中華文化。帶領學生理解學習文言文,其實就是傳承和發(fā)揚中華文化的過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身為教師,幫助學生對文言文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便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文言文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除了以上我所闡述的三點,講述背景、互動交流、知識競賽等方法都能讓課堂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都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時代在進步,我們也需不斷創(chuàng)新,改變“滿堂灌”的傳統(tǒng)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時尚而活潑,讓學生愛上文言文。
參考文獻:
朱俊華.《如何搭建文言文與現(xiàn)代文教學之間的橋梁》[J],《文學教育(中)》,2018年7期,p60-61
葛宇.《在朗讀中品味文言文之美》[J],《小學教學參考》,2018年34期
田鴻鑫.《小學語文中的文言文教學》[J],《魅力中國》,2018年6期
陸艷.《巧妙運用“穿越”“表演”活學文言文——以<趙普>為例》[J],《語文知識》,2017年13期,P67-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