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文史
古代的文化教育基本把女子排除在外。先秦時期,孩子到了該讀書的年齡,男子可以去上學,而女子則與文化教育無緣,她們學的主要是“四德”。
四德包括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婦德是指女性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婦言指女性的行為舉止,包括該說什么話、說話的音調(diào)、說話時應伴有的儀態(tài)等;婦容指女性應該如何打扮自己;婦功指女性應承擔的家庭責任,包括相夫教子、針線刺繡、灑掃雜活等。
總而言之,就是做女兒時,要遵女道;嫁人了,要守婦道;做母親時,要有母道。
古代對女子的教育,雖然主要是婦德女工教育,但是并沒有完全禁絕女子讀書的路,一些家庭條件好的官宦富貴之家,女兒也會學習文化。比如東漢和帝的皇后鄧綏,小時候就很愛讀書,在家里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六歲能史書,十二通詩、論語”,她都把心思放在學習上了,對家務活不大感興趣,“志在典籍,不問居家之事”。
進入唐代,文化從門閥貴族向普通百姓普及。女子受教育的機會大大增加了。唐代有的地方還開辦了女子學校。據(jù)《東西女學洞記》記載,長安富平縣有東、西兩女學洞,人們常常聽到東女學洞中傳出“讀書之聲”。
唐代中后期,隨著儒學的復興,詩詞歌賦等文化教育在女子教育內(nèi)容中所占份額明顯減少,綱常禮教等傳統(tǒng)婦德教育則越來越受到重視。唐代詩人李商隱甚至不主張女子讀書識字,特別不贊同女子習詩。他說:“婦人識字即亂情,尤不可作詩,詩思不出二百里?!彼X得,女子習詩容易亂了性情,有損婦德。然而,自己卻喜歡才女。他后來娶了王元茂的女兒,兩人生活得很滋潤。最讓他得意的是,妻子是個才女,會做詩。
宋代以后,對女子的束縛進一步強化,根本不重視女子的文化教育,女人讀書識字不被認同,女子的上進心被大大壓制了。不過,還是有一些文人公開提倡女性應該讀書。如司馬光就認為:“然則為人,皆不可以不學,豈男女之有異哉?”這些人認為,雖然對女子的文化教育不像男子那么嚴格,但《論語》《孝經(jīng)》之類的經(jīng)典還是鼓勵女子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