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玉輝 徐桂志 周航 姜洪 張浩
海綿竇內部存在諸多的結締組織小梁和小腔隙,血流速度較為緩慢,并且極易受到外界感染及微血管損傷等因素的影響,最終誘發(fā)成血栓[1]。相關研究表示[2]: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在臨床發(fā)病率低,內部的血管神經較多,易發(fā)生漏診或者誤診。隨著影像學技術發(fā)展,對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應用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定有著較高的診斷率,為臨床醫(yī)師提供影像學依據。本研究對疑診為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患者行常規(guī)磁共振及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以手術結果為金標準,對比兩種方法檢測靈敏度、特異度及準確率,同時總結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影像學表現,報道如下:
圖1 腦膜瘤MRI 影像
圖2 垂體腺瘤MRI 影像
圖3 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MRI 增強影像
選擇2017年6月1日—2019年1月1日之間,在我院收治疑診為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患者76例,其中男46例,女30例,年齡14 ~ 65歲,平均(39.52±25.03)歲,平均病程(2.65±0.24)年,臨床表現:頭痛患者8例,頭暈45例,肢體活動異常32例,肢體感覺異常47例,惡心嘔吐12例,未有表現者4例。本研究獲得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可以進行本次研究,排除伴有精神異常,溝通障礙,以及伴有其他臟器病變患者。
研究采用美國GE公司Discovery MR7503.0T磁共振,HDNV Head 線圈。入組患者取仰臥位,頭先進,掃查范圍為腦實質。首先給予患者行常規(guī)T1WI、T2WI軸位掃描,部分患者行冠狀位及矢狀位掃查。掃描參數:層厚 6 mm,層間距 1mm,視野 240×240 mm。T1WI tra cor,TR 3 000 ms,TE 24 ms,層厚 5 mm,層間距 1 mm,矩陣 320×192,激勵次數1。T2WI tra cor,TR 4 800 ms,TE 2 100 ms,層厚 5 mm,層間距1 mm,矩陣 320×224,激勵次數1。隨后進行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掃描檢查,給予患者靜脈注射釓噴酸葡胺對比劑,計量0.1 mol/kg,流速2 mL/s,掃描包括冠狀面、矢狀面及橫軸。增強 T1WI,TR 3 000 ms,TE 24 ms,層厚 5 mm,層間距1 mm,矩陣 320×192,激勵次數1。檢查完畢由技師存好研究數據和圖像,最終由兩名經驗豐富的醫(yī)師共同閱片,對圖像進行詳細分析。
觀察兩組患者的診斷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等診斷資料。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資料采取χ2檢驗,取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76例患者中有64例為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8例為腦膜瘤(圖1),4例為垂體腺瘤(圖2)。
MRI檢查顯示T1WI以高信號為主共46例,表現出低信號者共10例,表現出等信號者14例,表現出混雜信號6例;T2WI表現高信號為主共55例,表現出低信號11例,表現出混雜信號共10例。MRI動態(tài)增強后,59例患者病灶即刻呈現均勻顯著強化,病灶呈“啞鈴狀”,12例患者病灶呈現不均勻強化(圖3),且在第二掃描時相上病灶范圍擴大,剩余5例患者未見明顯強化。
常規(guī)磁共振診斷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靈敏度為54.69%(35/64),特異度為58.33%(7/12),正確率55.26%(42/76)。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診斷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的靈敏度為93.75%(60/64),特異度為66.67%(8/12),正確率89.47%(68/76)兩種檢查方法在靈敏度(χ2=11.634,P=0.000)、準確率(χ2=9.210,P=0.001),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在特異度(χ2=0.178,P=0.673)比較上不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相關數據顯示: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高發(fā)人群為30 ~ 40歲,并且男女之間無明顯差異。該疾病初期臨床表現不明顯,不能得到患者的重視,隨著疾病的延長,會出現顱內出血、神經性功能障礙及頭痛頭暈等表現。在臨床上,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和垂體腺瘤相似,因此會出現一定誤診情況,這不僅會影響臨床治療進度,還會對患者自身產生一定的影響[5-6]。相關研究表明[7-8]:鞘旁腦膜瘤多發(fā)于中年女性,還會伴有鈣化T1WI為低信號,T2WI為不均勻低信號,強化程度低于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神經鞘瘤易出現壞死,囊性變等,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并且不會伴有明顯的強化[9-10];垂體瘤可包繞頸內動脈,和腫瘤主體均在鞍內并伴有鞍底下陷的情況[11-12]。
近幾年來,我國的影像學技術飛度發(fā)展,日益成熟,并且其靈敏度和特異度較高,MRI技術可以對機體其他部分進行診斷,對腦腫瘤、腦白質變性均可以進行診斷,快速確認病灶部位,觀察其內部情況等,方便且準確率高。針對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診斷前,一定從患者的各個方面進行綜合性分析,降低對該疾病的誤診率。本研究可以看出兩種檢查方法在靈敏度、特異度以及準確率的對比上,結果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了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檢查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有一定典型性,同時可以與其他疾病相互鑒別,提高了檢出率,降低了誤診率。
綜上所述,對海綿竇海綿狀血管瘤患者實施磁共振動態(tài)增強學檢查無論平掃或者增強掃描均有一定特征性,清晰的顯示出病變和周邊血管、神經關聯性,同時動態(tài)增強對病灶有著較高的靈敏度和準確率,其結果接近手術病理結果,在臨床上診斷上有著較高的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