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春慶
隨著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以及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出,大家逐步認同:素養(yǎng)是人通過長期的學習和實踐不斷培養(yǎng)起來的,包括內在的心理品質和外顯的行為品質特征。 它是在具體的情境之中逐步建構并豐富的。 為此,基于素養(yǎng)導向的課程、教學、評價必然發(fā)生系統(tǒng)性改革,評價工具的開發(fā)也會隨之發(fā)生深刻變化。
小學語文學科評價工具的開發(fā),較之以往,更體現(xiàn)出情境性、實用性、綜合性,即為學生提供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讓學生能夠通過評價的過程有機會利用知識、能力、價值觀等解決具體問題,并在問題解決中豐富解決問題的經驗,呈現(xiàn)出其具體水平和真實狀況,提升思維水平和思維品質,為科學改進教與學提供真實依據(jù),為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具體表現(xiàn)為以下幾點:
在評價工具的研發(fā)中,很多老師都特別注重對具體知識的考核,力求通過直觀的題目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如通過看拼音寫詞語檢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情況,通過判斷或填空考查學生對課文主要內容或主旨是否明了,借助選擇或默寫等方式了解學生積累古詩文的情況等,以此檢測教學情況。
如果從素養(yǎng)形成的過程來看,扎實、豐富、結構化的知識是必備基礎,也是研發(fā)評價工具時十分重要的內容,但應該更好地去考查學生的積淀。 下面結合常用的評價方式進行一下對比。
例1:下列詞語中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
A.厚積薄發(fā) 迫不及待
B.銀裝素裹 萬人空巷
C.螳螂捕蟬 原原不斷
D.紙短情長 蒸蒸日上
例2:(浙江義烏市)根據(jù)拼音,在括號里填上正確的詞語。
小學六年,我們在母校的操場上無憂無慮地xī xì( ),在閱覽室這個yùn cánɡ( )著無窮知識的海洋里遨游,在教室里聆聽老師的jiào huì( ),在升旗儀式上莊嚴chénɡ nuò( ):“我是中國人,我愛中國!”……回想起曾經的一幕幕,不覺有一種juàn liàn( )之情涌上心頭。
例3:(江蘇海門市)選擇詞語依次填空,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
我看過許多月亮。在( )的瑞士萊芒湖上,在( )的非洲大沙漠中,在( )的大海中,我都看到過月亮,這些月亮應該說都是( )的,卻比不上心中故鄉(xiāng)的小月亮。
A.美妙絕倫 平沙無垠 碧波萬頃 風光旖旎
B.碧波萬頃 風光旖旎 平沙無垠 美妙絕倫
C.風光旖旎 平沙無垠 碧波萬頃 美妙絕倫
D.平沙無垠 風光旖旎 碧波萬頃 美妙絕倫
通過對比,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三道題目都在考查學生對字詞的掌握程度,不同的形式在言說著命題者對教學的不同認識。例1 指向的是知識記憶,考查學生能否準確記憶這些四字詞語的字形,并在復現(xiàn)中判斷對錯。 后面兩道題則強調知識運用,通過貼近真實生活的情境,考查學生在新情境下運用幾年形成的解決新問題的能力,并嘗試將知識和經歷結構化,引導學生在整體的情境中喚醒頭腦中碎片化的知識,同時也喚醒對生活的情感和感受,是指向素養(yǎng)的題目。
從學習知識的目的來看,素養(yǎng)導向下的知識習得不僅僅是簡單的記憶,更應當透過對客觀事物闡釋的具體內容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質、 內涵,提煉出事物的規(guī)律和特點,實現(xiàn)在新情境中的遷移運用,進而實現(xiàn)從利用知識解決一個問題到解決一類問題。 評價方式上,應當避免單獨考查語文知識,力求在相當程度上設置貼近學生真實生活、有利于知識遷移使用的情境,力求從弄清“是什么”到知道“怎么用”,從簡單記憶到實際運用,從單一的知識點到結構化的知識輸出,實現(xiàn)教學與評價的結構化和情境化。
評價即學習已經成為很多人的共識。 評價,不僅僅要診斷教與學中的問題,更要反映出時代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提高學生在生活、工作中所需要的實際能力。因此,評價工具的設計,要追求學生在完成評估的過程中,實現(xiàn)認識、 知識、能力、價值觀等方面的多重發(fā)展,豐富其解決生活中真實問題的能力。
例:(北京市海淀區(qū))
【材料一】世界讀書日(4月23日)來臨之際,學校開展的“我喜歡的一本書”評選活動已進入微信投票階段,通知如下:
①投票時間:4月12日9:00—4月19日16:00。
②投票方式:關注“好書推薦”微信公眾號,進入投票界面,即可為你最喜愛的一本書投票。
③投票范圍:指定的(兒童)小說、(兒童)故事、童話、圖畫書等50 本(套)候選書籍。
④投票規(guī)則:投票期間,每位投票者只能投票一次,多次投票無效。
【材料二】經過近一周的投票,“我喜歡的一本書”評選結果如下:
【材料三】丁丁找了一些讀書名言想和大家一起分享。
①不動筆墨不讀書?!焯亓?/p>
②不先泛覽群書,則會無所適從或失之偏好,廣然后深,博然后專。——魯迅
③讀書時要深思多問。 只讀而不想,就可能人云亦云,淪為書本的奴隸,或者走馬看花,所獲甚微。——王梓坤
1.根據(jù)以上材料內容判斷正誤。 對的畫“√”,錯的畫“×”。
(1)小明特別喜歡這個活動,從4月12日早上8:00 就開始為自己喜歡的書投票了。 ( )
(2)芳芳通過投票結果知道,大家最愛看兒童小說。( )
(3)冬冬打算每天為自己最喜歡的書投一次票。( )
2.根據(jù)投票結果,大家最喜歡的兩本書是( )。
A.《窗邊的小豆豆》和《昆蟲記》
B.《城南舊事》和《草房子》
C.《城南舊事》和《西游記》
D.《草房子》和《西游記》
3.張軍很喜歡讀書,他常對朋友說:“兒童小說最有意思,其他的書都不用讀。 讀的時候一天一本,大概一讀就行。”你同意他的觀點嗎? 請結合材料二、材料三以及你的閱讀經驗,為他提出至少兩點建議。
4.請推薦一本你自己最喜愛的書,完成下面的好書推薦卡(書目任選,至少寫出兩條理由,清楚簡潔)。
以上內容,著眼于課程改革提倡的整本書閱讀,聚焦學生真實生活中經歷的學校生活,通過圖、文等多種形式發(fā)展學生閱讀非連續(xù)性文本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篩選信息、組織信息、綜合信息的基礎上發(fā)展語言能力,在完成推薦的過程中檢測并指導他們建立閱讀整本書的習慣與意識,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將來的生活與工作。
當然,內容的選擇還可以是怎樣合理安排時間,怎樣科學吃早餐,如何查字典,如何科學使用創(chuàng)可貼,如何選擇公交車,等等。還有些命題者,將說明性文本與解決問題的題目相關聯(lián),不僅要求學生讀懂基本內容,了解基本說明方法,更通過閱讀的內容引發(fā)其繼續(xù)研究的興趣,引導他們進行研究規(guī)劃、工具選擇、資料整合并進行表達等。 這些思路都與生活中有可能遇到的問題緊密相連,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豐富學生解決問題的經驗與策略,實現(xiàn)教育的目的——使學生更好地生活。
更值得提倡的是,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命題者開始關注將評價內容與學生自我進行關聯(lián),使之從學習知識轉變?yōu)樽晕疫w移運用知識。 如:讀完這些內容,你還希望了解這個話題的哪些方面? 提出來,并試著給出一兩個解決問題的方法。再如:寫出你對文中觀點的看法,并結合文中內容進行具體說明。
這樣的命題充分體現(xiàn)了對教學的引導,避免了“要用的不考,要考的無用”的現(xiàn)象,促使教師將教知識轉向培育素養(yǎng),促使學生從接受式學習轉為理解應用式學習,以此通過評價表現(xiàn)出學生全面的語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評價對教與學的有效引導。
課標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言文字運用必然伴隨著思維的發(fā)展,思維又以語言為工具,其成果需要語言文字來鞏固,兩者緊密相連,相互依存。 因此,在開發(fā)評價工具時,除對知識、能力關注外,還要著重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思維品質。
例1:(江蘇海門市)下面是某辯論會的甲方辯論記錄,閱讀后請在下面的橫線上寫出甲方的觀點。
辯詞:我要提醒對方,僅僅將課本讀好,就能提高語文成績,那是不能令人信服的。 楊洋同學現(xiàn)在學習不錯,難道不正是學習書本知識和參加課外實踐相結合的結果嗎?
觀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浙江義烏市)下面是同學們習作的一組文題,要把它們匯編成一本作文集,該給作文集起一個怎樣的名字呢? 并請寫一段“編者的話”。
《校園春色》 《春耕忙》 《春滿江城》 《早春》 《春游》 《知春的小草》 《蛙鳴新春》 《春雨》 《畫春》 《百花爭春》
文集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編者的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題目的命制都沒有指向具體的知識,而是更為關注學生的獨立思考與創(chuàng)新思維,要求學生在把握整體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比較、判斷、分析、綜合、提煉等,進而闡釋自己獨特的想法,展示出學生的閱讀過程以及思維過程,促使學生在提出問題、 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fā)展語文能力,在發(fā)展語言素養(yǎng)的同時,實現(xiàn)思維品質的提升。
當然,基于素養(yǎng)導向的評價改革,除去實現(xiàn)從知識記憶到實際運用,從內容再現(xiàn)到基于真實生活的問題解決,從語言實踐到思維提升,內容上也應該體現(xiàn)清晰的育人目標。 例如,隨著傳統(tǒng)文化在生活中的自然融入,越來越多的評價材料中出現(xiàn)了諸如老北京過春節(jié)的習俗、 中國國粹京劇、 中國漢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論語》等內容,甚至在現(xiàn)代文閱讀作品中借用“暗香浮動月黃昏”這樣的詩句,充分體現(xiàn)了傳承與發(fā)展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理念,展現(xiàn)了文道統(tǒng)一的育人思想。
再如,以往的評價通常將識字寫字、閱讀、習作三個領域進行分領域評價,這樣的評價通過對某一領域的能力進行集中考查,可以看到學生在這一領域的具體表現(xiàn)。但如果從素養(yǎng)形成的過程來看,學生這幾項能力并非是單一發(fā)展的,識字寫字影響閱讀和習作能力的水平,后兩者又為更好地提升識字寫字能力提供了空間,它們之間是相互依存、彼此聯(lián)系、融為一體的。 因此,在命題時,可以以學習語言運用為目標,嘗試在閱讀情境下整體考查識字寫字、閱讀、表達,而不是簡單分割成幾個具體板塊。
總之,基于素養(yǎng)導向的語文評價,首先,要明確促進學生更好地學習是評價的首要目的。 其次,要更多地從提升學生學習能力、滿足學生生活的發(fā)展需要以及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出發(fā),將現(xiàn)實生活中的語言問題作為工具,促使學生在評價中全面、活潑、有意義地學習,并通過評價學會對自己的學習負責任,最終形成獨立學習、終身學習的能力,為學生日后生活和工作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