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德國、美國特約記者 青木 楊征
“中國人在美國超市瘋狂搶購!”德國新聞電視臺5日報道稱,上月27日,美國最大的連鎖會員制倉儲超市好市多在上海開了首家中國門店,茅臺、愛馬仕包等被瘋搶,人潮洶涌造成周邊道路嚴重擁堵。幾周前,同樣在上海開了首家店的德國廉價超市巨頭阿爾迪也遇到類似情況。購物者大量不文明行為也被曝光,引發(fā)熱議。在其他國家的超市文明是什么樣的呢?
從市中心向城郊“分流”
《環(huán)球時報》記者這兩天到德國柏林的各大超市采訪發(fā)現(xiàn),不管是在廉價超市阿爾迪、利德爾,還是中高端大型超市雷維、雷阿爾,盡管顧客眾多,但購物、付款秩序井然。
阿爾迪超市分店經(jīng)理尼爾斯對記者表示,自己在電視里看到好市多和阿爾迪上海分店的情況,感到很吃驚。尼爾斯表示,歐美超市秩序相對較好,與其規(guī)劃時對顧客進行分流有關。盡管歐美大小超市基本都是倉儲式的,但市中心的店面會突出流動性,貨物種類較少。面積一般在500平方米到1000平方米左右,每個員工都能身兼進貨、盤貨、收銀、清潔等工作。這些店面主要面向上班族、單身人士或家庭臨時購物。較大的店面則設在郊區(qū),面積是市中心的幾倍,許多還設在各種大商場集中的購物村中。它主要面向傍晚或周末購物的大家庭。
在柏林城郊雷阿爾超市購物的雷娜告訴記者,歐美人與亞洲人的購物習慣不一樣。亞洲消費者一周之內(nèi)往往會去超市幾次購買新鮮的農(nóng)產(chǎn)品,歐美家庭則多會一次購買一周的量。雷娜說,在城郊購物可以免費停車,也可以避開人流。購物后,一家人在這里吃個飯。
不過,隨著游客的增加,一些歐美城市的超市顧客有時也會爆滿。這時,超市保安一般會進行限流。這兩年,歐美還出現(xiàn)越來越多的自動付款超市。顧客可以用手機掃碼支付,即可離開。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亞馬遜也在西雅圖和芝加哥率先推出無人便利店,2021年將達到3000家。
超市購物有不少禮儀
歐美超市能做到秩序井然,也與顧客和超市遵守各種規(guī)則有關。比如,消費者走進超市,在挑選商品時都不會隨意拆開商品包裝,以免影響其二次銷售;在購買生鮮、水果、蔬菜、肉類時,他們也不會用手翻來覆去挑選;找不到自己想買的東西時,消費者都會問店員。記者在采訪中,從沒有看到插隊的現(xiàn)象。德國消費者領域的律師門德爾松對《環(huán)球時報》記者表示,德國及歐洲有嚴格保護消費者的法律,但在秩序上卻偏向超市。如果消費者在店里爭搶物品,大吵大鬧或插隊,都可以被警方帶走處罰。
在歐洲各國,很多顧客去超市買東西會自備一兩個布袋,用臟了還可以洗完再用。柏林大學生索菲對記者說,超市所提供的塑料袋要收費0.50歐元左右,而且還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影響海洋生物健康。
許多歐洲國家還實行塑料瓶回收押金制。顧客在買水、飲料和啤酒時,必須付押金。每個超市都有瓶子回收機。顧客把塑料瓶和啤酒瓶放進回收孔,按一下按鈕,就會得到相應的押金憑證。顧客在超市收銀臺付錢時,可將押金憑證兌換成現(xiàn)金。
歐美人也有瘋狂搶貨的時候
盡管歐美超市整體文明,但在節(jié)假日及特殊情況下也會出現(xiàn)哄搶行為,尤其是美國。德國RTL電視臺等媒體多次報道,美國消費者在每年的“黑色星期五”,為了購買到心儀的物品“露宿街頭”,等待超市開門。超市一開門,大伙兒便爭先恐后進入,爭搶商品。
德國汽車工程師弗蘭克告訴《環(huán)球時報》記者,自己去年“黑色星期五”剛好在美國出差,特地趕早到超市買特價商品。他親眼目睹,一名黑人主婦與一名白人姑娘為了爭搶一臺電視機竟然打了起來。而這種現(xiàn)象在當天美國超市是“司空見慣”的情形。在遇到自然災害、抗議游行時,歐美的超市也屢屢出現(xiàn)被搶劫的情況。2017年德國漢堡G20峰會期間,暴力示威導致許多超市被搶。同樣,法國的“黃背心運動”期間也有不少超市被搶。
“洋超市在中國出現(xiàn)的情況,主要還是中國人相信外國產(chǎn)品的緣故。”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學者夫羅里揚5日對《環(huán)球時報》表示,像阿爾迪在德國被稱為“窮人店”,在中國搖身一變改名為“奧樂齊”,同樣的商品在中國比德國價格高幾倍,但仍受到歡迎。因為中國消費者相信“德國制造”。他認為,中國要杜絕此類哄搶行為,關鍵是提高中國商品的質量,降低物價,讓老百姓在哪里買都放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