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波
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讀者并不缺乏信息,但一些真正具有傳播價值的內(nèi)容,卻往往淹沒于信息洪流之中。力求將最有價值的信息,最有銳度、溫度、深度和多維度的思考與表達,最值得閱讀的網(wǎng)絡(luò)優(yōu)質(zhì)原創(chuàng)內(nèi)容,快速呈現(xiàn)給讀者,是《世界文化》與騰訊《大家》建立合作的初衷與共同努力的方向?!尽按蠹摇遍喿x】每期將臻選《大家》所匯聚的中文圈知名學(xué)者、專欄作家的最新文章,與讀者分享“大家”眼中的“世界文化”。
人似乎對長生有著本能的熱愛,也可以認為,這表達了對死亡決絕的厭棄、排斥與恐懼。
8歲時,在讀過一本名為《人蟻戰(zhàn)爭》的連環(huán)畫后,我莫名陷入了對死亡的深重憂懼。長達近半年的時間里,我盡力在他人面前掩飾近于焦慮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開動想象力尋找長生不死的藥劑,比如在路上看到某種奇花異草,設(shè)想酒和醋用特定比例熬煮可能有增壽奇效,還找到一本破爛發(fā)黃的氣功圖譜,努力像圖上人像那樣把腳丫子翻過來打坐。
這段經(jīng)歷反而讓我對死亡失去了應(yīng)有的敬畏,學(xué)了野生動物專業(yè),不再害怕螞蟻或大蟲。
時至今日,我當然知道自己只是曾生發(fā)出“求永生”愿景的無數(shù)俗人之一;而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這愿景不過是一過性妄念,但也一直有人認真付諸行動。
紀錄片《明天之前:人類應(yīng)該追求永生嗎》就試圖接觸了解這樣一些求永生的人。片中的問題問得非常直白:“人類應(yīng)該追求永生嗎?”
世界上總有一些人,像追求信仰一樣追求永生,堅信人類可以獲得永生。這些人里不乏狂熱的追隨者、面目難測的鼓動家,但也有資深的專業(yè)人士。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對待永生——一般叫做“長生不老”——比較正面也更樂觀?!俺詨K唐僧肉”也許不易,所幸得永生的渠道尚多:好人好事可以,吃苦受罪也能攢業(yè)績,救助了神界貴人自不待言,能像孫悟空遇到明師修煉法術(shù),帶著學(xué)歷科班出身就更體面。
西方文化里,獲得永生很難,除非是精靈族或奧林匹斯戶籍的諸神,憑血統(tǒng)長命;且古希臘神話系統(tǒng)中,永生基因很容易退變?yōu)殡[性。在西方文藝作品中,孜孜不倦求永生的,以牛鬼蛇神或怪力亂神形象居多,近于巫術(shù),不討喜,下場也不很妙。
《權(quán)力的游戲》中的異鬼或夜王就“長生”。紅衣女也活了幾百年,當她摘下駐顏首飾后顯出的老態(tài),使之前的萬種風(fēng)情都淪為不自然的審丑對象。即使是好人,做好事,人們審視的眼神也總是充滿疑懼。
史詩級的科幻小說《海伯利安》里,利用“十字形物”獲得長生的畢庫拉人,陷入了半生不死的蒙昧境地,顯然也不是值得追求的永生。
電影《萬能鑰匙》中,憑借誘捕“替身”獲得永生的老婦,最終成功拿下了女孩兒卡羅琳,獲得年輕的身體。在這里,永生已是惡念惡行的源頭。
一篇名為《東西方死亡觀的不同》的論文,提出死亡不能體驗,不可定義,難以上升為精確的科學(xué),所以宗教用“死”的必至性證明人生的痛苦。死亡面前,個人已經(jīng)沒有選擇性,而且還必須經(jīng)受普遍的精神痛苦,然后自然死去,否則就是違背上帝的旨意,也就不可能有死后的“復(fù)活”。如此,“求永生”勢必成為可疑的、違反自然律的行為。
相比之下,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看來,死亡是一件特別糟糕的事情,“死去元知萬事空”,所以避談死亡。追求永生,成了順理成章的選擇——如果可以視為一種“選擇”的話。
《明天之前:人類應(yīng)該追求永生嗎》一開頭就做了一個設(shè)定:想象一下,如果你能活300歲……
300年,大約剛好是日本動畫電影《朝花夕誓:于離別之朝束起約定之花》中“離別一族”的壽命?!半x別一族”不僅長壽,而且樣貌不會衰老。他們愛上的人,終會走在前面,所以他們注定孤單。這種孤單,變成了 “催淚彈”。
人類哪怕只是稍微接近永生,就不可能不面對情感、生存、倫理上與常人不同的挑戰(zhàn)。
電影《天使之城》中,尼古拉斯·凱奇飾演的天使為了一位女護士而選擇“下凡”,成為壽命有限的凡人,結(jié)果女護士死于事故,落地的天使雞飛蛋打,只能陷入漫長的(還好是有限的)思念中。只有愛情這樣顛覆理性的成癮品,才足以擾亂心神,讓人主動放棄神才有的壽命福利。但在紀錄片中,當佐爾丹·伊斯特萬(曾于2016年獨立參加美國總統(tǒng)選舉,宣揚“求永生”)的妻子被問到,如若永生,是否還愿意與丈夫長相廝守時,她和丈夫都篤定認為,“200年(恩愛)是上限”。
愛情只是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如果一個人活得足夠長,即使未達永生,也難免會坐視親人、愛人如禾草般一茬茬枯黃死去,除非所有人都能永生——但那樣又將帶來更多難以回答的問題。
當人們在談?wù)摗坝郎钡臅r候,他們究竟在談?wù)撌裁矗俊叭祟悜?yīng)該追求永生嗎”這樣一個問題,可以很輕易地置換為另一些非常接近但角度不同、意味不同的問題,比如“人們應(yīng)該擺脫死亡的痛苦嗎”“你應(yīng)該挽救親人即將逝去的生命嗎”“人們有權(quán)利獲得更健康的身體嗎”……你會發(fā)現(xiàn),僅僅是這樣一些角度變換,就足以讓你在回答時更費思量。
生與死是一切劇本中提升沖突感的終極殺器。通常人們會本能地預(yù)設(shè)永生——接近于中國神話中的“長生不老”,但很少有人會想到其他限制條件,或者為此必須付出的代價。與魔鬼做交易的人,最常見的交易標的就包括永生,而代價,可以參見浮士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