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勇,侯曉敏
(1.云南師范大學 體育學院 ,云南昆明 650500;2.云南師范大學 資產處,云南昆明 650500)
古今中外積累的教學方法是十分豐富的。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又會有許多新的有效的方法產生。因而,在實際教學時,教師能否正確選擇教學方法,就成為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實踐證明,教師只有按照一定的科學依據(jù),綜合考慮教學的各有關因素,選擇恰當?shù)慕虒W方法,并能合理地加以組合,才可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優(yōu)化的境地;反之,如果毫無選擇地使用教學方法或錯誤地選用教學方法,都會給教學活動造成不利的影響。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是否能妥善地選擇教學方法。
籃球運動的本質是一種娛樂的體育游戲,在籃球課的教學中,如何使學生既掌握了基本知識、技能,又愉悅了身心是籃球教學的真正目的。師范院校的籃球普修課教學由于學生具有一定的籃球基礎,在教學中教師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的練習積極性不高,學習興趣不濃;而當教師安排教學比賽時,學生卻躍躍欲試、興致高漲。因此,盡快改變這種現(xiàn)狀,提高籃球課的趣味性和教學質量,就成為每位籃球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對體育鍛煉功能的重新認識,人們已經越來越清楚地意識到,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不僅具有增進機體的生理健康,增強體質和抵御疾病能力,同時對人們的心理健康亦能起到良好的調節(jié)和促進作用。然而,作為學校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學校體育,長期以來只強調促進大學生身體的健康發(fā)展,而對大學生心理的健康發(fā)展一直未給予足夠重視,這方面的研究亦不多見。因此,積極開展高校體育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關系以及學校體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影響的積極功效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試圖從教學方法角度出發(fā),探討新的教學方法對師范院校大學生籃球普修課教學和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以期為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及全面素質教育提供理論依據(jù)。
根據(jù)實驗設計的要求和隨機抽樣的原則,本研究從云南師范大學2018級籃球普修班中隨機抽取兩個教學班為研究對象。其中2018級1班為實驗組,男生30人;2018級2班為對照組,男生28人,兩個教學班的籃球課均由一位教師擔任。
2.2.1 文獻資料法
查閱國內外關于“領會教學法”文獻和研究成果,了解研究現(xiàn)狀。收集有關大學生心理衛(wèi)生和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成果,全面了解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現(xiàn)狀,征求部分心理專家的意見,為本課題的設計與實施提供理論依據(jù)。
2.2.2 心理測量法
本研究采用“心理衛(wèi)生自評量表”(SCL-90),該量表含90個項目,可分為9個癥狀群,內容涉及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性、抑郁、焦慮等方面。該量表的效度系數(shù)在0.77-0.90之間,經國內有關專家的修訂與使用,被公認具有容量大,反映癥狀全面,能較準確地反映自覺癥狀等特點。采用五級評分制,得分越高,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反之,則表明心理健康水平越高。
2.2.3 教學實驗法
隨機選取兩個籃球教學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對照班,然后對兩組被試進行實驗前測;接著實驗班接受實驗處理,即在該組體育教學中采用“領會教學法”,而對照組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學方法;最后對兩組大學生進行實驗后測。比較兩組大學生體育課成績和心理健康變化的大小,評定實驗效果。
2.2.4 問卷調查法
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學生對“領會教學法”的滿意程度以及學習興趣等。
2.2.5 數(shù)理統(tǒng)計法
采用T檢驗等方法對所得有效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處理,全部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工作在SPSS 170統(tǒng)計軟件包上進行。
3.1.1 原理
1982年,英國洛夫堡大學的兩位教授賓嘉和霍普(Bunker&Horpe)首先倡導在球類教學中采用“領會教學法”代替?zhèn)鹘y(tǒng)的“技巧教學法”,其指導思想是把球類運動的特性及戰(zhàn)術意識,而不是技巧動作本身,作為球類教學的重點。“領會教學法”是體育教學中教法指導思想的一項重大改革,它把球類課的著眼點從傳統(tǒng)的強調動作技術的發(fā)展轉移到培養(yǎng)學生的認知能力與興趣方面[3]?!邦I會教學法”的思路著眼于把學生認知能力和戰(zhàn)術意識培養(yǎng)視為核心,將訓練學生應付各種復雜情況的能力作為學習的關鍵,并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因人而異地教授各種技巧動作。
3.1.2 教學流程
圖1 “領會教學法”教學過程模式
“領會教學法”的教學過程是以“項目介紹”和“比賽概述”作為學習某項球類運動的開始,通過教師的講解,讓學生了解該球類運動的項目特點和比賽規(guī)則(如比賽的場地、比賽時間的限制、得分的方法等)以及比賽所涉及的基本技巧。從而使學生在接觸某項球類運動的最初,就對如何從事該項運動有較清楚的認識。(見圖1)
為了驗證“領會教學法”是否適合師范院校的籃球普修課教學,筆者于2018年9月至2019年1月對該方法進行了初步嘗試。在實驗前,依據(jù)“領會教學法”的教學流程,結合體育專業(yè)大學生普遍具有一定技術基礎和比賽經驗的特點,筆者設計了籃球普修課新的教學流程,見圖2。
通過比較實驗前后兩組的技評情況(每項技評成績按百分制計算,見表1)可以看出,實驗前實驗組與對照組技評成績無顯著差異,說明兩組被試具有同質性;實驗后實驗組技評成績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其中三項技術成績(傳球、投籃、運球)均高于對照組,而兩項戰(zhàn)術成績(傳切和掩護)顯著地優(yōu)于對照組。說明 “領會教學法” 運用于籃球普修課的教學,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技術水平,而且能夠促進學生戰(zhàn)術意識的增強。另外,通過比較實驗組前、后的技評成績(見表2),不難看出學生的技、戰(zhàn)術水平都顯著提高了,說明“領會教學法”對于提高籃球普修課的教學質量具有積極作用。
圖2 籃球普修課教學流程
表1 實驗前、后實驗組與對照組技評差異檢驗
注:*表P<0.05,**表P<0.01,以下同;實驗組30人,對照組28人
表2 實驗組實驗前、后技評提高幅度檢驗
現(xiàn)代籃球運動要求運動員不僅要掌握精湛的技術,而且要具備在臨場復雜情況下隨機應變的能力。許多研究表明,運動員在緊張激烈、瞬息萬變的比賽中迅速選擇戰(zhàn)術和合理運用技巧的瞬時決斷能力,是決定比賽勝負的重要因素之一。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過分強調技巧的學習,忽略了籃球運動項目本身的特點,結果往往與學生的能力和需要不相符;又由于在教學中只注重教師存“技巧動作”的傳授,并不強調學生如何運用技巧的時機、目的和效果,使得許多學生對技巧缺乏“理解”,造成他們或因能力問題沒能掌握動作,或因缺乏實踐經驗無法發(fā)揮和運用技巧 ,從而難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而“領會教學法”把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戰(zhàn)術意識的培養(yǎng)視為核心,將訓練學生應付各種復雜情況的能力作為學習的規(guī)律,并根據(jù)學生的需要因人而異地教授各種技巧動作,在教學過程中既堅持區(qū)別對待原則,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既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又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這種關系使整個教學過程達到最優(yōu)化的程度,所以在教學質量上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
在運用“領會教學法”進行籃球普修課的教學過程中,通過問卷調查了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等問題,結果見表3。
表3 “領會教學法” 對學生學習積極性影響調查表 N=30
注:等級按非常重要、重要、不確定、不重要、很不重要分五個等級
表3中F值反映了學生對某一評價指標所得分值的比率,且包含了指標等級的不同權重,因而比普通百分率統(tǒng)計更為精確。F>0.5表示有顯著意義。從本調查來看,“領會教學法”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縮短掌握技、戰(zhàn)術時間,營造課堂氣氛及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具有積極作用?!邦I會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法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學習為輔的教學模式,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fā)生了變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占有中心地位,真正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不是單純盲目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和技能,而是在對技戰(zhàn)術領會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相應的動作技能,因而極大地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教師運用啟發(fā)性教學原則通過對學生瞬時決斷能力的訓練,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獨立性 ,并引導學生通過積極的智力活動去掌握知識、發(fā)展認知能力。另外“領會教學法”使每個學生在比賽中都有機會表現(xiàn)自我,感受成功和滿足,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能夠營造生動愉快的氣氛,學生在這種氛圍下學習知識、技能的速度自然加快了。
表4 實驗組與對照組大學生實驗前后心理健康變化幅度比較
實驗前對實驗組和對照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測,兩者無顯著差異。實驗后通過對比(見表4),發(fā)現(xiàn)實驗組大學生心理健康每個內容量表上的得分均有所下降,且下降幅度均大于對照組,并形成顯著差異(除軀體化外,P>0.05)。這充分說明“領會教學法”對促進與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的行之有效的,其主要的原因和理論基礎是:
3.2.1 “領會教學法”以其娛樂性緩解不良心緒
“領會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教學內容的重點不同,它把籃球意識學習置于首位,而把技巧動作的教學排在其后。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大學生先建立籃球運動和比賽的概念,獲得一些戰(zhàn)術意識,在理解的基礎上學習相應的動作技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練習的積極性。中樞神經最佳喚醒水平理論(Ellis, 1973)認為: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感到愉快舒服的中樞神經最佳喚醒水平,體育鍛煉有助于達到這一水平,從而使人感到愉快。在籃球教學比賽中學生情緒飽滿、精力旺盛,完全投入到體育課的娛樂之中,感受體育鍛煉帶給他們的無限樂趣,忘記了學習和生活中的煩惱與憂愁,從而起到調節(jié)和改善情緒狀態(tài)的積極作用。
3.2.2 “領會教學法”以其競爭性緩解心理焦慮
“領會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是在學生對比賽過程有所了解并進行相應實踐(教學比賽)的基礎上,教師才視學生的能力及不同需要,引導教學進入“技巧演示”階段,開始教授學生各種動作的要領和合理運用技巧的訣竅。認知行為理論認為:體育鍛煉可以誘發(fā)積極的思維和情感,這些積極的思維和情感對抑郁、焦慮和困惑等消極的心境狀態(tài)具有抵抗作用(North etal ,1990)。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生通過觀察、記憶、想象、思維等認知活動積極參與競爭,接受挑戰(zhàn),從而體驗到成功感和滿足感,使自信心得到增強。正如Sonstrotm(1992)所說:“體育鍛煉可以提高自信心,降低焦慮水平的途徑之一就是參與者能勝任某種任務。這一觀點與班杜拉的自定效能理論是一致的。班杜拉認為,人們完成了他們認為是較為困難的任務時,其自定效能水平就會提高。
3.2.3 “領會教學法”以其人際關系和諧性促進心理健康
“領會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比較,教師與學生的地位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教師只注重對學生“學習”和“理解”的指導,學生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他們的學習不再是無目的或被動的,他們將根據(jù)自己的水平按需所取籃球運動的技巧,加深對籃球運動的理解,并使技術水平不斷改善提高。由此可見,“領會教學法”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促進大學生個性的健康發(fā)展。社會交往理論認為:體育鍛煉中與同學、朋友等進行的社會交往是令人愉快的,具有改善心理健康的作用(North etal,1990)。在體育活動過程中,大學生們運用語言符號系統(tǒng)或非語言符號系統(tǒng)相互間交流信息,溝通感情,建立起良好的人際關系。Branly(1979)的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者更易與他人形成親密的關系,人際關系更和諧,更有助于產生親近感,消除孤獨、恐懼等心理疾病。
4.1.1 在師范院?;@球普修課教學中運用“領會教學法”優(yōu)于傳統(tǒng)教學法,對于提高教學質量有積極作用。
4.1.2 “領會教學法”在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方面有明顯優(yōu)勢。
4.1.3 “領會教學法”可以營造生動愉快的教學氛圍,縮短技戰(zhàn)術的教學進程。
4.1.4 “領會教學法”與傳統(tǒng)教學法相比,以其娛樂性、競爭性及人際關系和諧性促進與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
4.2.1 “領會教學法”作為一種球類教法新趨勢和有效的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體育教學方法,應該在師范院?;@球普修課教學中逐步加以推廣。
4.2.2 在運用“領會教學法”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與多種現(xiàn)代化的教學媒體相結合,效果會更加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