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公子
2008年地震后,遠在奧地利科學院,從事理論物理博士后研究的王暾,痛心疾首。
他要做國內(nèi)與地震波賽跑第一人。他將建立我國第一套地震預警系統(tǒng)。他會改變我國地震預警領域一片空白的現(xiàn)狀。
11年后,王暾團隊終于不再默默無聞。地震波來臨前6秒,宜賓地區(qū)廣播、電視、安裝預警APP的居民手機同時彈出地震倒計時。
可以說這次地震中,ICL預警系統(tǒng)發(fā)揮的作用不容小覷。然而2008年,王暾還是一個十足的門外漢。
汶川地震一個月后,他離開奧地利科學院,回國研發(fā)地震預警。手握中科院力學研究所博士學位、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卻一個也幫不上忙?;貋淼谝患戮褪墙桢X。研發(fā)需要大量資金投入,東拼西湊了300萬后,便有底氣招攬人才共同研發(fā)了。攥著這筆啟動資金,王暾直奔人才市場。最終挑了7個干將,開始“閉門造車”。
沒有官方背書,沒有研發(fā)經(jīng)費,要做出國內(nèi)第一套預警系統(tǒng),他孤注一擲。當時周圍很多人都不理解他,給他取外號“王大膽”。
“以我的知識結(jié)構(gòu)和知識積累來看,我認為地震預警可以實現(xiàn)。日本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我們?yōu)槭裁床恍???/p>
2009年,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成立。2010年,ICL預警系統(tǒng)雛形面世。王暾沒有說大話,他不是站在風口逐利的禿鷲,而是腳踏實地的科研人。
ICL預警系統(tǒng),全稱Institute of Care-Life,翻譯過來是關愛生命機構(gòu)。
不貪慕名利,只為救災救命,這是王暾的初衷。然而,那段時間最困擾他的,卻是他最不在乎的——錢。系統(tǒng)面世后,下一步需要實驗檢測精準度。彼時,汶川地震區(qū)余震不斷,入選最佳試驗地。
第一批儀器進汶川時,他帶著團隊驅(qū)車前往。路上車沒油了,他連幾百塊的油錢都掏不出來。300萬啟動資金早已用盡,整個團隊傾囊相助。
有人掏空積蓄,有人支取信用卡。ICL雛形,功能單一,只能通過手機短信發(fā)送地震預警信號。但團隊沒有一個人放棄希望。做正確的事,哪怕沒名沒利。
第一次經(jīng)濟危機,最終沒有壓垮這支獨特的民間團隊。隨著技術突破性進展,早前向成都高新區(qū)申請的20萬扶持資金到賬。陸陸續(xù)續(xù)其他的專項資金也都到賬。盡管杯水車薪,卻能一解燃眉之急。
2011年,美國一家公司采購了這套系統(tǒng),為檢測頻發(fā)的海地地震。
同期一筆300萬巨款,成為王暾團隊后期研發(fā)的主要支持。研發(fā)預警系統(tǒng)已然成為一項使命,為此他改變了人生方向。
“當初回國就打算干個兩三年,搞出地震預警技術服務國家,然后繼續(xù)出國深造?!?/p>
王暾沒有再出國深造,ICL需要他,整個地震預警系統(tǒng)需要他。
目前,全世界范圍地震預警最先進的,當數(shù)日本。
看日本綜藝時,屏幕中經(jīng)常跳出地震提醒。這是日本1995年大地震后,開始建立的一項預警。2007年投入使用,2011年正式啟用緊急地震速報。這個時期,正是國人對地震預警處于一片盲區(qū)的階段。王暾團隊的ICL系統(tǒng),第一次飽受關注還要追溯到2013年。
2013年2月,云南巧家發(fā)生4.9級地震。ICL實現(xiàn)國內(nèi)首次對破壞性地震的成功預警。兩個月后的一個清晨,王暾正在家中睡覺。安裝了預警APP的手機,忽然響起警報。這聲音再熟悉不過了。屏幕顯示還有27秒,地震橫波將會到達。王暾翻身起床,到安全的角落藏好。倒計時結(jié)束時,房屋開始搖晃。幾分鐘后,中國地震臺網(wǎng)宣布:當天8時2分48秒,四川蘆山發(fā)生7.0級地震。而ICL為成都提前28秒預警,贏得了28秒的逃生時間。
兩次準確的預警,為ICL的科普提供了良好機遇。原本全國只建立了1000余個地震預警臺站。
截至2014年10月,王暾團隊跟各地防震減災部門合作,已鋪設5000余個預警臺站。
這個數(shù)目已遠超日本所有預警臺站的總和。意味著更多地震高發(fā)區(qū)居民,有了一道保命屏障。也意味著王暾以一己之力,掃清了國內(nèi)預警這片盲區(qū)。
更大的曝光,也引來了蜂擁的質(zhì)疑。地震預警存在自身的局限性。譬如受損最嚴重的震中地區(qū),獲得預警時間極短。或者根本來不及預警,成為盲區(qū)。而距離震中幾百千米開外,破壞并不嚴重的地區(qū),預警意義也不大。
對此,只能做策略性調(diào)整。寧可多預警,不可不預警。
在以往沒有預警時,從地震發(fā)生起,毫無準備的普通人要經(jīng)歷五重思考,才最終避險。而有了預警系統(tǒng),加上一定的演習培訓后,警報一響,避險成為條件反射,極大地提高了生存概率。
ICL在2014年的云南昭通魯?shù)?.5級地震及2017年的九寨溝7.0級地震中都做到了成功預警。自啟用以來,王暾團隊研發(fā)的這項地震預警系統(tǒng)在先后40次破壞性地震中,無一漏報、誤報。這個跟地震波賽跑的44歲科研人,守住了承諾。
這次成功預警四川宜賓地震后,ICL再被推向風口浪尖。就此次預警而言,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前期科普工作不到位。很多居民在警報響起后,依舊處于懵懂狀態(tài),不知是地震預警。也就貽誤了地震預警爭奪來的最佳逃生時機。另一方面,地震預警覆蓋省份過少,起不到全國預警的效應。目前只有四川、云南等地做到了大量地震臺站建設,并與電視、廣播聯(lián)動預警。
王暾醉心學術。以他的學歷背景,誠然可以一心只讀圣賢書。然而,因為一次地震,他漂洋過海,投身一項前途未卜的項目。
為千千萬萬素不相識的人,在地震面前,與死神爭奪時間。在他身上能看到舊式知識分子,兼濟天下的影子。被質(zhì)疑,被責難,被嘲笑,卻從未停止探索前路。
“不考慮個人利益,科研是一種精神力量?!?/p>
有人活著是為了填飽自己欲望的口袋,有人活著是為了確保他人的安危。
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千百年后,爭浮名的,終會散成云煙。而王暾的名字,將會被鐫刻在我國地震預警史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