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卓
【摘要】中學語文文本解讀的兩個重要主體——教師和學生,教師和學生作為有主體意識的人,有不同的生活經驗、感悟和思考。教師作為傳授者,只有基本功足夠扎實,才能為學生帶來更好的學習體驗。本文就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與解決對策開展分析探究。
【關鍵詞】語文;中學語文文本;誤區(qū);解決對策
閱讀離不開深入了解文本,因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入了解文本是基礎,這個是每個老師都要好好磨練的。下文先介紹語文文本解讀的內涵,隨后分析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最后探討其相關解決對策。
1.語文文本解讀的內涵
語文教學中的文本解讀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獲文本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主體(教師、學生)觀照客體(文本)與文本作者進行對話。由于主體存在差異性,解讀的結論則會千差萬別,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給學生導航,以自己的解讀過程影響學生的解讀。語文文本解讀比文本解讀還要復雜。在語文教師的指導下,把學生當作解讀主體,讓學生對語文文本進行自主解讀,從而讓學生取得最大程度的發(fā)展。語文文本解讀與一般文本解讀最大的不同在于目的,一般文本解讀是一種個人化的解讀,都是通過獲取意義,實現(xiàn)文本的原生價值,其目的是為了實用、消遣、研究等;語文文本解讀則是教學解讀,是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建構文本意義來促進學生的精神成長和人格建構(既要實現(xiàn)文本的原生價值,還要實現(xiàn)文本的教學價值)。教師以課程標準為方向,根據(jù)教材編者的意圖,引領學生探究出語文文本背后的真正意義,或者自己賦予的符合定位的、方向的意義,其解讀的最終目的就是育人,在感知、理解、評價、創(chuàng)獲文本的過程中促進學生自身精神的成長。
2.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分析
其一,課堂文本解讀存在的誤區(qū)。文本續(xù)讀是教師的第二次解讀,也是更為細致的解讀。課堂文本續(xù)讀的誤區(qū)表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師生之間缺乏交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唯我獨尊,將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地位,實施權威式的教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文本解讀的主體是兩個,或者更加確切地來說,學生是文本解讀的主角,教師只是配角,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學會自己對文本的解讀。但是教師對文本解讀的誤解,導致本該是對話課堂的教學變?yōu)榱苏f話課堂,忽視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另一方面是課堂的文本解讀缺乏創(chuàng)造性,教師的每節(jié)課,不論是何種體裁的文章教師都能按照固定的模式講下來,殊不知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具有代表性的?!洞骸匪憩F(xiàn)的生命之活力也要被分析為是對蓬勃開展的春天的贊美。中學語文的文本解讀在文本之上建立了一套頑固的、強大的解釋體系。它刻板、教條、貧乏、單一、概念化,它把學生與文本的聯(lián)系隔開了。而教師以這種機械化的文本解讀方式不僅誤導了自己,更是誤導了學生,拘束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其二,重內容輕表達。我國的語文教材按照文本主題內容組成單元,識字、寫作等教學依附于閱讀教學體系。不像數(shù)理化教材直接呈現(xiàn)該學科的知識體系,教材的主體是課文(文本),語文知識與技能相對隱性,因此,需要語文教師真正解讀文本,挖掘文本的教學價值。常態(tài)課的課堂觀察發(fā)現(xiàn),大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都是以理解課文思想內容為終極目標的。
3.解決對策
3.1提升教師的解讀能力
雖說新課改下要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教師的正確引導也很關鍵,所以教師的解讀能力對初中語文文本解讀來說至關重要。教師要想提升自身的解讀能力,首先要以專業(yè)的培訓為途徑,以專業(yè)的文本解讀知識及理論,再加上自己的教學實踐經驗,才能做到正確解讀。其次,要以專家的解讀作為指導。已經有不少專家在對初中語文的解讀研究,教師可以從這些專家的解讀中吸取經驗,借鑒參考,逐漸形成自己對文本的正確解讀。
3.2老師閱讀之前先不要看任何的參考書或與參考書相關的資料
教師解讀文學文本必須運用藝術思維方式,文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tài),文學作品的美具有飄忽、朦朧的特點,她決定了解讀、審美體驗和意義闡釋的不確定性。因為看過這些資料之后會影響老師后續(xù)的閱讀感受,從而使老師不能得出自己的感悟,因此老師在閱讀之前一定不要看參考書或者學習資料。除此之外,老師在閱讀文本時還應該保持一個平和的心態(tài),在閱讀中與作者對話,從而來感受文本的感情世界。作為人文學科的語文科教師,更應該注重人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要讓學生明白在堅持不懈的批判過程中尋找真理??茖W的特征在于批判思維,不迷信、不盲從的批判和探索精神才是科學的精髓。
3.3以學生的角度看文本
有一句話說的好,那就是,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事實上,孩子們看到的世界,與我們大人看到的世界有可能是截然不同的。因此,當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需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來思考,畢競學生才是我們文本解讀的最終主體。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考慮到孩子的接受能力、學習習慣與心理認知等元素,來以此制定學生們的閱讀計劃與教學計劃,并且以此來幫助學生解決在閱讀中所遇到的難題與障礙,做到高效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品德素質,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4.結語
綜上所述,語文課堂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任務就是文本閱讀,文本閱讀貫穿于課前、課中、課后,可以說,它沒有時效性,處于動態(tài)生成中。在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雖然較之前的傳統(tǒng)教育思想有了很大的改進,但還是存在對語文文本解讀的誤區(qū)與偏見,因此,本文以語文教師和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從語文的角度對文本解讀進行相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