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家Liisa Hietanen
當被問起什么藝術作品可以等比復制真人而且無論從視覺上還是質感上都能達到精細還原甚至以假亂真的地步時,我們首先想到的恐怕是那些栩栩如生的名人蠟像。但蠟像制作復雜,成本頗高,你只能在專業(yè)的蠟像博物館才能一睹尊容。
而藝術家Liisa Hietanen用編織技術創(chuàng)作出來的雕塑們就顯得不那么“嬌貴”了。來自冰雪王國芬蘭的Hietanen從2009年開始將傳統(tǒng)的針織、刺繡和雕塑結合在一起進行模型創(chuàng)作,并參加了很多群展,不過真正令她備受贊譽、大放異彩的作品當屬那些她用鉤針和毛線為家鄉(xiāng)小鎮(zhèn)居民打造的1:1真人大小尺寸的塑像。在此系列中,我們能看到帶著小狗出門遛彎的Raija老太太、美術館里攝像的游客、下班回家路上購物的大叔、正給孩子喂奶的年輕媽媽以及愛看書的清潔工老爺爺?shù)?,當這些塑像和它們的真人原型擺在一起時,大家都不由贊嘆:“簡直宛如一對雙胞胎!”
Hietanen笑稱自己同很多芬蘭人一樣,從小就學習編織并愛上這門傳統(tǒng)藝術,但只是織毛衣來抵御嚴寒似乎太小兒科了,她想要把傳統(tǒng)玩出點新的花樣,于是她將專長放在了編織雕塑上面?!坝冕樋棻憩F(xiàn)任何材料,是有血有肉的,不是簡單地用針織去雕塑?!毙愿駵嘏秩岷偷腍ietanen很想為自己的作品賦予情感,當她完成學業(yè)回到家鄉(xiāng)的村莊,見到了親人和熟悉的朋友,心中覺得十分溫暖,所以決定用自己喜歡又擅長的針織來留住屬于小鎮(zhèn)的回憶。
“每個作品都是送給村民本人的禮物。”Liisa Hietanen在設計和制作禮物時嚴肅且認真,她先是與愿意做模特的村民們見面,約定好雕塑的姿勢,然后從各個方向為他們拍照,測量尺寸,并標記他們的行為舉止,以便在作品中更好地表現(xiàn)每一個人的獨特個性。日常的編織主要依據(jù)照片進行,但當步驟涉及到所編織的人體模型的臉和手時,她會再次與模特見面,在聊天中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性格特點,更好地捕捉和琢磨他們的表情與神態(tài)。
鄰居Anna抱著兒子坐在他們的同比雕像旁,如今寶寶已長大了不少,由此可見Liisa的每件作品都耗時不短。
Raija奶奶的帽子、眼鏡、毛衣上圖案,乃至她的面部表情,每一個細節(jié)都被完美捕捉到。
用海綿填充起來的“哥哥”雖沒有本人那么酷,看上去卻更溫柔可愛了。
這位在美術館里拍照的游客,手中的相機都是彩屏的。
爬上枝頭的小姑娘Mimosa正輕松愜意地看著她的同學們,有時候大家會抬起頭和她打招呼。
Matii大叔在回家路上去了趟超市,下班后的他神情略顯疲憊。
熱愛讀書的清潔工老爺爺,每當他投入閱讀時,表情總是嚴肅又認真。
在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后,盡可能地將最具個性的細節(jié)在她的作品中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另外,為了確保她編織的雕塑能正確站立,Liisa用鋼筋建造了一個結構,并用水泥增加重量。在完成編織的外殼后,她用柔軟的材料填充雕塑,給它一個栩栩如生的外觀和感覺。
Liisa Hietanen的藝術創(chuàng)作不僅沒有對原型進行復雜又夸張的藝術加工,反而以寫實為宗旨,完美復刻了現(xiàn)實生活。因此,除了人物雕塑,Liisa還編織了許多日常生活的常見物品,比如:插線板、手表、超市買的一袋香蕉、洗臉池甚至整個衛(wèi)生間!盤子里的香腸和青豆通過不同顏色和粗細的毛線展現(xiàn)出了不同的質感與層次,Liisa真的將女性藝術家的細膩和靈巧注入到了這些看似普通的小物件里。
Liisa說,作為她的一種思考方式,編織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項傳統(tǒng)技藝的工作,而是她所有人生片段的記錄,這大概也是為什么她的作品都那么充滿靈性的原因吧!
大到一間廁所,小到一粒豌豆,無論是對待食物還是日常生活用品,Liisa都用她精湛的編織技術表達了自己對生活最大的敬意,完美定格了人生中片刻的珍貴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