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辨性閱讀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思辨能力的重要途徑,而文本分析在思辨性閱讀教學應(yīng)起著基礎(chǔ)且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對文本分析這一環(huán)節(jié)提出了“理性化解讀”“文化解讀”“批注式分析”這三種教學策略來印證文本分析對思辨性閱讀教學的重要性。
關(guān)鍵詞:思辨性閱讀教學;文本解讀;理性化閱讀;文化解讀;評注式分析
隨著目前教育思想的轉(zhuǎn)變,“應(yīng)試”的教育模式的弊端已經(jīng)大大顯露。高中階段正是學生思辨能力發(fā)展的關(guān)鍵時期,高中語文的重頭戲——閱讀教學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具有毋庸置疑的意義。然而在實際的閱讀教學中,這些能力并沒有得到較好的展現(xiàn),閱讀教學變成語文教師的單一式灌輸,學生也喪失了對語文課的興趣。語文課也失去了人文性的意義?!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直接將“思辨能力”這一點作為課程性質(zhì)的內(nèi)涵之一,體現(xiàn)了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的關(guān)注。
思辨性閱讀教學可以從輸入方改變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方式,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有著重要的作用。文本解讀在閱讀教學中是起著基礎(chǔ)且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的。思辨性閱讀教學應(yīng)該如何解讀文本才能達到對學生思辨性能力的培養(yǎng)是本文主要探討的問題。
一、 理性化解讀奠定思維的正確方向
閱讀教學中存在著很多對文本理解的偏差問題,這些弊病不祛除,那思辨又如何開展。因此在思辨之前,應(yīng)該著力于對文本的理解。對于文本的理性化解讀可以為學生引導一條正確的思維方向。思辨能力的培養(yǎng)基于學生對于文本的正確、理性的解讀,所以要防止淺讀、誤讀、過度解讀對學生的思考產(chǎn)生誤導。例如,關(guān)于《荷塘月色》文本解讀中,一些老師認為《荷塘月色》的主題思想,是由于政治背景。所以他們認為文中的“月下荷塘”表達的是作者的對于時局的苦悶之情。但是,《荷塘月色》文中沒有提到社會、政治的因素,并且在當時朱自清也并不是革命者。所以如果考察到真實的時代背景,《荷塘月色》就是表達的朱自清想到逃離當下那種繁雜的家庭瑣事、工作中去尋求一絲寧靜,而不是對社會政治的不滿與抨擊。
對于文本作品進行理性化的分析,是為了給學生確立正確的思維導向。應(yīng)當從各種材料中獲得可靠依據(jù),理性分析,而不是妄加猜測,容易對讀者學生造成不良影響。
二、 文化解讀拓寬思維的廣度
對于文本的文化解讀不僅會激發(fā)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同時也能從一個更加深厚的知識背景去學習文章。文化解讀對于古文的講解更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學生在對文言文的內(nèi)容有了一定了解之后,就會對文章有著自己的思考。在這個時候要抓住學生的學習興趣,將文本分析從文化角度進行解讀,那么學生在對問題的思考角度上就會有更加多維和深度的思考。例如《荊軻刺秦王》一文中,當學生對文章的大致意思有了解之后,教師的教學重點不應(yīng)局限在對語文知識的學習上,這樣可能會削弱學生對于文章故事情節(jié)的探究興趣。教師可以提出開放性問題,然后使學生在這種原有文化依據(jù)的基礎(chǔ)之上生成自己的價值判斷,也能引導學生精神層面的有所思考,以接近文本的文化內(nèi)核,同時還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增加學生的人文涵養(yǎng)。
三、 批注式分析促進思維的邏輯化
朱永新曾說過:“一個人的精神發(fā)育史,就是你的閱讀史”。批注式閱讀教學法通過手腦并用的方式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文本分析時有自己獨立的個性的思考,提升核心素養(yǎng)。而思辨性閱讀教學中也需要這種文本分析的方式建立學生邏輯性性的思考方式。批注式分析文本就是首先通過整體感知和批注評點讓學生獲得對文本的基本的感悟與思考,然后通過思辨性問題來鍛煉學生思維能力的形成。
例如,在《林黛玉進賈府》的思辨式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求學生在讀后標注出林黛玉進賈府面對各種人的表現(xiàn),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進行主觀分析并標注在書側(cè)。緊接著在分析文本時注重思辨過程的引導,如:如果自己是林黛玉,進賈府遇見各種人時會有怎樣的表現(xiàn)?最后讓學生將自己的想法與林黛玉的行為進行對比來分析林黛玉的性格特點。
批注式分析文本最重要的就是讓學生樹立問題意識,教師在強化整體閱讀的基礎(chǔ)之上注重問題性的啟發(fā)方式。根據(jù)學生們批注最多的地方設(shè)置主題式教學,倡導學生的個性化解讀,最后提煉出共性的方法。這樣既能讓學生展開思辨,教師對于加強對課堂的掌控能力。
四、 總結(jié)與思考
在高中語文教學過程中,思辨性閱讀模式可以彌補傳統(tǒng)的教學不足與弊端。學生對于內(nèi)在價值的無法把握就會對正確理解文章產(chǎn)生誤導,教材選文才能將其作用發(fā)揮到最大化。所以老師對文本分析的導向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第一,在文本分析時,注重對主題的理性解讀。尊重文本,對文本進行動態(tài)解讀和多元解讀。第二,在進行思辨性閱讀教學時,給學生充足的文化土壤去培育思辨能力。語文教師首先自身要有良好的文化底蘊,要對問題有獨立的看法,這樣才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第三,批注式分析利用讀寫結(jié)合的方式,在豐富的閱讀中積極思考,并記錄下自己的思考痕跡,用思辨的眼光來看待不同的文學作品,轉(zhuǎn)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表達。
閱讀理應(yīng)是個“無疑”到“有疑”再到“無疑”的過程。強調(diào)“思辨性閱讀教學”,就是讓學生在在理解文本的基礎(chǔ)上勤于思考,通過理性地分析文本、文化解讀、批注式分析文本來使學生揣摩文本背后的意義和感悟?qū)ψ陨淼膬r值,逐漸能夠培養(yǎng)起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我所理解的“思辨性閱讀教學”就是一種理性的、多維的、開放的、批判的閱讀,在這種教學方式中,學生也會獲得知識、能力、思維上的成長。
參考文獻:
[1]車寶仁.實事求是地理解《荷塘月色》的主題——《荷塘月色》與“四·一二”政變無關(guān)[J].西安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4-6.
[2]余黨緒.我的閱讀教學改進之道——思辨性閱讀[J].語文教學通訊,2014(10):4-7.
[3]馬曉娟.鸝鳴翠柳,風裁細葉——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文言文單元的文化解讀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7(2):24-25.
[4]錢理群.語文教育新論[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王曉宇,吉林省長春市,東北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