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培付
在連云港老新浦街上,有一條穿城而過的鹽河,像一條明媚動人的綢帶從少年宮門前流過,一路泛著清脆動聽的水聲,不知疲倦地奔向遠方的大海。
這里是這座城中很有些歷史的“少年之家”的新安身處。改革開放后,在城區(qū)民眾的千呼萬喚下,“少年之家”于1989年建成,1990年投入使用,更名為“連云港市少年宮”,是全市唯一一所由政府創(chuàng)辦的少年兒童校外活動場所。
少年宮位于新浦公園西南一隅,這里有紅樓白瓦、亭臺閣樓、假山流水。綠植豐富,小池如鏡,處處顯露幽美的育人氛圍。
憶起與校外教育的結(jié)緣,時光的鏡頭定格于2009年那個熱情似火的夏季,我的命運戛然轉(zhuǎn)身,由一個端著鐵飯碗的義務教育校內(nèi)人,轉(zhuǎn)變身份成為從事文學啟蒙教學的校外人。
我的教室在二樓,東面推窗見景,正對著一棵有了幾十年樹齡的梧桐樹。除寒風凜冽的冬季,一年中大部分時間都郁郁蔥蔥。這棵梧桐樹,每年六月份都會如約開花,很有唐人令狐楚《遠別離二首》一詩中所描摹的意境:楊柳黃金穗,梧桐碧玉枝。春來消息斷,早晚是歸時。
在梧桐樹的陪伴下,我從青年走到中年,又從中年走向老年。樹影下,我結(jié)識了一批批天真無邪,稚氣可愛的小學伴,引領(lǐng)著他們滿懷好奇心走進文學神秘而浩瀚的殿堂,徜徉書海,欣賞經(jīng)典,談古論今,抒寫人生。
少年宮自由、伸展、創(chuàng)新的氛圍為我的專業(yè)發(fā)展和提升提供了難得的滋養(yǎng)。我以自身的勤奮和努力,成功實現(xiàn)了視界與專業(yè)的跨界融合與快速成長。
角色轉(zhuǎn)變后,一個同樣綠意滿窗的季節(jié),我報名參加江蘇省“師陶杯”教師科研論文大賽。我拿起筆,一邊回憶課堂上的點滴思考,一邊起草參賽論文。每當里思緒混亂寫不下去時,抬眼望向窗外的梧桐樹,便有了堅持的勇氣。如果我也能像梧桐樹一樣執(zhí)著與堅忍,終究會在校外教育領(lǐng)域闖出一番天地的。
比賽集全省大中小學學校之力,數(shù)萬參賽者中高手如云,構(gòu)思初稿之難,快把我僅有的一點自信打擊掉。一連幾天我把自己關(guān)在教室里,苦思敏想而不得法……
窗外的梧桐樹也是一臉的擔憂了。華燈初上,耳邊傳來人喧車鳴。微風拂過,樹影婆娑,發(fā)出陣陣“沙沙”聲,似乎在安慰我,又好似在為我的氣餒而惱恨……
空氣中有了一絲涼意。我任憑肆虐的風貫入窗內(nèi),一臉的困惑與麻木。突然,我想起了老主任!此刻,按慣例他該還沒走,找他去,聽聽他的意見!腳未出門,老主任已迎面走了過來,見我一臉的狼狽,他伸手關(guān)上窗戶,語氣中有些埋怨:“看你,感冒了怎么辦?這么大個人,怎么只會做拼命三郎啊!”
我鼓起勇氣說出了自己遇到的困惑。老主任接過文稿,湊近眼前一字一句看得很仔細。過了很久,他放下稿子,站起身拍拍我的肩說,這篇論文很看好,視角新穎,案例鮮活,有校外教育特色,好好打磨,一定能獲獎!老主任走后,我又推開了窗,秋風帶來了梧桐的關(guān)切,我感到信心倍增。比賽結(jié)果揭曉,我出人意料地脫穎而出,獲得了一等獎。
窗外的梧桐樹也許永遠平凡,但它給了我勇往直前的信念,也給了我自信與希望。后來,我又先后榮獲了江蘇省校外課程設計成果獎、全國華東地區(qū)校外教育科研成果獎等諸多獎項,主編的兒童詩集和童話集也先后出版……
感謝梧桐樹!她見證了我的成長。
(作者為江蘇省連云港市少年宮培訓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