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倍
摘 要:緩敘法,一種特殊的隱喻式否定。說話人使用這類否定,就是要顛覆人們認知的習慣與常規(guī)。以否定語句的非自然意義為前提,借助隱喻重構(gòu)語句的斷言,在推翻語句非自然意義的同時強行注入說話人的主觀識解,以打通客觀與主觀的認識。正是由于這類否定具有認知的跨域性,我們也可將這類隱喻式否定稱之為“認知否定”
關(guān)鍵詞:緩敘法;隱喻式否定;認知域
一、引言
佐藤信夫在《修辭感覺》中辨析了“緩敘法”這一概念,即不積極肯定某件事,而明確否定與之相反的一件事。①本文將從緩敘的定義及其形成原理出發(fā),比較緩敘與頓跌的差別,進而將其規(guī)范為一種“隱喻式否定”。在此基礎(chǔ)上,本文將選取幾例中國文學中的緩敘運用,分析緩敘的功能與效果。
“緩敘法”可以通過以下三組簡單的例子加以辨析
(1)高興? (2)不悲傷? (3)不是不高興
在邏輯世界里,只要結(jié)論相同,過程則不成為問題。也就是說上述三種表達方式表現(xiàn)的是同一種情感。但是在思考的世界里,演算不是瞬間或無時間地進行的。過程不同,結(jié)論則不同。
從認知角度看,當說高興的時候,人們就單純的高興。但是,“不悲傷”這一表現(xiàn)形式,則是在高興的同時,是不存在的悲傷的形象得以成立。不悲傷由于攪入了不高興也不悲傷這種中不溜的不徹底的表達方式,而顯得十分的不徹底。 這種斷定中的回避發(fā)揮著一種反語式的強調(diào)作用。開始預想到不是高興,后來又意識到并非不高興。
二、定義:一種特殊的“隱喻式否定”
這一修辭效果到底是通過何種手段達成呢?可以先來看下面這個例子。
在海里的
那不是美人魚
在海里的
那只是海浪
——中原中也《往昔的歌·北?!?/p>
首先,緩敘是一種語義否定。說話人使用語義否定,是由于別人持有的某種觀點與他認定的“事實”不符,即違反了話語成立的某個真值條件。所以,語義否定之后,往往伴隨一個肯定句,用以給出句子的真值條件,比如“這不是咖啡,這是茶”。在這首詩中,從表面上看,在海里的,那不是美人魚;在海里的,那只是海浪,完全符合語義否定的規(guī)則。
隱喻式否定的特點就應(yīng)該歸納成認知域上的跨越性。至于否定的是虛擬值還是客觀值,這不應(yīng)該成為判定隱喻式否定成立與否的決定條件。
因此,再給緩敘判下定義時,我們可以說,它就是一種特殊的隱喻式否定。說話人使用這類否定,就是要顛覆人們認知的習慣與常規(guī)。以否定語句的非自然意義為前提,借助隱喻重構(gòu)語句的斷言,在推翻語句非自然意義的同時強行注入說話人的主觀識解,以打通客觀與主觀的認識。正是由于這類否定具有認知的跨域性,我們也可將這類隱喻式否定稱之為“認知否定”②。
三、效果:“語言”與“思維”
分析了緩敘的形成過程,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緩敘憑借其多層次的認知感受這一優(yōu)點,在文學作品中使用頗多,也是文本生成文學性的重要因素。
以下是施蟄存《梅雨之夕》中的三個片段:
但我何以不穿過去,走上了歸家的路呢!為了對于這個少女有什么依戀么?并不,絕沒有這種依戀的意識。但這也絕不是為了我家里有著等候我回去在燈下一同吃完飯的妻,當時是連我已有妻的思想都不會有……
門開了。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倒并不是那個少女。
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么我從我妻的臉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的幻影來。
在這幾個片段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明顯的隱喻式否定,即“不是少女,是妻子”。在這一否定中,少女對于“我”是非自然意義的,是虛擬的,可望不可求;妻子是自然意義的,是現(xiàn)實存在的,可以擁有。如果我們僅僅從字面的結(jié)論出發(fā),我對那個少女是不存在依戀的,我從來就只有我的妻子。那么表達效果應(yīng)該就與下述兩句相同。
門開了。堂中燈火通明,背著燈光在開著一半的大門邊的,就是我的妻子。
在燈下,我很奇怪,為什么我從我妻的臉上再也找不出那個女子的幻影來。
但是作為讀者,我們明顯感覺到不同。他全篇都在否定少女的存在,但也正因為少女的不在,使妻子便逐漸在消失,使妻子本人成為了一個背景,漸漸隱退。否定表現(xiàn)就如同激光一般,描繪出并且強調(diào)了少女這一虛的形象。
看起來似乎是在重復,但這種走向結(jié)論的“過程”、動搖的心情,在這里得到造型。
文學性往往就產(chǎn)生于文學語言的打破正常節(jié)奏、韻律和構(gòu)成,通過語言形式的強化、重疊、顛倒、扭曲、延緩等,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總結(jié)而言,緩敘有一下兩種效果。
(一)呈現(xiàn)思維流動過程,使感受立體化
意思定型、定義簡單,處理起來當然就方便,但既然我們不可能也沒有理由必須只擁有便于處理的思想,那么“思想”這個身體的語言,有時也會成為流動體。使思想通過語言細膩地傳達出來。緩敘就像閱讀過程中的一塊石頭,連貫的過程被迫宕開,去看看這條河流之外的東西。然后我們的閱讀感受也就在一次次的否定中立體起來。
(二)打通主客觀領(lǐng)域,使認知多樣化
如果只從正面來觀察現(xiàn)實,我們似乎會被吸入現(xiàn)實。凡是都得自己去嘗試,這種時候,如果我們往旁邊讓開一點,從旁看,就會產(chǎn)生一種認識上的余地。緩敘法強行聯(lián)想起不存在的白色的方法。由于這種想象力的作用,我們才知道黑色的東西是“不白的東西”。緩敘的態(tài)度,有時是我們“認識上的拯救”。
波多野完治在《國語文章論》中這樣定義修辭——
“思考某一措辭就是思考某種思維方式。發(fā)現(xiàn)某一比喻就意味著發(fā)現(xiàn)從未被發(fā)現(xiàn)的兩件事情之間情感上的一致,從而向社會的思維方式引入一種新的看法。修辭不是單純的技巧。選擇好幾個措辭中的一個,意味著選擇好幾種思維方式中的一種。”
當我們在使用緩敘時,主觀的虛擬值域與客觀的常識值域同時生成,否定成為一個橋梁,促使兩個值域跨界融合。緩敘作為一種特殊的“隱喻式否定”,既揭示了人類語言機制的生成過程,也體現(xiàn)了人類思維的過程。
注釋:
①豐臺涅《辭格》(一·二·二),轉(zhuǎn)引自佐藤信夫《修辭感覺》,肖書文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12年12月版p286。
②溫鎖林:《一種特殊的語用否定:隱喻式否定》,當代修辭學2010年第3期。
參考文獻:
[1]溫鎖林.一種特殊的語用否定:隱喻式否定[J].當代修辭學.2010,(3).
[2]張立新.概念整合的主體間性模式及其對幽默的詮釋—以視覺-言語幽默為例[J].外語教學.2012,33(5).
[3]劉鵬.談頓跌這種語用否定形式以“哥VP的不是X-是Y”句式為例[J].三峽論壇.20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