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祥琬
“兩彈一星”偉業(yè)使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桿,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驕傲,是高聳在共和國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壯舉。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2月28日我國氫彈原理試驗成功,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全當量空爆,1970年4月24日我國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兩彈一星”偉業(yè)使中國人民在世界上挺直了腰桿,是中華民族的榮耀和驕傲,是高聳在共和國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勇于攀登科技高峰的壯舉。
開創(chuàng)“兩彈一星”偉業(yè)的那段艱苦奮斗史,已經過去幾十年了,但至今,開創(chuàng)者們的動人事跡仍然被人們廣為傳頌。中國工程院曾組織幾百位專家評選了25項新中國的工程科技成就,“兩彈一星”名列第一;當我們向新一代“海歸”和青少年學生講述王淦昌、郭永懷、鄧稼先等人的故事時,會場總是掌聲雷動;當前,在人們?yōu)樾碌墓こ炭萍汲删腕@嘆歡呼的時候,也會很自然地與“兩彈一星”聯想到一起。
中華民族曾經飽受屈辱和災難而能夠生生不息,主要的凝聚力、號召力,就是中華文化精華的傳承,精神傳統(tǒng)的弘揚。無數先哲和仁人志士以其淵博的學識、高尚的品德、奮斗的精神、受到后人的尊崇和敬仰。在半個多世紀前那個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成就“兩彈一星”偉業(yè),也是需要一點精神的。做出突出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兩彈元勛,核武器事業(yè)的決策者、領導者、管理者,工人、解放軍,更多的是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和全國各行各業(yè)支持中國核事業(yè)的人們,他們共同創(chuàng)建了偉業(yè),更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財富,共同鑄成了中華民族的脊梁。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時代和國家的選擇使我有幸進入這壯麗的事業(yè),并有幸結識了一批大寫的人,在他們的直接領導和指導下工作,他們深厚的學術功底、謙誠的為人處事、高尚的人格魅力都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當然最讓我銘記和感觸的是他們身上所體現出的科學家精神,使我受益終生。有感于自己幾十年的科研生涯,并結合老科學家的故事簡要概括幾點體會。
唯真求實是科學家精神的基礎
科學家精神,首先是追求真理、造福人類的科學精神,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是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萍嫉姆睒s需要科學精神的支撐,科學因純凈而美麗,也因嚴謹而不斷進步??茖W的發(fā)現和技術的創(chuàng)新要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要有利于社會而不能有害社會,這就要求對任何弄虛作假零容忍,甚至不允許半點馬虎,也要求科技工作者以有利于社會為準則來約束自己的行為。
在參加工作之初,我們就受到“三老、四嚴”的教育,即“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嚴格、嚴密、嚴謹、嚴肅”?!叭?、四嚴”是老一輩科學家對“科學精神和學風”的概括,至今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二十一世紀,科協(xié)主席周光召說過“科技工作者的遺傳因子就是‘唯真求實四個字”,進一步強調了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的重要性。
王淦昌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也是“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他在杜布納聯合核子研究所發(fā)現了反西格瑪負超子,同時有個小的插曲,當時實驗一張照片中另有一個很長的粒子的軌跡,很像一個新的粒子,當時蘇聯的科學家急于想宣布發(fā)現了新粒子,甚至想命名為“D粒子”,但是王淦昌覺得這個證據不充分,需要做進一步的分析,有可能是新粒子,也有可能是另外一種粒子的反應。后來經過嚴格的理論和實驗的分析,確認它不是一個新粒子,而是k0介子的電荷交換反應的軌跡。王淦昌說:“謝天謝地,我當時沒有說它是新粒子,如果我當時急于宣布它是新粒子,我就成為一個吹牛的人了,科學家是不能吹牛的?!蓖趵蠈Υ@件事的態(tài)度及事后平實的語言給我們一個深深的啟發(fā),作為一個科學家一定要很嚴謹、嚴格,不能隨隨便便地下結論。
我國另一位兩彈元勛朱光亞,1950年從美國回國后,直到1991年才第一次率團赴美就核軍備控制進行學術交流,他是代表團團長,在交流過程中一直有意讓中青年專家作主要發(fā)言,他本人只在關鍵時刻簡要說幾句。還有一次我和研究生為《物理》雜志寫了一篇闡述軍備控制物理學的文章,因為文章的基本思想是朱光亞提出來的,所以我們把他放在第一作者,并將初稿送給他審閱。他對文章作了認真具體的修改后,卻把自己的名字從第一作者位置移到了最后一名,這件署名的小事也體現了他的為人和學風。
探索求新是科學家精神的使命
科學的靈魂在于創(chuàng)新,科學家的使命首先是探索未知,或者通過工程技術創(chuàng)新解決尚未解決的問題,創(chuàng)造新的產品。想國家之所想、急國家之所急、應國家之所需,不斷有所發(fā)現、有所發(fā)明、有所創(chuàng)造、有所前進,不滿足于已有的認識、已有的能力、已有的技術和已有的產品,以科技的創(chuàng)新推動社會的進步。
王淦昌先生一生都在不斷求新,他年過花甲以后,又做了幾件大事:第一,在技術上全面領導了我國的前三次地下核試驗,使我國用很少次數的試驗,就基本掌握了地下核試驗測試的關鍵技術;第二,致力于推動我國的核電事業(yè)發(fā)展,在王淦昌的推動和倡導下,中國人自己設計、建造了第一個核電站——秦山核電站;第三,1964年,他就提出了“激光驅動核聚變”的思想,“文革”剛過,王老就親自率領著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支隊伍,到中科院上海光機所,討論激光核聚變合作。他倡導優(yōu)勢互補,說“合則成,分則敗”,直到去世前,他仍在不遺余力地鼓勵后人,推進中國的激光核聚變事業(yè);第四,面對國際上的高技術競爭與挑戰(zhàn),他開創(chuàng)國家“863”計劃;第五,90歲高齡的他,還親自到香港講學,并且講未來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潔凈能源。
王老就是這樣活到老學到老、求新到老的一個人。王老不斷創(chuàng)新的學術思想,對我國科技事業(yè)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曾對我說“60歲的人是可以從頭開始的”,這句話是對后輩的勉勵,也是王老的真實寫照。他還多次對后輩人說:“中國人不比外國人差!”就是希望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能夠保持創(chuàng)新的心態(tài),不斷做出創(chuàng)新的成果。
“創(chuàng)新”是現在社會各界頻繁使用的一個詞。在當時,大家很少用這個詞,卻都在以實際行動去創(chuàng)新,除優(yōu)良的學風外,還有老一輩科學家扎實的功底、整個團隊的團結協(xié)作和勤奮拼搏。提倡科學、民主、自由的討論,鼓勵新思想,學術上提倡爭鳴,大家以國家和集體利益為重,而非個人急功近利,才會有重大的突破與創(chuàng)新。核武器原理突破后,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排名第一的彭桓武先生卻不愿領這個獎,他以一副對聯作解釋:
“集體集體集集體;日新日新日日新?!边@種靠集體實現重大創(chuàng)新,正是我們今天建設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應該大力提倡的。
使命擔當是科學家精神的品格
科學家要有人文素養(yǎng)和家國情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當年,帶頭突破兩彈的老一輩科學家,他們深知中華民族經歷過的屈辱和災難,一定要振興中華,一定要讓祖國強大。這個精神支柱,凝煉成了“鑄國防基石,做民族脊梁”的事業(yè)文化,使他們克服物質條件的困難和人為的干擾,努力實現這個國家的目標。
鄧稼先從美國回來,領導找他談話干核武器事業(yè),他毫無異議,并說“這件事很重要,就是為它死了也值得!”;王淦昌當時已經在國際上取得一流成果,回國后,領導說你搞原子彈吧,他毅然說“我愿以身許國!”,并為突破原子彈、氫彈隱名17年;彭桓武回國前,有人問“國外條件這么好,你為什么要回國?”,彭桓武回答:“我是中國人,我要是不回國,你再問我為什么!”
20世紀60年代初,天災人禍,國家經濟十分緊張,吃飽肚子都很困難。那時候我在莫斯科學習,王淦昌在那兒工作。當時王老把工作收入和平時節(jié)省下來的14萬老盧布,折合約1.4萬新盧布都捐給了大使館,支援國家的經濟困難。他在生活當中不太講究,對自己的要求很低,很簡單,但是國家有需要,他義無反顧,慷慨解囊。后來,王老被騎自行車的人撞后,《北京晚報》曾報道“原子彈之父王淦昌被人撞倒,年輕人揚長而去”。王老看到這個報道以后,說“我不是原子彈之父,那是集體干成的”。
一次氫彈空投試驗兩度投彈不成,朱光亞讓大家撤至安全線之外,自己和空軍指揮員留在現場冷靜指揮飛機帶彈著陸,險象環(huán)生,他卻淡定沉著。飛行員安全降落后,他輕描淡寫說了一句“我們算是做了一次帶彈著陸試驗啊”,后來講到自己時,他總是淡淡一笑,說:“這是很多人的事業(yè),我只是這里普通的一員,做了點該做的工作?!?/p>
老一輩科學家屬于中國,聞名世界,他們?yōu)樽鎳膹娛⑹钢静挥宓貖^斗了一生。他們的故事使我對科學家精神有了深入的理解,更使我在50多年的科研實踐中受益匪淺。中國科學家精神是豐富、生動、深刻、厚重的??傊?,追求真理,實事求是,銳意創(chuàng)新,使命擔當是科學家精神的概括。我理解,其中最核心的是以民族振興為己任的奮斗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凝聚了大家,成為克服各種困難的精神支柱。這種精神文化是一種軟實力,是一種非常硬的軟實力,是物質不可替代的力量。今天,物質條件的改善使人們有了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改革開放推動了科技交流和開放創(chuàng)新,互聯網時代使人們有了更寬廣的視野、更高的工作效率,同時,多彩的誘惑和多元化的價值觀也增加了精神建設的復雜性。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科學家精神永遠不過時,成就任何高水平的工作都離不開人的品格和精神,在新時代傳承和發(fā)揚這種精神,日益突顯出其深刻性和重要性。
現在世界各國正在開展激烈的競賽,這種競賽歸根到底是人的素質的競賽,是教育和科技的競賽,更是人才的競賽。我想,任何時代,任何國家,都會有不同的人選擇不同的價值觀,而一個有希望的國家和民族,必定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新人選擇崇高的價值觀,他們有自己的使命和擔當,共同成就我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這一點我深信不疑,我們身邊確實有一批青年人是這樣做的,他們胸懷祖國、甘于奉獻,耐得住寂寞、肯坐冷板凳。
黨的十九大明確了2035年和2050年的新的國家目標,明確了建成創(chuàng)新型國家和科技強國的目標。今天,中國的科學技術雖然有許多卓越成就,但離“科技強國”的目標還差很遠。中國的科技工作者要傳承和發(fā)揚科學家精神,要做高質量的科研工作,要將自己的人生價值融入到國家和時代的進步中,使中國的科學技術水平真正走到世界的前列,成長出一批一流的科技人才,實現科技強國的歷史性目標,并為人類的文明進步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