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科想要打破不被學生和家長重視的僵局,首先要讓學生從態(tài)度上有所轉(zhuǎn)變,其次是教師的教學方式要有所轉(zhuǎn)變,更重要的是生物教師要與時俱進,認真研究課改后的新教材,注重“概念”教學,力求在一個輕松的環(huán)境下,在興趣的帶領下,讓學生自主掌握正確、精細的生物學知識。
關鍵詞:個體經(jīng)驗;生活實踐;主體;概念
自大學畢業(yè)至今,我主要從事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也是生物新課程改革的親身經(jīng)歷者。隨著對教材內(nèi)容地熟練掌握,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心理狀態(tài)的了解,在不斷地探索實踐過程中,我對在目前這種教育現(xiàn)狀下,初中生物老師應該怎么“教”,學生應該怎么“學”,有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 學生和家長思想上要有所認識
學好生物,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知識儲備量,還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促進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說得現(xiàn)實點,在校學習這一階段只是學生人生中的一個小片段,誰也不知道在以后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哪些東西是你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生物又會不會起到一個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我堅信,多掌握知識總比以后工作和生活中臨時抱佛腳要強得多。
例如:七年級下的生物教材“生物圈中的人”詳細地向?qū)W生們闡述了人的生殖、消化以及呼吸等方方面面的知識,對學生的平日生活還是有很大幫助的。我期待學生做到目光長遠。只會老師教的,只懂考試考的,這樣“填鴨式”的教學有悖于素質(zhì)教育的初衷,也抑制了學生的發(fā)展。因此學生應該按“需”來學,不應該按“考”來學。家長平時在教育自己孩子的同時,不能一味地只重視:作業(yè)做完沒?考試考第幾?這樣低級的教育理念會打消孩子獲取知識的積極性。只有學生和家長從內(nèi)心真正重視、不排斥這門學科,生物教師的工作才能順利地進行,學生也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課的知識。
二、 教師要讓學生“親其師,重其道”
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的自我意識還不是很強烈,他們對于一門課的喜好其實大部分來自對任課教師的喜歡。他們會在意教師在課堂以及可課下的一舉一動,從而決定對于老師和所授課程的喜愛與否。
在課堂上,我們要讓學生“尊敬”。學生看重的是老師在課堂上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所以在課下,我們要認真?zhèn)湔n:不僅要將書本上的知識點、概念爛熟于心,還要結合當前科技的發(fā)展,實事的變換,并且在要特別注意在什么樣年齡段的學生就該知識點會提出什么樣的疑問,將知識生活化、自我化,學生化。
而在課下,就要讓學生“敬愛”。這是很多教師都看中的,當然大家有許多辦法建立師生在課下的感情。但在這里我想說的是學生對教師首先要“敬”,其次才是“愛”。許多像我們這樣的“副課老師”都希望能跟學生打成一片,以為跟學生交上朋友,學生就會聽你的、學你的。其實這樣就大錯特錯了,學生一旦在課堂上以朋友的身份來對待你,那你怎么來管理你的課堂紀律,你又如何樹立在學生心目中的威信?
三、 教學內(nèi)容要生活化,實際化
仔細研究新課改后的教材你會發(fā)現(xiàn):生物的“教”與“學”偏重于實踐活動,很多知識點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在教學中,我們要盡可能的讓學生自己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問題,用已經(jīng)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讓他們覺得“學有所用”,那他們自然而然地就會積極、主動地去學。
例如:七年級下第四單元第二章《人體的營養(yǎng)》與學生的生活就有著很大的聯(lián)系。在這一章的教學中,我不奢求學生永遠記著消化系統(tǒng)的結構,各個器官的作用,但至少我要讓學生明白這些:我們?yōu)槭裁匆詵|西?食物被我們吃進去以后怎么了?外面賣的東西哪些能多吃,哪些要少吃,哪些不能吃?面對這些問題,學生感覺到有話可說,他們就會積極地參與到你的教學中來。而且類似的問題他們很愿意去聽,因為這些問題的答案對他們的生活有所幫助。
作為一名生物老師,千萬不要把眼光只局限于課本,那樣只會讓學生感覺到乏味。要把課本帶進生活,把生活融入課本。當知識不再是戴著光環(huán)高高在上,而是就在學生身邊觸手可及,他們怎么會不愿意學。
四、 精研新教材,注重“概念”的教學
(一) 概念不等同于術語
例如,在生活中我們稱玉米的籽粒為——玉米種子,生物教師都知道,玉米的籽粒包含玉米的果皮和種皮,實際上它真正的名稱是——玉米的果實。在這里提醒大家在七年級上《種子植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要注意區(qū)別“種子”和“果實”的正確概念,不要與生活中的術語混為一談。另外,在教學中使用術語是有一定的風險和條件的,因為不同的人對同一句術語的理解可能是不一樣的。就拿“克隆”來說,在學生的印象中它就是動畫片和美國大片中復制人的一種方法,而正確的克隆的定義是:克隆是指生物體通過體細胞進行的無性繁殖,以及由無性繁殖形成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后代個體組成的種群。如果我們經(jīng)常使用術語,而學生和老師理解含義完全不同的話就會給我們的教學帶來很大的麻煩。
(二) 概念也不同于定義
定義它不能涵蓋概念性知識在教學中的全部要求。如果學生只記憶了定義是不夠涵蓋生物教學的,應該建立相關的下位概念(足以支撐定義的抽象概念),學生才能夠理解。根據(jù)生物學的性質(zhì)來判斷,在教學中僅僅強調(diào)對事實的記憶沒有太大的意義,因為對于事實的記憶學生一方面很容易忘記;另一方面這對生活中復雜事物的解決少有幫助,而以往的定義就是偏重對于事實的記憶。
總之,新課改后,教師和學生的觀念要有所轉(zhuǎn)變,教師的教學方法要改,學生的學習態(tài)度要改,社會的評價方式要有所改,這樣的生物教學才能迎來一個生機勃勃的未來!
參考文獻:
[1]李衍春.淺談新課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學策略[J].才智,2011(18):119.
[2]向光輝.淺議新課改下如何加強高中生物教學[J].新課程(中),2012.
作者簡介:
章榮環(huán),安徽省六安市,安徽省六安市皖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