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夕
摘? 要:幼兒在學前教育階段應該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一些不良的習慣也應該及時矯正。本文就進餐習慣這一具體的幼兒生活習慣出發(fā),探究了幼兒不良進餐習慣形成的原因,并研究了繪本教學對于不良進餐習慣的矯正途徑,望以達成讓幼兒養(yǎng)成良好進餐習慣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繪本? 小班幼兒? 進餐習慣
中圖分類號:G612? ? ? ? ?文獻標識碼:C? ? ? ? ? ? 文章編號:1672-1578(2019)08-0205-01
基本的家庭組合結構由一對父母和一個幼兒組成,在此家庭結構中長大的幼兒,不僅會得到父母無微不至的關愛,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的關愛也往往會超出適當范疇,極容易導致幼兒出現(xiàn)不良的進餐習慣。另一方面,父母與老人之間的教育方式存在差異,也會間接造成幼兒進餐習慣差的問題。在幼兒園,幼兒體驗集體生活,恰好彌補了這一問題,可以讓幼兒從家庭到集體實現(xiàn)過度。
本文針對幼兒園中同一年齡段幼兒的不同進餐習慣進行了歸納與總結,并對幼兒進餐進行了專題研究。發(fā)現(xiàn)100名幼兒中,擁有餐后整理、不偏食等良好進餐習慣的幼兒不足20%,與之相對的,經(jīng)過觀察與整理,結果顯示,飯前不能自覺洗手的幼兒人數(shù)為71人,食物殘渣不入盤的幼兒人數(shù)為57人。飯后不能自覺漱口的幼兒人數(shù)為81人,存在在進食過程中說話、撒飯掉飯的幼兒人數(shù)53人,具有偏食、過量飲食等不良飲食習慣的幼兒人數(shù)為76人。由此可見,當下幼兒進餐習慣差是一種較為普遍的現(xiàn)象。
2.1 父母缺乏良好的飲食習慣
經(jīng)調(diào)查顯示,父母日常飲食中存在的不良進餐習慣往往會投映在幼兒身上,例如,一些父母習慣性將食物殘渣放于桌邊,而非盤內(nèi),幼兒也會潛移默化的接受這一習慣,還有一些父母在飯桌上大肆吵鬧、說話,使得孩子在幼兒園集體就餐中養(yǎng)成說話吵鬧的習慣[1]。這一點在幼兒學習習慣的培養(yǎng)上也十分明顯,家中有藏書、父母喜歡看書的良好習慣也會潛移默化影響到孩子,經(jīng)調(diào)查顯示,帶孩子周末去博物館及圖書館與孩子的學習成績無直接相關,反而是父母的閱讀習慣與頻率會影響到孩子。
2.2 父母對幼兒不良進餐習慣未及時糾正
部分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沒有將正確與錯誤區(qū)分明確,也沒有讓幼兒了解到良好生活習慣的重要性。反而是生怕孩子吃不飽、吃得少,每到飯點,不僅不讓孩子坐在規(guī)定位置,反而是邊追邊喂,讓幼兒邊玩邊吃,絲毫不注意飲食與衛(wèi)生習慣,這間接造成了三個問題:第一,幼兒嬌奢跋扈,以自我為中心,父母過度的寵愛,會讓幼兒缺乏對正誤的判斷,甚至缺乏同理性,十分不利于其后續(xù)成長。第二,飲食習慣難以糾正,幼兒時期是最良好的習慣養(yǎng)成時期,長期的錯誤習慣的接觸,會對之后的糾正帶來較大阻礙。第三,肥胖問題明顯,肥胖與過度肥胖低齡化在當下越來越嚴重,過量飲食與挑食都是與健康背道而馳的不良飲食習慣,但是大多數(shù)父母卻并不能意識到挑食與過量飲食的危害,一味地覺得吃得好、吃得飽才是最好的,這也同樣造成了幼兒飲食習慣差的問題[2]。
2.3 教師精力不足,無法面面俱到
從另一方面考慮,集體生活環(huán)境中,教師一人要管理多個孩子,難免在對個別孩子的不良進餐習慣無法及時糾正,指導不到位的情況也常有發(fā)生。教師對于幼兒的心理特點與行為習慣的了解度也并不高,這就容易在指導中,觸發(fā)幼兒的抵抗心理,雙方的溝通渠道進一步被堵死。嚴重的,一些幼兒甚至會出現(xiàn)對抗心態(tài),故意將食物、盤子扔在地上,這也進一步加大了教師的管理難度。
3.1 借助美食繪本,建立正確飲食觀
在進餐前,教師可以向幼兒發(fā)放美食繪本,具體化食物形象,讓幼兒能夠理解食物自身的魅力,讓其愿意與食物交流,然后接納食物[3]。例如,教師與幼兒分享《云彩饅頭》這一彩色繪本故事時,利用繪本中的剪貼畫,來引導幼兒尋找“云彩”,在經(jīng)過找尋,再接觸饅頭時,幼兒就能產(chǎn)生本能的興奮,進而更好地進食。經(jīng)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小班幼兒更傾向于重復接收同樣的訊息,幼兒聽過多次的故事,喜愛感與新鮮感依然不會降低。
3.2 借助繪本,養(yǎng)成良好衛(wèi)生習慣
教師可以在進餐前,給幼兒發(fā)放印有良好衛(wèi)生習慣的繪本,以讓幼兒從自身的視角接納正確的飲食習慣。例如,餐前洗手、餐后漱口等,可以利用《干凈的手和潔白的牙齒》,除此之外,必要情況下,教師還可以在閱讀區(qū)定期投放一些能夠起到暗示作用的繪本。例如,《不洗手的戰(zhàn)爭》《我要洗手》等,不僅可以鼓勵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衛(wèi)生習慣,還可以調(diào)動起幼兒的閱讀趣味。而對于保持衣服、桌面、地板“三凈”,教師則可以采取與幼兒同讀《漏嘴巴》繪本的方式,并引入游戲娛樂,便可以讓幼兒以平和的方式接受正確的進餐習慣。
3.3 定期舉辦親子活動
作為幼兒教育的另一重要組成部分——家庭,對于幼兒的進餐習慣同樣重要,因此,幼兒園應該定期開辦親子活動或者親子講座,來邀請家長參與到幼兒的教育之中。只有真正建立起學校及家庭兩道教育線,才能讓幼兒健康成長。在幼兒活動中,同樣可以利用積木與繪本的方式,鼓勵家長與幼兒合作完成就餐卡片,這樣也可以讓家長更為重視幼兒日常生活中就餐習慣的培養(yǎng),也可以重視自己言傳身教的重要性??梢员苊庥變涸谟變簣@養(yǎng)成的良好習慣,因為假期等原因又完全失去的問題。另一方面,家長在生活中督促幼兒將幼兒園所學習到的知識應用在日常中,也可以讓進餐習慣在幼兒的潛意識中固化,這對于其之后生活習慣的養(yǎng)成也有十分顯著的優(yōu)勢[4]。
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就餐習慣,對于其成長來說十分必要,而傳統(tǒng)的就餐培養(yǎng)效果有不甚理想,容易引起幼兒的逆反情緒,而借助繪本則可以有效避免這一問題,還能讓幼兒體驗與感受繪本故事,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同時也應該在幼兒習慣教育中引入父母教育,才能更好的落實幼兒進餐習慣的培養(yǎng)與鞏固。
參考文獻:
[1] 徐夢丹.飯菜有香來成長有道——淺析小班幼兒良好午餐習慣的培養(yǎng)[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6(6):1-2.
[2] 姚利林.小班幼兒良好進餐習慣培養(yǎng)的實驗研究報告[J].華人時刊(校長),2016(12):38-39.
[3] 陸婷婷.飯菜有香成長有道——淺談小班幼兒良好午餐習慣的培養(yǎng)[J].教師,2018(11):122.
[4] 吳蘊.奏響午餐“三部曲”,炫聽幼兒“樂進餐”——淺談如何讓幼兒快樂進餐[J].都市家教月刊,2016(7):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