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虎
德國教育家赫爾巴特說過:“教學如果沒有進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種沒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沒有教學,就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薄吨行W德育大綱》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之中,是每一個教師的職責。”可見,進行有效的德育滲透是每位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德育呢?現(xiàn)結合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
一、認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滲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載體,依據(jù)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必須依托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tài),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的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課前必須深入備課,既要了解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深入體會教材的德育因素,使學科的綜合性、生活性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緊密結合,達到知識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精心設計教學,把握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機
德育教育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fā),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具體安排,隨著教學進度隨機進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點是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即把握住時機有利于創(chuàng)造最佳的教育氛圍。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不感覺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為思想教育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牽強附會,也不能只顧及教學而對德育敷衍了事,這樣都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由此可見,把握好教育的時機是為了獲取最佳的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設計教學,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學科特點,增強德育教育的生動性
教師要把握本學科性質和特點,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充分發(fā)揮本學科的優(yōu)勢,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如:(1)語文課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進行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的同時,可以結合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tǒng)教育、日常行為教育等。(2)在數(shù)學教學中,可通過說明數(shù)學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的廣泛應用,不斷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深入淺出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讓學生把當前的學習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逐步聯(lián)系起來。在這方面,教師可經常讓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學了“從直線外一點到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最短”后,讓學生設計“鋪設自來水管的最佳方案”;學了計量單位后,讓學生測量操場的跑道長度、教室的面積等。這樣,學生將逐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shù)學,人們生活與國家建設都離不開數(shù)學,只有學好數(shù)學,將來才能適應社會,更好地為建設祖國服務,從而不斷激發(fā)學習興趣,逐漸養(yǎng)成學好數(shù)學的信心和興趣。(3)在地理教學中,可培養(yǎng)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國領土遼闊,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領土有960萬平方公里,山川秀麗,資源豐富。(4)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教師要抓住“生活性”這一重要特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例如,教授《全家?!芬徽n時,讓學生通過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長輩養(yǎng)育自己的典型事例,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使學生了解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yǎng)育之恩。學習《貼春聯(lián)》一課后,可讓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家鄉(xiāng)的民風、民俗,感受濃濃的春節(jié)氣息,通過對家鄉(xiāng)民間文化傳統(tǒng)的認識,激發(fā)學生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感。教師要以此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xiāng)的教育,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伴隨著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yǎng),發(fā)揮育人的整體效應。
四、尋求最佳結合點,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德育教育不僅要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相結合,還應選準它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從而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對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以及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學生耐挫能力不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當、節(jié)儉思想意識淡薄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認準學生精神需求的同時對癥下藥,對其進行相應的德育滲透。例如,在講授《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課時,針對當今學生耐挫能力差這一精神需求,課堂上教師應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遇到困難時做到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后的樂趣,從而學會自我調節(jié)的方法,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
五、加強與生活的聯(lián)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品德形成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品德與社會學科加強了德育與生活的聯(lián)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將學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在情境中提出問題,呈現(xiàn)生活化的學習環(huán)境,通過讓學生直接參與社會生活,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xiàn)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
總之,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滲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娜瞬挪攀悄康摹W鳛橐幻處?,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實處,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師除了要具備極大的熱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藝術、較強的德育能力外,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特點,充分發(fā)揮德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融德育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定能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