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秀俠
許多學生在作文時常常感到無話可說,無從下手,這其實是由于學生積累的作文素材不夠。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作文的“糧草”和“米”也就是寫作素材。但學生的生活空間狹小,學校和家里兩點一線,應怎樣豐富學生的寫作素材呢?
一、作文素材來自學習
學習是學生生活的主要內(nèi)容,包括聽課、完成作業(yè)、做實驗、思考問題、請教老師。學習是個艱苦而充滿樂趣的過程,所以教師很有必要提示學生:只要多加思考、總結(jié),學習生活是“有米”為炊的。比如,教師可以提問的方式提醒他們:你是怎樣愛上英語的?你的長跑成績是怎樣提高的?你從今天的課堂討論中感悟到了哪一項人生哲理?你喜歡哪個老師的課,為什么?你還記得昨天語文課上發(fā)生的那個小插曲嗎?課間班中鬧的小笑話有意義嗎?某某今天上課的精彩發(fā)言怎么樣,他當時表情是什么樣的?在學習生活中,只要我們開動腦筋,善于思考,展開想象的翅膀,學會對身邊事進行分析,定能從中領悟出許多道理。正是這領悟的過程為我們提供了作文素材,也正是這領悟能使人迸發(fā)出靈感的火花,從而創(chuàng)作出優(yōu)美的文章。
二、在讀書中豐富素材
詩圣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惫湃俗x書,并沒有老師的精講細嚼,但卻出現(xiàn)了不少流世千古的名篇,這與古人讀萬卷書是有必然聯(lián)系的。雖然現(xiàn)在學生都配有與語文課本相配套的課外閱讀,但還遠遠不夠,根據(jù)新課標的規(guī)定,小學高段(第三學段)的學生課外閱讀總量累計應該達到145萬字以上。在教學中我也深深體會到:重視語言的積累,既是學習語文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寫作能力的有效手段。學生廣泛閱讀、博聞強記,不僅能夠增強語感、陶冶情操,而且會在潛移默化中增長知識、開闊視野。因此,我鼓勵學生多讀適合他們閱讀的各種書籍,可以是詩歌、寓言、童話、成語故事或者小說,無論是古代的還是近代的,也無論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閱讀的內(nèi)容和范圍越廣泛越好,學生能夠在閱讀中積累豐厚的作文材料,在無形中不斷積淀學識,達到厚積薄發(fā)的效果。于是,我要求學生每周至少讀三篇課外文章,并寫讀書筆記,摘抄名言佳句二十個。
三、擁抱大自然,向大自然吸取素材
一次,我讓學生寫介紹一種小動物的作文,班上大部分學生寫了小花狗或小花貓。其實,我心里明白,家里養(yǎng)貓養(yǎng)狗的學生并不多,但他們對其他的動物又不了解,很多學生只是單純地模仿作文書中的寫法。如果可以讓他們到農(nóng)村、野外去觀察,那么他們就能夠?qū)懗龈嗟膭游飦砹?。從這次習作中我得出啟示,學生要想寫出自己的作文,就必須擁抱大自然,接觸豐富多彩、千姿百態(tài)的自然景物。因此,我總是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利用節(jié)假休息日和寒暑假期,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觀察生活、體驗生活,感知農(nóng)民在春耕農(nóng)忙時節(jié)的辛苦及金秋瓜果飄香時節(jié)的喜悅。大自然中的山脈、河流、小溪、田野、森林都是學生開拓視野、增長見識最好的素材,學生近距離同自然親近,看得見、摸得著,體會深刻才能言之有物。不同的學生有不同的感受和看法,學生們積累的素材不同,所寫的作文內(nèi)容也就不一樣。我再選擇有特色的學生習作在課堂上交流學習,學生們聽后興趣大增,視野范圍加大,熱愛大自然、接觸大自然的情趣明顯增加。
四、從生活中收集素材
文章源于生活,寫作文,也就是寫生活。生活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作文素材寶庫。日常生活中的人、事、物、景都是學生筆下的話題,但小學生的觀察力和注意力有限,加上生活的千變?nèi)f化,有很多很好的作文題材往往就在學生身邊,但沒有引起學生的注意而白白消失掉了。所以,在教學中,我總是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多留心身邊人、身邊事、身邊物,可以是靜態(tài)的,也可以是動態(tài)的,把一天中覺得有意義、有特點的見、聞、感記錄下來,不要求學生寫得非常規(guī)范或全面,可以是非常隨意的,哪怕是一句話都可以,但必須要勤觀察、勤記錄。通過長時間的記錄積累,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能力也能逐步提高,寫作也就有了想象力。
五、在勞動中積累素材
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勞動似乎是最偉大的美,讓孩子們認識這個美,是教育的奧秘之一?!弊尯⒆觽儏⒓觿趧?,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但能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勞動的美德,使學生了解父母的生活艱辛,同時也為學生提供了寫作素材。我把家務勞動列入家庭作業(yè)之中,布置學生做一些洗衣襪、淘菜、洗碗、做飯、拖地、包餃子等力所能及的家務事。并讓學生思考:勞動的工具有哪些?過程是怎樣的?勞動時有什么想法?有什么體會?我讓學生們互相分享、補充、調(diào)整、修改,然后布置作業(yè):把自己參加勞動的經(jīng)過和感受寫下來。這樣學生在作文時就能有話可說、有情可抒。
六、參加活動,獲得素材
活動可分為學?;顒印⒓彝趧訉嵺`、社會活動。學?;顒影▽W習、課外活動和班級組織的其他活動。小學生如能積極參與這些活動,就能拓寬視野、豐富知識。在家里,小學生應參加家務勞動和力所能及的其他體力勞動,從小養(yǎng)成愛勞動的好習慣,在勞動中發(fā)現(xiàn)美。小學生也需要積極參加社會公益活動,養(yǎng)成尊老愛幼、助人為樂的良好品德,形成愛憎分明、誠實勇敢的行為品質(zhì)。在活動中,學生可通過自己的所做、所見、所聞激發(fā)情趣,獲得第一手材料。
七、聆聽談論,搜集素材
小學生的實踐活動必然會受到年齡、活動環(huán)境等限制,導致獲得的素材有限,但卻可以從鄰里、親人、老師、同學等處得到補充。他們的經(jīng)歷和見聞以及他們的喜怒哀樂,肯定會在平時的談論中有所體現(xiàn)。這時,學生需要認真聆聽,從他們的談論中感受更加豐富多彩的生活畫面,從而為自己的寫作提供源源不斷的素材。
作文素材的積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只有樹立正確的思想,運用正確的方法,堅持不懈的積累,才會使學生免去“無米之炊”的痛苦,使學生的寫作更加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