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加貝
摘要:丹劇流行于江蘇丹陽一帶,是漢族戲曲劇種之一,是一門融歌、舞、故事為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丹劇作為丹陽本地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一步步從稚嫩走向成熟,逐漸形成自己的唱腔、結(jié)構,到最后形成了一個具有自己地方特色的獨特劇種。本文將主要通過某一譜例對丹劇的唱腔進行介紹,同時簡述丹劇的伴奏樂器及語言等特點。
關鍵詞:丹劇;藝術特點
丹陽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文化古城,它有著六千多年的人文歷史,地處于江南水鄉(xiāng)。以稻麥為主的農(nóng)耕文化,賦予其厚重的文化底蘊。具有丹陽地域特色的打麥號子、插秧號子、車水號子、田歌、民歌等,都是先民在勞作中產(chǎn)生,以柔美抒情、高亢靈動而流傳。正是因此文化底蘊,故而對千百年來丹陽的“啷當調(diào)”的形成及演變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
一、丹劇的唱腔
丹劇的唱腔,主要分為兩類:“啷當”調(diào)類和民歌雜調(diào)類。
(一)啷當調(diào)類
丹劇的唱腔基本曲調(diào)為“啷當”調(diào),分別由[啷當調(diào)]、[云陽調(diào)]、[花名調(diào)]三組系列的板式唱腔,是板式的變化體。這三組唱腔都是以早期的“東部啷當”為基調(diào)發(fā)展而成,因此三組唱腔雖各具特色但風格較為統(tǒng)一。
1.啷當調(diào)
在“啷當”音樂之中,最具有典型意義的部分,被稱之外“灘頭”。關于“灘頭”的名稱,存在著另一種說法:丹陽百姓在小聚閑談時,會相互將各自知道的有趣之事如晾曬物品一般在眾人面前公開,這樣的行為活動被稱為“鋪攤”。
而演唱啷當?shù)乃嚾嗽谘莩埃矔衼肀娙耍察o場子,順便介紹劇情,就如“鋪攤”一樣,所以也有人將啷當開始演唱的這個部分稱為“灘頭”?!盀╊^”通常一唱到底無道白,與“灘頭”相對的則為“本頭”,“本頭”說唱并重,內(nèi)容多為民間傳奇故事和戲曲唱本。
“啷當”調(diào)是由啷當說唱改造而來,進而形成了丹劇最為主要的基本唱腔。筆者將選用一個譜例,具體說明。從《白蛇精——十二月花名》的音樂結(jié)構上來看,大致分為4個部分,第一部分為唱詞“正月里梅花白耀耀”到“家中好比沈萬山”。該部分主要由“商”為支撐音的徵調(diào)式樂段。樂段收據(jù)的長拖腔與樂段結(jié)尾委婉下行的拖腔,形成了“啷當灘頭”的主要音樂特色。(1)
2.云陽調(diào)
樂曲的第二部分從唱詞“五月里石榴枝枝紅”到“恩愛夫妻合不到老”,該樂段為宮調(diào)式樂段。宮調(diào)式具有包容、引領、和諧、化解的特性,啷當藝人利用該特性將自己的演唱在調(diào)式之中穩(wěn)定,是音樂進入一個平和的境界,同時為后面樂曲起伏做準備。樂段中,采用了“問答式結(jié)構”,俗稱“上下句”,該樂段的音樂思維在啷當調(diào)改造成丹劇音樂時,成為了“云陽調(diào)”。
3.花名調(diào)
“花名調(diào)”的特色在于“單板無眼”。樂曲第三部分從唱詞“七月里菱花正當時”到“可惜我的兒無娘叫”,該部分運用了特殊的四一拍節(jié)拍,渲染音樂氣氛,提升音樂的節(jié)奏,再運用竹鼓敲打出碎打點子的散板,將音樂推至高潮,將表演者的情緒展現(xiàn)的淋漓盡致,并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第四部分主要為散板,從唱詞“冬月里殘花冷清清”至結(jié)尾,該樂段為丹劇音樂中所有唱腔打開了節(jié)奏自由變化之門。撇開首尾句,其他樂句與A段相比,產(chǎn)生了巨大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強弱音的位移和音符時值的任意變換。
(二)民間雜調(diào)
丹劇的基本唱腔建立以后,還有意識的引進民間音樂素材,從民間汲取養(yǎng)分。例如陳元杰先生將民歌《小小香袋》改變成《梅花調(diào)》,丹劇藝人將民歌《雪花飄飄》改成唱腔《雪花飄飄》,民歌《紅菱牽到藕絲根》改編成大型劇目《大歌您好》等等。這一系列的創(chuàng)作改編,為丹劇音樂后期發(fā)展奠定了夯實的基礎。
二、丹劇的伴奏樂器
丹劇音樂在不斷的改革創(chuàng)新,伴奏也隨之改變。早期以竹板、竹鼓為主街頭演藝,發(fā)展至今,劇團以主胡、副胡、琵琶三種樂器為主,打擊樂(鑼、鼓等)、彈撥樂器(琵琶、揚琴等)、拉弦樂器(二胡、中胡等)、吹管樂器(竹笛、蕭等)為輔。
主胡為丹劇伴奏的領銜樂器,其地位不可動搖。丹陽市戲劇團創(chuàng)立至今,不斷在嘗試,從高胡、越劇主胡到揚劇主胡,最終發(fā)現(xiàn),鑒于丹陽與揚州兩地基本屬于吳語與楚語的語言交匯處,語音、語調(diào)相類似,兩地音樂風格特點相近,因此揚劇的主胡作為丹劇主胡更為適合。
副胡在樂曲伴奏過程中,調(diào)與主胡相反,形成反差,突出丹劇唱腔的不同色彩。琵琶作為三大件中必不可少的彈撥樂器,音成顆粒狀,與主胡、副胡形成了點與線的對比,加強丹劇伴奏音樂的表現(xiàn)力。
注釋:
沈岳方.丹劇音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參考文獻:
[1]李彬.丹劇生機斷想[J].藝術百家,1996(03):96-97.
[2]鄧彬.丹劇音樂的現(xiàn)狀和走向[J].藝術百家,1996(03):98-100.
[3]劉蕓.論丹劇的改革之路[J].黃河之聲,2009(09):118.
[4]郭炎孫.淺談丹劇音樂[J].戲劇之家,2016(05):74-75.
[5]張兆暉.“一專多能”型人才培養(yǎng)案例分析——以江蘇省戲劇學校2016屆丹劇表演班為例[J].劇影月報,2018(01):62-63.
[6]沈岳方.深化改革道路寬 ?走向市場天地廣——丹陽市戲劇總團改革發(fā)展之路的實踐與思考[J].群眾,2009(08):77-78.
[7]郭炎孫.淺談丹劇藝術特色及其局限[J].中國民族博覽,2017(05):129-132.
[8]榮旭.田園采風——丹劇的傳承與發(fā)展[J].長江叢刊,2018(28):93.
[9]張麗婭,杜穎梅.“天下第一團”重生記——丹陽市戲劇總團改制紀實[N].江蘇經(jīng)濟報,2009-8-15(A01).
[10]丹劇[N].中國演員,2015(01).
[11]蒯建華.丹陽群文浪花朵朵[N].中國文化報,2000-7-25(002).
[12]蔡曉川.改革煥發(fā)新生機[N].中國文化報,2009-8-21(010).
[13]葉明旻.改制,讓劇團起死回生[N].鎮(zhèn)江日報,2009-7-7(001).
[14]沈岳方.丹劇音樂[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15]《丹陽年鑒》編輯部.丹陽年鑒[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4:263.
[16]王紅編.鎮(zhèn)江戲曲音樂[M].鎮(zhèn)江:江蘇大學出版社,2018:3.
[17]丹陽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丹陽縣志[M].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18]《丹陽古今》編纂委員會.丹陽古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1:4.
[19]丹陽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丹陽市志(下冊)(1986-2005)[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2: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