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非
“小寶,今天吃什么?奶奶給你買去。”周末早上,奶奶好脾氣地問?!笆裁炊疾幌氤??!眱鹤右桓便紤械纳袂椤!澳强刹恍?,長身體要吃得胖胖的,粉蒸肉行不行?紅燒魚塊好不好?排骨藕湯?豆腐元子?或者牛腩燉土豆?”
兒子的頭搖得像撥浪鼓,奶奶不依不饒,將自己能燒的菜幾乎報了個遍。在一個個被否決之后,奶奶繳械投降:“哎呀,我的小祖宗,你總得說個菜啊,我中午不能給你吃空氣啊!”兒子嗲聲嗲氣:“我要吃牛排!”
孩子爸爸實在看不過去,對兒子吼道:“中午吃什么由不得你!”然后又轉(zhuǎn)向奶奶:“您不必問他的意見,他吃就吃,不吃拉倒!”兒子撇撇嘴,開始撒潑:“不吃就不吃!牛排我也不吃了!”奶奶慌了神,想上前哄勸,被他爸制止:“不管他!”一家人各忙各的。兒子在沙發(fā)上賴一會兒,看沒人理他,乖乖做作業(yè)去了。中午,奶奶按她的習慣,做了青椒肉絲、鯽魚湯、土豆片,兒子叫喚:“奶奶,我先來碗湯!”早上的一幕早忘了。
對孩子要民主。沒錯!可有的時候,孩子自己心里也沒個準兒,你越把他當個“人”,他越挑三揀四,享受的就是那種皇帝般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感覺。
吃飯穿衣睡覺,這都是生活小事,家長可以按常理替孩子拿個主意,省了他任性撒嬌的機會,他也不必將注意力都放在這些瑣事上。而且民主也還要集中呢,一味的民主最后只能是一盤散沙。
還有一些涉及原則性的問題,大人也不能過于民主,必須拿出明確的態(tài)度:兒子的牙齒參差不齊,兩顆大門牙還向外暴突,實在有礙美觀。12歲換完牙,醫(yī)生建議及時矯正,除了必須上下左右各拔一顆牙齒,還要戴一年的矯正器。奶奶心疼不已,拉著孫子的手,唏噓感慨:“這長得好好的牙,怎么要拔了?牙齒連心啊,拔一顆都疼,怎么一下子拔四顆!”我也是猶豫不決。兒子正是長身體時,這戴一年的“鋼絲”,會不會影響他的食欲?還有,滿嘴的鐵齒銅牙會不會讓他自卑?如果因此影響了性格發(fā)育,那可是大事??!下不了決心,我就不斷征詢兒子的意見:“一生的牙齒美觀和一年的不便,你選擇什么呢?”“你愿不愿意吃這個苦呢?”
孩子和家長就像坐蹺蹺板,你這邊一軟,他那邊底氣就上來了。兒子看出了奶奶的心疼和媽媽的憂郁,甩出硬話:“反正我不弄!打死也不弄!”看兒子這么堅決,我動搖了,私下和他爸商量:“能不能過段時間,等他慢慢想明白?”
他爸斬釘截鐵:“這事不用他想明白!由大人做主!”他立即和醫(yī)生約定,本周末上午就去,并在網(wǎng)上預(yù)交了費。眼看大勢已定,兒子大哭一場,奶奶在一旁直抹淚。周末早上,我押著兒子上車。那條路以前從未來過,兒子趴在窗戶上,興奮地叫喚:“哇!有個兒童樂園!爸,我們拔了牙,下午來這兒玩好不好?”現(xiàn)在,兒子矯正牙齒已經(jīng)兩個月了,除了不能咬太硬的東西,其他一切如常。我非常慶幸當時的決定,當然,主要是他爸的當機立斷。
孩子處于成長期,對事物的認識往往停于表面和眼前。大人看得遠,知道原則是什么,不能由著孩子的性子來,更不能被他們牽著鼻子走,必須有堅定的選擇。有些事情,孩子也不知道是好是壞,家長必須以明確的態(tài)度來引導他。如果家長態(tài)度模棱兩可,孩子也會搖擺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