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政
摘要:中國朝鮮族在遷入中國之前已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的精華“仁、禮、孝、學”在中國朝鮮族的社會生活中逐漸扎下根,潛移默化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禮儀風范中,并普遍得到遵循和認可。
關(guān)鍵詞:中國朝鮮族文化;儒家思想
早在三國、南北朝時期,中國儒家的經(jīng)典“五經(jīng)”(《詩經(jīng)》、《書經(jīng)》、《禮經(jīng)》、《易經(jīng)》、《春秋》)和“三史”(《史記》、《漢書》、《后漢書》)已進入了高句麗。新羅神文王(金政明)二年(682年)還仿照唐朝正式設(shè)立國學機構(gòu),向國學生們講授儒家“五經(jīng)”和“三史”。新羅元圣王四年(788,唐貞元四年),新羅改變“以弓箭選人”的舊制,開始設(shè)立“讀書三品科“。尤其是到李朝時期把儒學定為國教,儒家思想的影響深入至朝鮮的政治、文化生活之中。
朝鮮族在近代和現(xiàn)代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在19世紀中葉至1910年,受嚴重自然災害的朝鮮北部難民為了謀求生路,紛紛涌入中國東北地區(qū)。1910年日本開始對朝鮮半島實行殖民統(tǒng)治,致使破產(chǎn)農(nóng)民和反日愛國者遷入中國東北。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夕為止,移居中國東北的朝鮮人已經(jīng)達到100萬。1931年“九一八”事變至1945年“八一五”光復時期,由于日本帝國主義的移民政策,被迫遷了一批“屯墾民”。1946年以后,朝鮮人陸續(xù)回朝鮮半島,留下來的朝鮮人在 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以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身份成為中華民族的成員。
中國朝鮮族在遷入中國之前已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儒家的精華“仁、禮、孝、學”在中國朝鮮族的社會生活中逐漸扎下根,潛移默化地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禮儀風范中,并普遍得到遵循和認可。朝鮮族遷入中國后形成民族集聚區(qū),繼續(xù)保存和發(fā)揚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同時吸收中華民族的文化遺產(chǎn),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中國朝鮮族文化。
1)仁學:儒家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學。仁學的核心是仁愛、仁義??鬃诱f:“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指出只有做到“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和諧是“仁愛”的表現(xiàn)方式之一?!抖Y記·中庸》認為“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儒家思想,認為禮的作用在于使人的關(guān)系和諧為可貴,將和諧視為正天地、育萬物的不二法門。和睦相處、相互幫助、相互關(guān)愛是朝鮮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儒家的“仁愛”體現(xiàn)在朝鮮族日常生活的各個領(lǐng)域。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朝鮮族廣泛建立了“品阿西”(1)、“都例”(2)、“荒都”(3)等民間組織,相互合作、共同戰(zhàn)勝災荒。在農(nóng)閑期,朝鮮族最典型的勞動是編制稻草用具,其中包括稻草屋頂。大概十月開始全村就鋪新屋頂,這種作業(yè)沒法一個人完成,需要全村以互助的形式挨家挨戶輪流去鋪。沒有年輕人的家庭好幾年也換不了新屋頂,鄰居們就會選個日子去幫忙。村民們的團結(jié)合作還體現(xiàn)在拔河游戲上。村民們從比賽前三、四天開始準備拔河繩,因拔河繩需要大量的稻草,需要收集全村的稻草,由村民通力協(xié)作編制。(4)朝鮮族的傳統(tǒng)拔河是村落與村落之間的對抗賽,需要全體村民不論男女老少都要參加。朝鮮族通過拔河等集體活動的合作,增強村民的凝聚力、團結(jié)心。不僅如此,誰家辦婚禮、壽宴還是喪禮,左鄰右舍甚至全村都動員起來,互相幫助。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比柿x同時也是道義精神的升華。1919年3月,東北地區(qū)的朝鮮民眾掀起了一場以龍井三一三反日大示威為中心的大規(guī)模反日運動,并著手組織反日武裝團體,開始武裝斗爭。1920年,朝鮮民眾反日武裝取得著名的“鳳梧桐戰(zhàn)斗”和“青山里戰(zhàn)斗”大捷。1937年,日本發(fā)動七七事變,全國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朝鮮民眾站在武裝斗爭的最前線,不怕犧牲,堅持抗日。在全部抗日戰(zhàn)爭中,先后有數(shù)十萬朝鮮民眾參加了這一艱苦的英雄事業(yè),數(shù)以萬計的朝鮮民眾流血犧牲,出現(xiàn)了李紅光、李光林等抗日英雄。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僅在延邊地區(qū)犧牲的革命烈士就有3,301名,其中發(fā)朝鮮族為3,204名,占抗日烈士總數(shù)的96.8%。中國朝鮮族在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用生命捍衛(wèi)著國家和民族的尊嚴。
2)禮讓:孔子認為“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非禮,無以節(jié)事天地之神也;非禮,無以辨君臣上下長幼之位也;非禮,無以別男女父子兄弟之親,婚姻疏數(shù)之交也?!敝v究禮節(jié)原則是儒家思想的根本內(nèi)容之一,禮儀對于一切人的一切言行都有具體的規(guī)范作用,它涉及君臣、上下、父子、夫婦、兄弟、朋友等一切人的言行。“禮者,不可不學也”儒家認為,作為一個人,必須知禮、懂禮、行禮,禮儀是一個人不可或缺必須學習的東西。朝鮮族歷來以講究禮儀聞名,在文化表現(xiàn)上更是帶有儒家思想的諸多特征。朝鮮族的長幼有序,體現(xiàn)在語言和重視輩分上。朝鮮語是有“階稱”的語言,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如果互不熟悉,也要用敬語。用餐時,老少不同席,老人有單獨的飯桌,待老人舉匙動筷后,全家人才能開始用餐。家里來老年客人時,所有家庭成員都要躬身迎接。父子不能同席飲酒或吸煙,如家宴時年輕人與老人同席不能回避時,飲酒一定要轉(zhuǎn)身背席,吸煙不能向老人借火,如在老人面前抽煙,要用手擋著吸。
《禮記》中“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內(nèi)外不共京,不共湢浴,不通寢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這種儒學倫理規(guī)范對朝鮮族的影響之深遠體現(xiàn)在男女有別上。對夫妻而言,男主外女主內(nèi),男子在家不做家務(wù),女子對男子講話時必須用敬語。朝鮮族傳統(tǒng)民居的格局上也體現(xiàn)了“男女有別”、“長幼有序”、“尊老愛幼”的傳統(tǒng)禮儀觀念。朝鮮族傳統(tǒng)的民居通常分為內(nèi)室、上房和外屋。內(nèi)室由中年婦女和孩子們居住,位于廚房上面,便于婦女們出入廚房和做飯做菜。上房位于內(nèi)室上面,多為新婚兒子與兒媳婦或上學的子女居住。外屋也就是正房,位于上房上面,男主人或男性老人居住。這個房間的功能是供家長或男性長輩生活起居和接待客人,禁止女性和孩童擅自進入。近代,隨著生活環(huán)境、家族形態(tài)等的變化,禮儀風范的具體內(nèi)容和形式有所變化,但長幼有序、男女有別的觀念至今被傳承了下來,這與儒家的禮儀思想是分不開的。
3)孝道:朝鮮半島早在新羅時期,以《孝經(jīng)》為必修課之一,宣揚孝道?!缎⒔?jīng)》里寫道“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指出孝是道德的根本。“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朝鮮族深受《孝經(jīng)》的影響,他們認為子女的身體直接受之于父母,自覺地保重身體,不傷害身體,讓父母放心是孝行的第一要求。作為子女要奮發(fā)努力,有所成就,留給后世一個非常好的名聲,從而使父母在天之靈也得到彰顯和榮耀。朝鮮族把這種“揚名于后世”看作最偉大的孝。
孔子說過:“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朝鮮族子女對父母的孝道體現(xiàn)在侍奉和恭敬上。不僅誠心誠意照顧著父母的飲食、起居等日常生活,還為父母用心操辦花甲禮、進甲禮、回婚禮等?;锥Y是朝鮮族為60周歲老人舉行的生日宴會。擺壽席時,壽席要有五寸至一尺高,壽桌上例行擺放糖果、肉品、糕點和酒水等?;锥Y必備壽禮食品不下50種,以此表達對父母的重視。壽禮開始,先由老人的子孫們按男女長幼次序,敬酒、行大禮,以示祝壽。2011年,遼寧省丹東市、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申報的朝鮮族花甲禮,經(jīng)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
朝鮮族非常重視為父母臨終,把不守父母之終看作是很大的不孝。認為“孝”觀念不應當僅僅停留在對于生者的敬事階段,還體現(xiàn)在對逝者的繼續(xù)盡孝。高句麗喪葬禮儀中的這句話,正是子女對亡故父母盡孝的體現(xiàn)?!八勒撸瑲浽谖輧?nèi),經(jīng)年,擇吉日而葬,居父母及夫葬,服皆三年,兄弟三月,初終哭泣,葬則鼓舞作樂送之?!薄墩撜Z》中也記載,“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以上兩句話中可以看出,高句麗喪葬禮儀和孔子的主張是相通的,都肯定了“三年之喪”,主張對已故父母盡孝。朝鮮族在喪葬禮之后,每年在一定的日子里舉行祭祀。祭祀同喪葬一道被朝鮮族所重視,其種類也有許多。主要有忌祭、花甲祭祀、生辰祭、年中節(jié)祭等。雖然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祭祀的內(nèi)容和形式都發(fā)生了相應的變化,但是朝鮮族在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春節(jié)等重大節(jié)日里總是不忘祭祀祖先。如孔子所言“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吾不與祭,如不祭”,朝鮮族用心準備各種祭品,由子女按長幼順序依次給祖先敬酒、磕頭。這種朝鮮族對父母的孝道是“生,事之以禮;死,祭之以禮”,“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钡热鍖W孝行的典型反映。
4)好學:孔子在《論語》“學而篇”的第一章中提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從而道出了學習的樂趣??鬃咏虒W生“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中國朝鮮族歷來崇尚教育,“寧啃樹皮,也要讓子女讀書”,“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就是朝鮮族教育熱的真實寫照。素有尊師重教傳統(tǒng)的朝鮮族,“勒緊褲腰帶也要讓子女上學”,“學而優(yōu)則仕”是朝鮮族傳統(tǒng)的教育理念。朝鮮族教育可以說是朝鮮族從朝鮮半島移居到中國時開始的,但那個時期的教育規(guī)模較小,普及面狹窄。于1906年在龍井設(shè)立了中國境內(nèi)的第一所朝鮮族學校“瑞甸義塾”。而后,以龍井為中心,朝鮮族相對集中的延邊各地接連出現(xiàn)了許多私立學校。到1916年僅延邊地區(qū)就有學校146所。據(jù)統(tǒng)計,1949年三月,東北朝鮮族中學共計70所,朝鮮族小學1500所。1952年,在朝鮮族所在地區(qū)全面普及了小學和初中教育,到1958年,很多地區(qū)設(shè)立了高級中學。1958年,在延邊地區(qū)基本上掃除了文盲,延邊朝鮮族自治州也成了全國第一個“文盲退治文化州”。成立于1949年4月1日的延邊大學是全國第一所少數(shù)民族綜合大學,也是進入全國百所“211”工程的大學之一。據(jù)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全國朝鮮族人口中接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的人口占朝鮮族總?cè)丝诘谋戎貫?5.38%,比全國平均水平8.88%高出6.5%。(5)如上,朝鮮族受高等教育程度之高與朝鮮族歷來崇尚教育是分不開的。
朝鮮族的儒家思想不僅體現(xiàn)在仁愛仁義、遵守禮儀、注重孝道、讀書好學上,還滲透到朝鮮族所呈現(xiàn)出的勤勞、樸素、賢惠、善良、樂觀豁達等特點之中。儒家思想對朝鮮族文化的重塑帶來了諸多積極的影響。但是朝鮮族文化中也保留了男尊女卑、注重繁文縟節(jié)等部分落后的儒家思想。朝鮮族文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逐漸摒棄其中消極的東西。如過去,朝鮮族的男尊女卑意識濃厚,大多數(shù)家庭中,男子、父親仍居于中心地位,婦女要侍奉公婆,相夫教子,恪守婦道,女子地位極其低下。但是到了近代,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及男女平等思想的崛起,朝鮮族婦女也參加工作,有了收入,其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朝鮮族文化受儒家思想影響頗深。朝鮮族文化沒有照搬全抄儒家思想,而是去其槽粕,取其精華,吸收其中好的方面,豐富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賦予了儒家思想新的內(nèi)涵和精髓。
注釋:
(1) 品阿西:是在農(nóng)忙季節(jié)互助換工的勞動組織形式。
(2) 都例:是水田地區(qū)農(nóng)民為完成興修水利等單個農(nóng)民無法完成的繁重勞動而建立的組織形式。
(3) 荒都:是旱田地區(qū)互助合作戰(zhàn)勝草荒的勞動組織形式。
(4) 拔繩的編制方法:先用稻草搓成較細的草繩,再用這些細繩做成相當粗大的草繩作為主繩,這樣的草繩其直徑約為50~60厘米,長度達300~400米,其前端做成環(huán)形,還在主繩上按一定的間隔接上許多直徑為10厘米左右、長度為3米左右的支繩,做成的主繩其形狀猶如長有許多腳的一條巨大的龍。
(5) 國家統(tǒng)計局中國2010年人口普查:朝鮮族總?cè)丝冢?,830,929人;大學??迫藬?shù):130,639人;大學本科人數(shù):141,342人;研究生人數(shù):9,675人:全國總?cè)丝冢?,332,810,869人;大學??迫藬?shù):68,610,519人;大學本科人數(shù):45,625,793;研究生人數(shù):4,138,585人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16.12.
[2]汪受寬 譯注.《孝經(jīng)譯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1.
[3]孫希旦 撰.沈嘯寰,王星賢 點校.《禮記集解》.中華書局,2012.11.
[4]韓俊光.《朝鮮族》.民族出版社,2004.1.
[5]許輝勛.《中國朝鮮族民俗》.延邊教育出版社,2015.7.
[6]李興國,金豪男,張熙奀.《中國朝鮮族文化及其特色研究》.延邊人民出版社,2010 (6).
[7]曹福春.《中國朝鮮族文化與孔子的儒家思想》.延邊大學,2012.
[8]尹允鎮(zhèn).《朝鮮族教育的歷史、現(xiàn)狀及其對策》.民族教育研究,2011 (1).
[9]丁明秀.《淺析朝鮮族傳統(tǒng)喪葬禮俗與儒家文化》.民族教育研究,2012 (6).
[10]李海英.《朝鮮族稻草文化研究》.中央民族大學博士論文,2009.3.
[11]楊昭全等著.《朝鮮族革命斗爭史》.吉林人民出版社,2007.
[12]于瀾濤,林娜.《朝鮮族的“花甲禮”》.人文-百科知識,2017.5B.
[13]玄龍順等著.《中國朝鮮族百年史話》第一集.遼寧人民出版社,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