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育
藝術沒有國界,藝術家作品中彰顯的精神,是中華文化得以傳承的途徑。只有走出國門,汲取各國文化精髓,才能創(chuàng)作出跨時代的、具有世界包容性的作品。
一張巨大的書案上錯落有致的排列著數(shù)枚材質不同的印章,毛筆、硯臺、顏料、宣紙等各種書畫材料,也整齊有序的次第擺放。一本厚厚的畫冊被風輕輕撫動,牡丹、紫檀、蘭花、菊花四時綻放?;驖饽夭剩蛞饩筹h揚的書法與繪畫卷軸,懸掛在雪白的墻壁 上。
放置著文房四寶的書房是吳越傳承發(fā)揚海派藝術的圣地,也是他渲染后代文化底蘊的地方?!拔易雷由嫌泻芏嘤≌?,我的外孫女特別喜歡拿起來看,她還小,肯定看不懂印章圖案的意思,但是這種藝術氛圍可以給她一種很好的教育?!?/p>
剛過耳順之年的吳越,喜歡懷抱不滿兩歲的外孫女,穿行在1995年建成的上海吳昌碩紀念館。水墨輕重、色彩分類、畫面布局、書法種類,吳越不斷向咿呀學語的外孫女重復著中國書畫的意境和精髓,希望天真無邪的她可以耳濡目染中國文化的種種元素。
“我五歲前,是在爺爺身邊長大,從小,我爺爺就是這么跟我講的。所以我現(xiàn)在每天都要給外孫女講,聽不懂不要緊,這種傳統(tǒng)文化元素從小要有所灌輸?!?/p>
世家也許就是世世沿襲,代代傳承,作為著名藝術家吳昌碩的子孫,吳越將自己畢生的心血奉獻給海派藝術的傳承和中國文化的弘揚。
挑燈夜讀 傳承家學
1958年出生的吳越是著名藝術家吳昌碩的曾孫,祖父吳東邁、父親吳長鄴都是著名書畫家。自幼受藝術熏陶的吳越自然而然的肩負起傳承家學、傳遞家風的責任?!拔揖蜕钤谶@個環(huán)境里面,每天看到爺爺和父親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他們和朋友談論探討,以及待人接物的處事做法,都深深地影響著我。”
中學畢業(yè)后,吳越在上海海豐農(nóng)場鍛煉三年,1980年返回上海,重拾藝術學習,開啟了自己的另一個“時代”。吳越告訴《留學》記者,傳承詩、書、畫、印的藝術,不僅是吳家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的責任。“我父親要求我們把祖上的藝術繼續(xù)下去,而時任全國政協(xié)委員、上海中國畫院院長的王個簃先生,主動挑起了培養(yǎng)我和我哥哥的義務?!?/p>
就這樣,吳越開始跟隨曾祖父的學生、父親的老師—藝術大師王個簃學習書畫藝術,五六年間,風華正茂的吳越臨帖、寫生,流連忘返于上海的大小畫展?!澳莻€時候,我白天在上海申江機械廠當工人,工作很緊張,過去一個星期只休息一天,我就利用這一天到王老家里面去求學,工作日的時候,盡量爭分奪秒、見縫插針,利用時間學習書畫?!?0世紀80年代的上海,夜深人靜,萬籟俱寂,燈光透過窗戶,倒映出吳越研讀祖上書籍的身 影。
藝術交流召喚下
東渡日本
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建成后,每年接待1500到2000名海外游客,其中,日本來客最多。因為作為海派繪畫的創(chuàng)立者,吳昌碩的藝術不僅對于中國近現(xiàn)代繪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而且還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日本弟子,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標志性人物。
“改革開放后,不少日本藝術家前往我家拜訪家父,想要了解吳昌碩的藝術成就,以及吳家后人的現(xiàn)狀。在這過程中,語言成了不小的障礙?!眳窃奖硎?,盡管不少漢字是相通的,但語言交流仍舊不便,尤其是藝術領域的專業(yè)用語,熟練運用的更是少之又少,語言能力的提升,迫在眉睫。
1992年,一個機會來到眼前,朝日新聞社邀請吳越前往日本福岡朝日文化中心教授吳昌碩繪畫技藝。
“我父親那個時候已經(jīng)七十多歲了,所以交流的重任壓在了我的肩上,我父親對我說:你去日本,既是學習,也是交流。講授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繪畫藝術,讓吳昌碩先生的故事在日本繼續(xù)流傳,是我們民族的光榮?!?為了能夠繼續(xù)從事中日友好事業(yè),身體力行地發(fā)揚中國文化,吳越收拾行囊,告別家鄉(xiāng),東渡日本。
藝術家與學習者的雙重身份
還未來得及完全適應日本的生活,吳越就投入了緊張的教學生活中。教室里擠滿了前來求教的學生,從周一到周日,每天兩個小時,在日本九州各地的朝日文化中心,吳越向慕名前來的兩百多名學生悉心教授繪畫技法。
吳越告訴《留學》記者,朝日文化中心跟中國的老年大學有些相似,會有很多老年人前來上課。因為從小學到大學,日本的藝術教科書中關于吳昌碩的書法、繪畫、篆刻內(nèi)容比例很高,能夠在日本學習吳氏繪畫,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情,所以人們還會將子女、親戚、朋友介紹過來學習。
授課之余,吳越?jīng)]有忘記前來日本的初衷,因此,他身兼學生與教師兩種身份,除了繪畫授課外,還在北九州的YMCA日本語學院學習語言。
“在語學院里,其他的同學都是20歲左右,我是最年長的一個,是老大哥,但我是學習最努力的一個?!痹谕鈱W習,要樹立中華民族的形象,而自己更應有老大哥的榜樣作用,傳播正能量。為了提升成績,吳越每天把日本的主要報紙認真通讀,并仔細研究日本歷史與文化,了解吳昌碩與日本文化交流史料,就這樣,他的日語水平從入學考試的F級,上升到畢業(yè)時的A級。
“沒有架子”的吳氏子孫
在日本學習期間,吳越住在當?shù)氐乃囆g家家中,對于日本的生活和文化也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日本也崇尚優(yōu)秀和勤奮,所以他們工作學習都很努力,如果要融入其中,做事不能懶惰,要積極主動,這樣才能容納到這個環(huán)境當中?!睂τ趨窃蕉?,祖輩的影響為他繼續(xù)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奠定了基礎,但作為吳氏子孫,他有責任將傳承的基業(yè),更加發(fā)揚光大。
繁忙的工作與學習之余,吳越參觀了在日本舉辦的各種海外藝術展,而來自日本各地的對于吳氏第四代子孫的邀請也源源不斷。跋山涉水、仆仆風塵,不論城市與農(nóng)村,吳越從不推辭,三年間,他的足跡遍布日本的山山水水。“日本朋友總說,吳氏后代怎么一點架子都沒有?!眳窃叫χf道。
由于日本住宅面積有限,故自己的大幅作品較少,小幅作品繁多,吳越因地制宜,將中國各種小品的繪畫技法給予指導。而布局、用色、用彩……中國繪畫藝術的各類技法他悉數(shù)教授、毫不保留。友好、努力、謙遜的性格,使得吳越廣泛接觸了日本各個地區(qū)、各個行業(yè)的人士。1992年到1994年,吳越與日本人民建立了良好的感情,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村山富市,日本參議院前議長江田五月都是他的朋友。
俯仰之間,三年光陰似水而逝,1994年,還在日本的吳越接到父親的電話:吳昌碩紀念館將在浦東建立(注:紀念館初建地為浦東新區(qū)的華夏東路,2009年遷至今址陸家嘴東路),能不能帶一批日本朋友來上海,讓他們親眼看看上海對文化的重視。
得益于吳越的廣交朋友,在和日本友人師村妙石的共同組織下,1994年9月12日,200多位日本藝術家專程趕來參加上海吳昌碩紀念館的奠基儀式。
“民間友好工作,就是要將文化深入到老百姓當中,而中日民間交流更是中日主體交流的一個組成部分。”作為中日文化交流的代表人之一,吳越每年都要到前往日本四五次,拜訪當年結交的志同道合的朋友們?!?018年故宮舉辦吳昌碩藝術展,展覽結束后,我把故宮出版的吳昌碩畫冊贈送給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市先生。村山富市去年已經(jīng)94歲了,身體很好,我把故宮舉辦吳昌碩展的情況向他講解,談了一個多小時,高興的不得 了?!?/p>
立足中國 放眼世界
藝術拒絕閉門造車
藝術家需要超出常人的豐富情感,異于常人的審美感受力和強于常人的藝術想象力。而這一切,需要基本的角色素養(yǎng)、基礎的專業(yè)修養(yǎng)和起碼的內(nèi)在涵養(yǎng)。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是提高人生修養(yǎng)、藝術修養(yǎng)和文化修養(yǎng)的有效方式?!暗饺毡救?,結識優(yōu)秀藝術家,了解他們的理念,這對我們中國畫是有促進作用的?!?/p>
在吳越看來,有容乃大,吸收新鮮的藝術營養(yǎng),接納優(yōu)質元素,給自己增添新的力量,才是中國藝術發(fā)展的有效途徑。以吳昌碩先生為例,清末民國時期的環(huán)境和條件與現(xiàn)在完全不能相比,但是他為了發(fā)揚中華民族的藝術,就前往全國各地交朋友,把各地藝術家的優(yōu)秀技法吸納進來。晚年更是身體力行,從西洋油畫中汲取營養(yǎng)?!敖^不能閉門造車,昌碩先生70歲還學油畫呢?!眳窃较颉读魧W》記者講述道。
藝術大師尚且在學習的道路上孜孜不倦,更何況年輕一代的學生們。因此,吳越認為即使是學習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學生,也需要走出國門,需要到國外增長見識、開闊視野?!袄L畫里邊有花鳥、山水、人物,每個國家都有自己壯麗的山水,民族的特性,豐富的文化活動和民族節(jié)日,走出國門的學生要參與其中,這樣,自己的藝術作品就會增加新的內(nèi)容和內(nèi)涵。”吳越認為,藝術不僅要向老師學習,還要向朋友學習,包括中國朋友、海外朋友,這就是留學的真諦。
“要廣交朋友,充分學習,從世界各國的文化藝術中汲取營養(yǎng),把自己關在小房子里面,是畫不出好東西的,中國學生一定要開拓視野看世界?!眳窃礁嬖V《留學》記者,藝術是沒有國界的,藝術家的作品中彰顯的時代精神,對后代而言是一種鼓勵,作為海派傳人,他希望中國的留學生能夠走得更遠,看得更廣,獨具個性,兼容并收,創(chuàng)作出跨時代的,具有世界包容性的作品。
2019年8月9日,上海吳昌碩海派藝術中心開幕暨吳昌碩五代書畫藝術展在上海開幕。生逢盛世,延續(xù)五代藝術傳承,吳越致力于立足當前,面向未來,弘揚海派藝術,弘揚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文化?!拔幕行木筒T先生原來居住的靜安區(qū),它不僅可以弘揚藝術,也是一個重要的文化景點。”吳越告訴《留學》記者,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前夕,能為弘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貢獻著一份自己的力量,他感到很是自豪。
拎客
吳昌碩(1844年8月1日—1927年11月29日)
晚清民國時期著名國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長,與任伯年、蒲華、虛谷合稱為“清末海派四大家”。集“詩、書、畫、印”為一身,在詩文、金石等方面均有很高的造詣。他桃
李滿天下,培養(yǎng)出一大批優(yōu)秀的弟子。吳昌碩作品集有《吳昌碩全集》《吳昌碩作品集》《故宮藏吳昌碩作品集》《苦鐵碎金》《缶廬近墨》《吳蒼石印譜》《缶廬印存》等,詩作集有《缶廬集》。
作為中日交流的代表人物,日本近代書道之父日下部鳴鶴、日本雕刻家朝倉文夫、著名漢學家、西泠印社早期社員河井仙郎、長尾甲都對吳昌碩推崇備至,由于其杰出的成就,吳昌碩在日本被稱為印圣,與書圣王羲之、畫圣吳道子、草圣張芝齊名。
采訪摘要
Q:《留學》記者
A:吳越
Q:您對留學生有什么建議?
A:留學生涯的朋友圈不要局限于本國同學,有時候留學生眷戀自己的家庭,思念自己的父母,這是一件好事,但是既然出國了,就要廣交海外朋友,如果每天和中國的朋友在一起,是永遠講不好外語的。必須深入國外的環(huán)境,和海外的各界人士交朋友,這樣不僅可以提升語言,還能充分了解海外的風土人情。
Q:除了上海吳昌碩紀念館外,您還在哪里進行藝術講座?
A:我經(jīng)常到小學、中學里講課,在上海日本人學校、老年大學、上海圖書館、上海劉海粟美術館等進行講座,2018年赴日本福山書道美術館、早稻田大學進行講學和交流,同時我經(jīng)常去基層文化單位上門服務。我一直把自己看作是一個文化的服務員,做好文化服務工作,也是我應盡的職責。
Q:您會要求自己的后代一定從事藝術工作嗎?
A:吳氏后代并不局限于藝術,我們的家族里還有從事金融、法律、醫(yī)學等相關工作的,但是他們對文化的熱愛充實了他的本職工作,家族文化藝術的底蘊會幫助他們提升角度、擴大視野,進而對他的工作產(chǎn)生有益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