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環(huán)環(huán)
2019年5月9日至16日,首屆呂梁文學季在汾陽賈家莊舉辦,下屆文學季的分會場將移至北武當山,10月,平遙國際電影展將迎來第三屆……賈樟柯在山西的文化版圖在不斷擴展。
回到故鄉(xiāng)的賈樟柯把自己多年積累的資源帶到了三晉大地?!拔沂?1歲離家遠行的,那個時候除了媽媽給我整理的行李,還有幾本小說,還有一個電影夢,快50歲了,回到故鄉(xiāng),我把電影和文學帶回來?!?/p>
汾陽小伙兒賈樟柯
在賈樟柯的鏡頭下,“故鄉(xiāng)”是一個繞不開的主題。迄今為止,他拍攝的大部分電影,其中的主要人物都是山西人,對白也采用山西話。在他看來,“方言中許多情感的表達有它自己的力量,語言文化的不同會塑造完全不同的性格和情感。山西人有一個最大的特點,看透不說破。在我們的教養(yǎng)里面,要給對方面子,不要讓別人太難堪,非常強調(diào)意會、心照不宣。換一個地域呢,這些話可能直接地就表達出來了。這就是地域性的魅力。”
將場景切回到山西汾陽縣城那個老舊的院子,那是賈樟柯兒時的家,也是一切故事的起點。
1970年5月27日,賈樟柯出生了?!罢量隆边@一名字是父親起的,“樟”是有著香氣的不生蟲的木,“柯”是斧子的手柄,必需但不是最主要,從中可以看出父親對于他的期許。
在賈樟柯的成長道路上,父親是對他有著重要幫助的人。
對于電影的初印象,來自于父親。在賈樟柯七八歲的時候,父親常在飯桌上講自己騎自行車跑到玉道河村去看拍電影的情況?!澳菚r候夜里總停電,借著爐火,我可以看到他臉上興奮的光彩?!睆拇?,在少年的心中,萌芽了一顆叫做電影的種子。“直到現(xiàn)在,我做了這個職業(yè)之后,隱隱約約的,總記得父親談起這個職業(yè)的樣子?!?/p>
賈樟柯最早的電影記憶是《平原游擊隊》里面李向陽手執(zhí)雙槍、騎著馬沖過村莊的情景,但印象最深、且對他的生活有直接影響的是香港的商業(yè)電影。
正值青春期的賈樟柯,特別愛看電影,幾乎每天都逃學,泡在混雜著煙草味道和腳臭氣息的錄像廳里,跟著周潤發(fā)咬著牙說:“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日子就這么渾渾噩噩地過去了。中學畢業(yè)后,賈樟柯沒有考上大學,他也不想再繼續(xù)讀書,決定去找個工作,卻遭到父親的極力阻止。
一直到后來,他特別感念自己的父親,“如果沒有他逼著我去(考大學),我可能不會拍電影,可能不會找到生活里面最喜歡的東西,我的生命也不會有奇跡。他逼著我,‘你一定要考。當時我就很痛恨他,我的朋友那時候都在混,我覺得應該和他們一樣,在縣城里面找一份工作。那個時候真的不想讀書,但是我的父親是非常明智的,他和我長談過一次,他說一個人必須接受高等教育,對我來說,這個決定很重要?!?/p>
數(shù)學成績很差的賈樟柯,在父親的建議下,決定學習美術(shù)。1991年,賈樟柯從汾陽啟程,去到太原,在山西大學美術(shù)培訓班學習美術(shù)。這是他第一次遠離故鄉(xiāng)。
離開故鄉(xiāng),是為了獲得故鄉(xiāng)
在山西大學美術(shù)培訓班學習美術(shù)的賈樟柯,閑暇之余,常去看電影。
陳凱歌導演的《黃土地》讓他深受觸動?!饵S土地》里有這樣一段場景:一望無垠的黃土地里,一個女孩在挑水。賈樟柯看著那個女孩從河里用桶一蕩,打起水來,挑著從黃土邊上走,眼淚馬上就下來了。這是他第一次看到這樣的電影,“對我來說,不單是看到了自己熟悉的環(huán)境,更重要的是我看到一部電影的可能性。從來不知道電影還可以這樣拍,把你心里面的感情勾出來,我一下子就懵了。一方面是懵了,再一個就是突然醒了,這個東西太好了,還能這樣拍,還有這樣的電影。”
在《黃土地》里備受沖擊的賈樟柯,突然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標:拍電影。
《小山回家》是他的第一個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故事。這個作品為他贏來了香港國際影片展短片競賽單元最佳故事片獎,也讓他獲得了來自香港投資人的一筆資金。得到資金后,賈樟柯本想寫一個關(guān)于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回鄉(xiāng)后的所見所聞,讓他改變了主意。
“春節(jié)期間,每天都有許多小時候的朋友、同學到我家里來。我們是一塊長大的好朋友,但是到十八歲之后,他們的生命好像就停止了,再也沒有任何憧憬:上單位,進工廠,然后就是日常生活的循環(huán)……這些苦悶,這些毫無浪漫色彩的人際關(guān)系的蛻變,給了我很深的刺激?!?/p>
賈樟柯調(diào)轉(zhuǎn)鏡頭,以家鄉(xiāng)汾陽為背景創(chuàng)作了第一部長片《小武》。影片中,身為扒手的小武先后為友情、愛情、親情所拋棄。在片尾,小武被銬在電線桿上,人群圍上來,小武麻木地盯著眾人看。
陳丹青這樣評價,“中國的小縣城有千千萬個小武,從來沒有人表達過他們,但賈樟柯這家伙—把就抓住他了?!?/p>
“那些睡在三環(huán)工地中的農(nóng)民工,像我的高中同學、表兄弟,我完全理解他們從哪兒來”,由故鄉(xiāng)山西汾陽衍生的社會感知成為賈樟柯創(chuàng)作的靈感來源和精神之地。
后來,賈樟柯拍了《三峽好人》《世界》《二十四城記》《天注定》《山河故人》,還有去年的《江湖兒女》。涉及的地域從山西擴展到整個世界,兜兜轉(zhuǎn)轉(zhuǎn)又回到山西;題材從縣城生活、家庭倫理到世俗罪惡,來來回回總離不開普通人的生存狀態(tài)。
雖然離開故鄉(xiāng)多年,但在他看來,“其實每個人都有一個精神上故鄉(xiāng)的觀念,我總覺得長期生活在一個地方不一定有這種精神上的故鄉(xiāng)觀念,只有離開它,重新理解它,可能才會真正產(chǎn)生精神上的故鄉(xiāng)的概念。我也是因為從21歲離開故鄉(xiāng),很久之后故鄉(xiāng)反而變得異常清晰,這個清晰也跟拍了很多電影有關(guān),在拍電影的過程中,也逐漸會理解自己理解故鄉(xiāng),可以說是電影幫助了我。距離跟電影雙重的作用下,幫助我理解自己生活過的地方?!?/p>
關(guān)于故鄉(xiāng)汾陽的記憶,一直以各種方式投射在他的電影創(chuàng)作里。
“逃離”北京,重返故鄉(xiāng)
2015年12月26日,賈樟柯發(fā)了一條微博:“霧霾,下決心搬離北京?!?/p>
之后的幾年,賈樟柯往返于北京和汾陽之間,沒有工作的時候更多是待在老家寫作、思考。當然,霧霾并非決定性因素,因為他所回歸的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故鄉(xiāng),還有情感層面的故鄉(xiāng),他越來越喜歡與親戚和舊友之間的人情往來,這些恰是年輕時無法適應并且想要逃離的一部分。
在北京的二十余年,對故鄉(xiāng)的眷念、對家人的牽掛及對朋友的懷想,成為他一生情感的溫暖底色,也構(gòu)成他電影創(chuàng)作取之不竭的源泉。
重新進入故鄉(xiāng)的賈樟柯,將鏡頭聚焦在自己懷念的、逝去的、溫暖的人與人之間的情感關(guān)系,而不再是尖銳的時代話題。如聚焦愛情與親情的《山河故人》,橫跨1999年到2025年,以更加溫情的方式,揭開歷史帷幕下的怨憎恨、愛別離,剖析時代巨變下小人物的人生肌理。
“快50歲了,回到故鄉(xiāng),我把電影和文學帶回來?!?/p>
首屆呂梁文學季于5月9日至16日在山西呂梁汾陽賈家莊舉辦,這也是在鄉(xiāng)村舉辦的為數(shù)不多的當代文學活動。在8天時間內(nèi),呂梁文學季圍繞特定主題,舉辦大家演講、學術(shù)對話、莫言研討會、校園日、寫作工作坊、朗讀會、電影放映會及開幕式、榮譽典禮等35場文化藝術(shù)活動,同時也策劃舉辦藝術(shù)展覽和圖書市集。
談及首屆呂梁文學季主題“從鄉(xiāng)村出發(fā)的寫作”,他認為:“只要不是通過麥克風出來的文學,都是從鄉(xiāng)村出發(fā)的寫作,歡迎一起在汾陽享受不用通過麥克風傳遞出來的文學?!?/p>
被問及舉辦呂梁文學季、平遙國際電影展的初衷,他坦言:“電影之外延伸出來的活動,像平遙國際電影展、呂梁文學季都放在山西,毋庸置疑有情感的作用,但更多的是對于現(xiàn)在整個文化情況的判斷。像呂梁文學季的活動,這些放在北京和上海都是日常,但是在中小城市卻是奇缺資源。如果我們反觀中國藝術(shù)家的構(gòu)成,來自中小城市的是非常大的數(shù)量,說明在中小城市存在著強烈的藝術(shù)需要,以及存在著非常多潛在的未來的創(chuàng)作力量,但是資源不太會為他們傾斜。所以我想選擇在中小城市做這樣的事情,平遙、汾陽連中型城市都稱不上,都是三四十萬人口的小城鎮(zhèn),我希望如果能夠做成功,全國各地大家都讓這些資源動起來?!?/p>
曾經(jīng)那個頗具公共知識分子氣息的賈樟柯似乎漸行漸遠,人們越來越少聽到他敏感、鋒利的表達。
對此,他有自己的見解:“與其把時間浪費在爭論和尋求共識上,不如去尋找新問題或進行社會實驗?!彼J為,“一個賈樟柯產(chǎn)生不了太多思想,做公共活動是比較重要的,那我就做平臺的工作,讓思想成果轉(zhuǎn)化為大眾意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