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報刊進入“圖文并重、兩翼齊飛”的讀圖時代,新聞攝影圖片以生動形象吸引著讀者的眼球,喚起關注并美化著版面。在讀圖時代,拍攝高質量的新聞照片對攝影記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攝影中的拍攝角度、構圖、用光、時機、準確曝光等,是一幅好的新聞照片的基礎和關鍵。拍好新聞照片需掌握以下幾方面。
攝影記者一般采用一張照片描述整件事情,因為能夠用幾張照片所帶來的版面限制對大多數攝影記者是一種奢望,所以他必須找到那一瞬間甚至不到一秒鐘,來捕捉到他需要的照片。
有時對新聞攝影來說,一張新聞照片可以對焦不準、顆粒粗糙,甚至構圖糟糕,但只要給人以視覺沖擊力,能完美地概括事件,它甚至能登上頭版頭條。所以說,新聞圖片除了新聞性、時效性外,其成敗還取決于瞬間抓拍的技巧。攝影記者必須加強自身的新聞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需要全方位提高業(yè)務技能,用敏銳的“新聞眼”觀察世界,才會發(fā)現精彩瞬間,捕捉到有力度、有深度、有沖擊力的新聞照片。
乾坤朗朗圓土樓 鄭秋生/攝
細心觀察和熟悉生活,要對平常景物的一點一滴,一事一物,都要細心觀察,認真體會,使自己的眼界變得異常開闊。在生活中,無論一草一木,一縷光線,都會為一瞬間拍攝構思奠定良好的基礎,要奠定這種基礎,必須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要不間斷地觀察分析各種人物的心態(tài),把握事物變化的內在邏輯,把握人們工作及生活中的動作、神態(tài)、情感變化的特點和規(guī)律,從而達到眼光敏銳、思維靈活、判斷準確、反應迅速,不斷積累經驗,由此形成對瞬間的預見性和抓拍的能力。
為什么說新聞抓拍是新聞攝影的主要方式?
關鍵要搶占有利的地形位置,這個很重要。抓拍不是一味地搶拍,或人家怎么拍你就怎么拍。新聞攝影的對象往往是動態(tài)的,首先要認定有沒有新聞價值,是不是鮮活的東西,然后要有自己的想法,即思想性。
新聞攝影的決定性瞬間,是照片成敗的關鍵,這一瞬間的獲得非常難。從表面看,“喀嚓”一下,好似很簡單、很瀟灑,實際上是拍攝者全部學問、功夫、修養(yǎng)、經驗的一次總結。早一秒或晚一秒按動快門都意味著永遠喪失了最關鍵的那個瞬間。具體來講要注意以下幾點:
1.抓動作。在形象藝術里,攝影是最不怕動的藝術。沒動作的題材,拍出來經常是死板的,沒有生命力的。而拍攝對象運動得越迅速,照片就有可能越生動、越活潑、越自然、越真實。加拿大攝影家卡什說,他并不在乎人物是老是小、好看不好看,關鍵要跳出外形美的束縛,表現出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而人物性格的展露往往蘊藏在動作之中。
2.抓高潮。高潮是某一個事態(tài)、某一個動作過程中最飽滿,表現力最強的高峰時刻。經驗告訴我們,抓取高潮要掌握好按快門的提前量,也就是說在真正高潮出現之前就要按下快門。正如一位攝影家所說:如果你在取景框里已經看見了這個事物的高潮,這就意味著你已經永遠失去了這個高潮。這是因為從按下快門到相機快門打開的過程中有一個“時滯”現象。
3.抓神態(tài)。有的拍攝對象沒有動作,那么可以注意他的神態(tài)。人物的表情神態(tài)往往是內心情感的表露,有些神態(tài)往往無法用語言文字表達。
4.抓細節(jié)。細節(jié)能使作品更加真實可信;細節(jié)能夠增加照片的趣味性;沒有細節(jié)往往會導致照片平淡乏味;細節(jié)可以進一步深化主題。美國FSA攝影群體的領導人曾說:“你們要注意抓住那些有意義的細節(jié),抓住那些使千百年后的學者們認為值得加以研究的問題?!?/p>
5.抓特點。一個人物、一個地方,都具有各自的獨特性。反映事物獨特的地方,能使照片的表現力增強。
6.抓懸念。英國的懸念大師希區(qū)柯克有一句名言:懸念是吸引觀眾注意力的最有力的手段。許多的成功作品里都有懸念,因為它們最能引起讀者的注意,關注將要發(fā)生的事情。
7.抓特寫。特寫是特別細膩的描寫。由于紛繁、快節(jié)奏的生活,人們很難停下腳來仔細觀察一個事物,所以如果把取景的范圍推向極端,近到無法再近,少到無法再少,畫面精煉至極,就會得到強烈的視覺感染力,特寫的表現力不可忽視。
8.抓矛盾。有矛盾就有問題,有問題,就能引人注目、耐人尋味。矛盾也是一種對比,藝術創(chuàng)作如果不能有意識地運用對比,那么藝術表現力就會大打折扣。對比可以產生視覺沖擊力。對比可以引起人們的思考,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對比的因素越豐富多樣,照片的味道就越濃厚。
9.抓本質。事物的本質經常隱藏在紛繁復雜的外表之下,這就要求攝影要培養(yǎng)特別敏銳的洞察力、特別深刻的眼光,對生活有自己獨特的感悟,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質。“在人人看得見的地方,看出人們看不見的東西”“在平凡的地方拍出不平凡的照片”“把沒有意義的事物拍得有意義”。
應該記住:我們在進行拍攝的時候,攝影并不僅僅是看見,更重要的是要有所發(fā)現。
對新聞攝影而言,有時大光圈是禁用的,因為這樣會削弱背景或環(huán)境要素,但在我多年的新聞攝影實踐中也有不同的體會,只要應用得恰當,有時大光圈可以很好地突出主題,還能美化畫面,使畫面更具沖擊力。背景雖然模糊,但依然真實存在。
我曾在運動場拍攝過不同的比賽、在林間拍攝勞作的人物,等等,在更多地方大膽使用大光圈,效果都不錯。
這種拍攝方法既突出了主題,又加快了快門速度,克服了光線暗淡、不利拍攝的環(huán)境因素。
在新聞攝影中,許多沖擊力強、畫面美觀甚至獲獎的照片,都是有前景或背景的,因為這樣無疑又增加了一些新聞要素。
適當、合理利用好前景,必須與主題有關,能加強、烘托和渲染主題。如果一味地追求前景,把與本新聞無關的要素做前景,不但不能烘托主題,反而破壞了照片整體協調,削弱了主題,使畫面分散、雜亂,顯得畫蛇添足。比如反映春耕生產的圖片,可合理利用春天里開花的果樹作前景,或利用正開著的油菜花作背景,焦點對準勞作的農人或拖拉機或耕牛,那正是天作之合,前后景既烘托和渲染了主題,又交待了季節(jié),還美化了畫面。在拍攝中,只要多個心眼,是可以找到的。
在全民皆“攝”的當今,根據不同場景嫻熟地掌握和運用各種拍攝技巧,努力做到新聞攝影藝術性、藝術攝影新聞性,定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攝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