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化時代,文字語言表達方式與圖像表達方式對兒童具有同樣重要的影響。語言的在場”與“不在場”,圖像的“讀”與“被讀”,二者作為不同的符號和媒介,互為張力又密切相關(guān)。探討“語—圖”間二元互戀狀態(tài)的消解和互融可以以“文本”為依托,從以圖言說、語圖互訪、圖文合奏的角度建構(gòu)“語—圖”互文的學理框架,讓兒童在“讀文”和“看圖”的雙重樂趣中豐富語言、歷練思維、提升審美鑒賞能力,進而提升兒童的語文素養(yǎng)。
一直以來,圖像就是人類“表情達意”的工具,那些看似隨意的線條、和諧的筆畫組合,展現(xiàn)著人類的生活圖景與精神文明。因此,將識字寫字教學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相聯(lián)系,以圖畫和故事互為言說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漢字的字形字意,體會漢字中的文化內(nèi)涵。
魯迅在《漢文學史綱要》中說,中國的文字具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漢字的形體之美,美在一字一圖畫,一字一故事。在漢字教學中,可以將趣味識字、審美書寫和意象寫作融為一體,引領(lǐng)學生回到漢字的字源。
兒童對漢字進行個性化的分析和解釋,可以創(chuàng)作出獨特的圖畫和故事。這種“格式塔”式的識字方式,“識”出圖像,“識”出意義,“識”出規(guī)律,從而建構(gòu)起兒童“屬我”的語言范式。
“猜字謎”活動富有樂趣,是學生喜歡的教學方法。在“文—圖”品鑒的過程中,學生理解漢字的意思,識記漢字的造字規(guī)律,從而體會了漢字中所蘊含的豐富智慧與人類文明。例如“一字十八口”打一字,學生起初只猜到“杏”或“呆”。一個學生畫出《三月杏花圖》并解釋:“一字十八口,打一字。聽到這個謎面,我的腦海中閃過了一個‘杏’字。你看,‘十八’,‘十’加上‘八’正好是個‘木’字;還有個‘口’,放在下面正合適,這個字就是‘杏花’的‘杏’字。想到‘杏’字,仿佛看見一樹杏花盛放,風一吹,落英繽紛。多么美麗的三月杏花圖啊?!?/p>
教學應關(guān)注學生猜謎的心理活動過程,這個過程中含有豐富的語言思維。將這種抽象的語言思維可視化,用文字寫下來就是關(guān)于漢字的故事,用圖畫畫出來就是關(guān)于故事的圖解。有“圖”可鑒,就不會望“文”生義;有“文”可依,就不會按“圖”索驥。故事與圖畫相融,充滿創(chuàng)意和想象,讓學生之間的交流有了共享的“空間”和共同的平臺,學生的對話也會更加深入,對漢字的理解也愈加全面、深刻。
語言(會話語符)和圖畫(形象語符)傳達的是知識與情感,二者共享同一文本進行“敘事共享”,可以誘發(fā)、驅(qū)動并支持兒童對“語—圖”內(nèi)容和過程進行認知、調(diào)控、平衡,順應其認知特點來掌握“語—圖”互文的內(nèi)在紋理,實現(xiàn)語文深度學習。
如今的兒童大多由動畫片、漫畫、繪本陪伴長大,對于圖畫,他們有著比成人更特殊的理解和感悟。用圖畫教學彌補較為抽象的文字語言教學,是一種較為有效的教學方式。例如:語文特級教師于永正的“師生畫翠鳥”教學環(huán)節(jié),堪稱經(jīng)典。
師:同學們喜愛翠鳥嗎?喜歡畫翠鳥嗎?
生:喜歡。(教師與兩名學生在黑板上作畫,其余學生在本子上畫翠鳥)
師:誰愿意把翠鳥的樣子介紹給大家?要想介紹好就要好好看課文,看書上是按怎樣的順序?qū)懘澍B外形的?
生:書上先寫了翠鳥的爪子,接著寫了翠鳥頭上的羽毛、背上的羽毛、腹部的羽毛,然后寫翠鳥的眼睛,最后寫翠鳥的嘴。
生:這是按照從下到上的順序?qū)懙摹?/p>
師:看書練讀,要讀進去,要靜心讀,不要浮躁;讀熟后同桌同學練說,相互糾錯。下面,我請兩位同學到前面介紹翠鳥,一位主講,一位當場外指導。
生:(指圖)同學們,這是一只美麗的翠鳥。一雙小爪子紅紅的。它的羽毛非常漂亮,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上面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衣。一雙眼睛非常明亮,紅色的嘴巴又細又長。
依文作圖,以圖悟文,按順序、有感情地對物象進行揣摩、描述。這樣教學,既把學生個人讀懂的或有疑問的地方講出來,和同伴交流,又結(jié)合形象直觀的圖畫準確地理解了關(guān)于翠鳥外形的描寫片段,巧妙暗射翠鳥捕魚的動作敏捷和翠鳥外形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這種情景交融、虛實相濟的圖文編碼轉(zhuǎn)換,可以讓課堂教學事半功倍。
美國語言學家布龍菲爾德認為,一旦圖畫與語言形式之間出現(xiàn)了約定俗成的固定聯(lián)系時,它就完成了向文字的過渡。任何圖畫若不與語言文字形成固定聯(lián)系,只能是圖而不是文字。在豐富多彩的言語實踐中,教學應著力“言”意”“圖”互轉(zhuǎn)融合,凸顯文本學習的價值。
例如: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一上《雪地里的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在圈點、順應、品析中,學生將文字轉(zhuǎn)成3D甚至4D圖畫,將畫面內(nèi)容按自己的邏輯整理、融合,并按“讀圖思辨—鑒賞表達—還原畫面”的“語言圖式”進行重構(gòu)。
例如:閱讀蘇教版六下《天游峰的掃路人》一文時,可以緊扣掃路老人的“貌”“言”“行”,沉靜閱讀,構(gòu)建畫面?!笆菹鞯哪?,面色黝黑,淡淡的眉毛下,一雙慈善的眼睛炯炯有神?!薄安焕郏焕?,我每天早晨掃上山,傍晚掃下山,掃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薄?0年后,我照樣請你喝茶!”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體驗”一組組精準凝練的文字,經(jīng)歷感知—體悟—運用—轉(zhuǎn)化,將文字生成一幅幅畫面,最終融入“掃路人”的敘事圖景之中。
這種用語言來畫畫的思維過程,即為理解、品味、內(nèi)化、積累的“語—圖”現(xiàn)場對話。與文字相比,圖畫更能觸發(fā)人的情感。教學可以喚醒文字語言中的圖畫,促進圖畫和文字語言之間的多維度轉(zhuǎn)換,能讓學生由內(nèi)而外地感受、理解語言的魅力,實現(xiàn)文本邏輯與學生語言邏輯的有效溝通,使它們在深層意義上相互統(tǒng)一,從而實現(xiàn)語言與圖畫之間的互轉(zhuǎn),實現(xiàn)語文教學的“立體效果”。
語言在古代修辭學中占據(jù)了核心地位,但在這些修辭思想中,卻始終伴隨著圖像的幽靈。圖畫和文字是同源的,教學應促使各要素積極“聯(lián)姻”,讓兒童在豐富的語言形式中深度學習。
我國文字學家唐蘭認為,文字本于圖畫,最初的文字是可以讀出來的圖畫。兒童與圖畫具有天然的聯(lián)系,信手涂鴉是他們的天性?!巴{趣畫”是兒童語言建構(gòu)的最好啟蒙,也是成人世界連接童心世界的秘密“蟲洞”。
在低年級教學時,每接一個新班,筆者都會向?qū)W生介紹一位童謠人物“丁老頭”(如圖1)。學生詩興大發(fā),“丁老頭”改編版問世:一個老公公,借我兩個蛋,他說三天還,可是四天還沒還,我氣得把他關(guān)起來,加上兩把鎖,插上三根毛,叫他以后別胡說。同學們大笑不止,評價道:這個老公公長得好丑呀!他長了三根頭發(fā),額上三條皺紋,皺著八字眉,耳朵像兩把鎖,嘴巴里露出兩顆大板牙,下頜還有五根長長的胡子。一幅畫里有歌謠,歌謠里藏著“丁老頭”。
圖1 丁老頭畫語
說、畫、評、寫,豐富多彩的學習活動讓課堂妙趣橫生;《春天的手》《看花燈》《貼年畫》《老鼠娶親》,圖文并茂的自編童謠,記錄著童聲、童真、童趣。
美國哲學家、教育家懷特海說:“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躍的智慧?!闭Z言學習與思維發(fā)展同步,也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所指。以圖示的方式將師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建構(gòu)、提升過程“畫”出來,使圖式語言與大腦思維共生共長,培養(yǎng)可視化、清晰的思維結(jié)構(gòu)。統(tǒng)編語文教材三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一篇充滿猜想的童話,情節(jié)設(shè)置出人意料,全文緊扣“老屋會不會倒呢”這個問題,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學習預測”。教學時,教師可以借助“情節(jié)曲折圖”,用“讀到這里,我猜到……因為……”引導學生思考與猜測。在閱讀與思考的往返過程中,學生的言語智慧可感可知,學生的思維活動也會更加清晰、嚴謹。
運用諸如花朵、蝴蝶等餅形圖呈現(xiàn)并列結(jié)構(gòu)的文本,用樓梯、樹形等折線圖表達遞進結(jié)構(gòu)的情節(jié),用泡泡圖、思維導圖梳理事物間的關(guān)系……將抽象的文字轉(zhuǎn)化為具象的圖表(畫),為學生思維發(fā)展提供支架,以孕育兒童的言語智慧。
天真爛漫的童心最為可貴,兒童的心中開著詩的花朵,他們的心與詩最近。據(jù)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創(chuàng)設(shè)“繪畫日記詩”,記錄兒童自主自信的詩意童年。
例如:在讀寫日本童謠詩人金子美玲的《藏好了嗎》時,學生邊畫邊講:
——藏好了嗎?
——還沒呢!
小鹿的頭頂上,
云底的樹林里,
小鹿和樹林。
…………
藏著,畫著,講著,連續(xù)劇式的童畫日記詩集《小鹿遠行》成功創(chuàng)作。詩集以“連環(huán)畫”的方式呈現(xiàn)鮮活的生活場景,表現(xiàn)生活主題,詩畫相通,氣韻生動。
指向繪本的創(chuàng)意寫繪,用富有童趣的畫面,形象的故事喚醒兒童的感官和記憶。教學應在圖畫與文字間做轉(zhuǎn)換,在繪本與生活間做鏈接,在自我建構(gòu)的語言圖式中自由對話,引領(lǐng)兒童深度學習。
抽象語言表達不清楚的,直觀圖像讓學生一目了然;單純的圖像無法講述曲折的故事或闡發(fā)精微的哲理,文字語言能微言大義?!八飨笥趫D,索理于書”,書畫協(xié)同,引領(lǐng)學生創(chuàng)意習作,在語圖互文中提升語文素養(yǎng)。
注:本文獲2018年江蘇省“教海探航”征文競賽一等獎,有刪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