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學芬
(江蘇省東??h人民醫(yī)院腫瘤科 江蘇 東海 222300)
品管圈是一種自上而下的層次性護理干預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充分的發(fā)揮出每一位護理人員的能力,在臨床上的輸液過程中品管圈得到了廣泛應用[1-2]。靜脈留置針在目前作為一種常見的輸液器材,臨床上應用較為廣泛,能夠有效的在體內(nèi)留置超過48h,同時如果患者在臨床上出現(xiàn)一定的意外現(xiàn)象,則需要實施非計劃拔管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會延誤到拔管的效果,同時增加患者的痛苦以及心理負擔等[3-4]。因此,在本次研究過程中主要分析當前2年內(nèi)我院收收治的共計82名腫瘤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品管圈在非計劃拔管率的相關治療方面的作用,具體的數(shù)據(jù)資料情況如下所示:
2016年5月—2018年5月期間在我院接受治療的共計82名腫瘤患者作為受試者,所有的患均通過我院的CT診斷及X線診斷符合腫瘤的檢查標準,同時所有的患者均排除嚴重的精神類障礙、肝腎功能障礙以及溝通問題等。將所有的患者按照隨機分配的方式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人數(shù)共計42名,男性人數(shù)31名,女性人數(shù)11名,年齡為22~78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0.1±4.2。觀察組人數(shù)共計42名,男性人數(shù)30名,女性人數(shù)12名,年齡為24~66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2.3±5.4歲。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如性別及年齡等方面不具備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因此具有可比性。同時所有患者及家屬均知曉本次試驗研究過程,符合倫理委員會的認可同意。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guī)護理方式聯(lián)合管理辦法。觀察組患者在護理過程中采用品管圈護理干預方式,首先成立品管圈護理小組,設定原則為自愿參加、自愿結合等,同時小組成員應當保證在8人以內(nèi),圈內(nèi)小組長1名,其他為護士人員。對本次的實驗研究過程確定好具體的主題為腫瘤患者的靜脈留置針分計劃拔管率控制。
首先行一定的風險預評估,確定好具體的原因后應當實施相應的對策以及計劃,首先加強科內(nèi)培訓工作以及考核工作,同時對腫瘤的常用藥物進行充分的了解,熟悉留置針的監(jiān)考教育流程等。在操作過程中進行有效的規(guī)范,結合科室當中的實際情況制定留置針置管的具體流程,年輕的護士人員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應當進行相應的考核為患者的留置針操作提供一個更加優(yōu)質(zhì)化的結果,加強留置針操作的監(jiān)督等。
首先對兩組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分析。其次對兩組護士人員的專業(yè)化能力分析,以1~10分為基礎,包括責任心、溝通能力、專業(yè)化水平、積極性、團隊精神方面。最后對兩組護理人員的護理滿意度進行統(tǒng)計分析,滿意度通過患者的問卷調(diào)查形式進行,以1~100分為界限,分數(shù)越高表示護理滿意度越高,同時滿意度通過滿意、一般、不滿意三個方面進行界定。滿意度=(滿意人數(shù)+一般人數(shù))/總?cè)藬?shù)×100%。
將所收集的數(shù)據(jù)資料采用SPSS16.0進行統(tǒng)計學軟件的處理和分析,資料通過組間比較形式進行,計量資料以“”形式顯示,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比較(例)
觀察組護理人員整體的護理能力顯著提升,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士人員的專業(yè)化能力分析(,分)
表2 兩組護士人員的專業(yè)化能力分析(,分)
組別 人數(shù) 責任心 溝通能力 專業(yè)化 積極性 團隊精神觀察組 41 8.52±1.346.55±1.777.92±1.287.56±1.558.12±1.13對照組 41 7.23±1.225.42±1.586.78±1.266.22±1.855.55±1.23 t - 6.4849 7.4886 7.1548 6.4895 8.9485 P -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0.000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對比
靜脈留置針能夠在患者體內(nèi)保持時間超過48h以上,如果在沒有意外情況的發(fā)生下能夠有效的降低患者承受的疼痛,提升疾病治療期間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治療質(zhì)量等[5-6]。如果發(fā)生意外,往往需要實施非計劃拔管操作,這樣情況下往往會對患者的疾病治療造成極大的影響,一方面顯著的降低了治療的效果,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情況等[7]。
因此,針對當前靜脈留置針的非計劃拔管情況應當在實際的護理過程中采用品管圈方式,在護理期間圍繞可能造成非計劃拔管的一系列因素以及危險方面進行一定的討論和分析,分析其產(chǎn)生問題的具體原因,并且從護理人員的相關角度出發(fā)來探究是否是護士人員護理問題以及局限性等,在落實好相關的操作以及實施措施之后,應當將規(guī)范化的操作制度化,有效的提升工作的效果等[8]。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觀察組通過實施品管圈活動后,在整體的靜脈針留置非計劃拔管率上顯著的降低,非計劃拔管率為12.20%,而對照組在非計劃拔管率方面為51.22%。差異具有顯著的統(tǒng)計學意義,同時實施品管圈活動后護理人員的整體專業(yè)化水平顯著提升,相比于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在當前研究過程中,吳燕平[9]在開展品管圈活動對降低腫瘤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方面的控制來看觀察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率為18.7%,顯著低于對照組的42.5%,同時提升了護理人員的專業(yè)化操作能力,與本次研究結果基本一致。
綜上,實施品管圈活動能夠有效降低腫瘤患者的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對于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提升護理人員的專業(yè)化能力也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