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云濤 張平 陳耀峰 彭曉鋒 黃趾標
【摘要】 目的 研究腹腔鏡輔助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優(yōu)劣。方法 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Miles術治療,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Dixon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腸功能恢復時間、術中淋巴結清掃數、術后腫瘤殘留數、生活質量、復發(fā)情況及死亡情況。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分別為(164.54±8.24)min、(31.51±3.78)h, 均明顯短于對照組的(190.04±10.39)min、(43.89±4.36)h, 術中出血量為(202.33±13.19)ml, 明顯少于對照組的(256.65±14.30)ml,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腫瘤殘留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的健康狀況調查簡表(SF-36)評分為(131.36±5.80)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8.30±6.01)分, 1年后的復發(fā)率、死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與Miles術相比, 腹腔鏡輔助Dixon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手術安全性高, 對腸道功能的影響小, 且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效果更顯著, 更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低位直腸癌;Miles術;Dixon術;腹腔鏡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9.026
低位直腸癌是指距離肛緣8 cm范圍內的直腸癌, 多見于中老年人, 近年來發(fā)病率逐漸升高。低位直腸癌患者早期癥狀并不明顯, 后期才出現排便習慣改變、排便梗阻、尿路刺激征及腫瘤轉移癥狀, 嚴重威脅著患者的生命健康[1]。直腸癌的治療以手術為主, 化療、放療為輔, 傳統手術方式主要有Miles術、Dixon術, 能夠有效地延長患者的壽命, 但是均存在著易復發(fā)、并發(fā)癥多、生活質量低下等問題。近些年來, 腹腔鏡在臨床上運用越來越廣泛, 研究表明, 在腹腔鏡輔助下行直腸癌手術創(chuàng)傷更小、術后恢復更快、效果更好[2]。因此, 本研究旨在探討腹腔鏡輔助Miles術和Dixon術治療低位直腸癌的優(yōu)劣差異, 以求為臨床提供治療指導, 現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3月~2017年9月本院收治的68例低位直腸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已獲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直腸癌臨床診斷, 病理診斷明確, 腫瘤距離肛緣≤8 cm;②年齡40~55歲;③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肛腸部位做過手術者;②腫瘤有遠處轉移者;③合并嚴重心、腎功能不全者;④有明顯的手術禁忌證者。所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4例。對照組患者中, 男15例, 女19例;平均年齡(50.24±3.67)歲;平均腫瘤直徑(3.69±1.24)cm;觀察組患者中, 男13例, 女21例;平均年齡(51.08±3.44)歲;平均腫瘤直徑(3.71±1.39)cm。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對照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Miles術治療。具體內容:患者取頭低腳高分腿位, 利用腹腔鏡對腹部進行全面探查;直視下直接解剖直腸系膜周圍膜壁層和臟層之間的組織, 使直腸游離出來, 注意保護血管和神經;切除肛門周圍直徑4 cm內的脂肪組織, 離斷乙狀結腸中段的近端腸管并將其拉出;縫合肛門, 行乙狀結腸造口, 蒸餾水浸泡后關閉腹腔, 結束手術。
1. 2. 2 觀察組 觀察組患者采用腹腔鏡輔助Dixon術治療。具體內容:同對照組分離直腸后, 打開后腹膜, 結扎腸系膜下血管;游離直腸系膜, 分離左直腸旁溝使Toldt間隙充分暴露, 從皺褶處暴露腹下神經, 逐漸分離至盆神經;分別于腫瘤下方1.5 cm處、上方14 cm處離斷腸管, 并在左下腹開3 cm小口拉出腸管;置入吻合器, 吻合結腸與直腸, 蒸餾水浸泡后關閉腹腔, 結束手術。所有患者術后均給予常規(guī)化療方案, 治療1年后進行評價。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①比較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腸功能恢復時間;②比較兩組患者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和術后腫瘤殘留數;③比較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復發(fā)率及死亡率。采用SF-36評分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SF-36量表是波士頓健康研究所研制的調查問卷, 從生理機能、軀體疼痛、生理職能、社會功能、精神健康等方面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評價, 總分為 145 分, 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3]。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及腸功能恢復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腫瘤殘留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腫瘤殘留數與對照組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 3 兩組患者生活質量、復發(fā)率及死亡率比較 手術前, 對照組患者的SF-36評分為(98.24±6.32)分, 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為(97.91±6.44)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2133, P=0.8318>0.05)。手術后, 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為(131.36±5.80)分, 明顯高于對照組的(118.30±6.01)分,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9.1176, P=0.0000<0.05)。觀察組患者1年后的復發(fā)率為8.82%(3/34), 死亡率為2.94%(1/34), 均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9.41%(10/34)、17.65%(6/34),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χ2=4.6601、3.9813, P=0.0309、0.0460<0.05)。
3 討論
流行病學資料顯示, 我國居民直腸癌的發(fā)病逐漸趨于年輕化、低位化、潰瘍化發(fā)展, 給直腸癌的早期診斷和后期治療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目前, 臨床上對于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治療目標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切除腫瘤與提高患者的遠期存活率, 而是以根治腫瘤、減少復發(fā)、延長生命為前提, 盡可能地保留患者的排尿排便功能和性功能, 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 提高患者術后的生活質量[4]。因此, 如何減小手術對腸道功能、盆底神經功能的影響和最大限度地保留肛門, 降低手術損傷, 已經成為臨床上研究的熱點。
傳統的Miles手術雖然能夠有效地提高患者的5年生存率, 但是由于Miles術需要切除肛門, 給患者帶來了巨大的心理負擔, 因此許多人拒絕手術治療而放棄了生存機會。隨著臨床治療水平的發(fā)展, 對于保肛需求強烈且腫瘤病理類型為腺癌, 腸管浸潤小、無周圍器官組織轉移的患者, 可行Dixon手術, 這對于患者的心理和肛門的功能起到了很好的保護作用[5]。近年來, 腹腔鏡的應用為直腸癌患者帶來了福音。腹腔鏡具有體積小、創(chuàng)傷小、視野清晰的特點, 能夠避免腫瘤受到擠壓, 降低腫瘤轉移的風險, 且腹腔鏡可以幫助術者精準識別并保護盆腔自主神經, 完整地切除腫瘤組織, 從而能夠提高根治效果。長期臨床實踐表明, 腹腔鏡輔助Miles、Dixon手術的效果顯著, 特別是Dixon術, 不僅減輕了對機體的創(chuàng)傷, 更保留了腸管、肛門、神經的功能, 提高了生活質量[6]。
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的手術時間及腸功能恢復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 術中出血量明顯少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 腹腔鏡輔助Dixon術治療直腸癌的手術時間更短, 術中出血量更少, 安全性更高, 且對于腸道功能的影響更小。在保肛手術中, 術中淋巴結清掃數及術后癌殘留數是影響根治效果的兩個重要因素, 本研究中, 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術中淋巴結清掃個數、術后腫瘤殘留數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結果表明腹腔鏡輔助Dixon術具有和腹腔鏡輔助Miles術同樣的根治效果。此外, 觀察組患者的SF-36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 且1年后的復發(fā)率、死亡率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結果表明, 腹腔鏡輔助Dixon術能降低直腸癌患者術后的復發(fā)風險,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延長生命。
綜上所述, 與Miles術相比, 腹腔鏡輔助Dixon術治療低位直腸癌患者的手術安全性高, 對腸道功能的影響更小, 且能夠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治療效果更顯著, 更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蔣光富, 陳尚武, 姜明. 腹腔鏡輔助Dixon手術治療高齡患者低位直腸癌的臨床應用價值. 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 2017, 16(18):1866-1869.
[2] 俞?;?, 王磊. 結直腸癌精準醫(yī)療的研究現狀. 中華實驗外科雜志, 2017, 34(1):1-4.
[3] 鄒震, 唐博, 劉東寧, 等. 機器人與腹腔鏡輔助中低位直腸癌根治術近期療效比較的單中心隨機對照研究.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8, 26(4):463-467.
[4] 廖陳, 唐輝蓉, 唐浩然. 腹腔鏡Dixon直腸癌根治術132例臨床分析. 微創(chuàng)醫(yī)學, 2017, 12(3):338-339.
[5] 羅世坤. 盆底腹膜重建在腹腔鏡輔助Miles術中的臨床應用價值. 吉林大學, 2017.
[6] 劉流, 朱志強, 何義仁. 束帶提拉法在腹腔鏡輔助中低位直腸癌前切除術中的應用. 中國普通外科雜志, 2017, 26(10):1279-1285.
[收稿日期: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