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宋湘是清朝中葉嶺南地區(qū)杰出的詩人、書法家、教育家。本文對宋湘書法傳世作品進行討論,分析其藝術特點,并探究在他的生活年代,碑學興起之時,是否對宋湘的書法藝術造成影響。
關鍵詞:宋湘;書法;藝術
宋湘(1756—1826),字煥襄,號芷灣,廣東嘉應州(今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qū))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壬子科廣東鄉(xiāng)試解元;嘉慶四年(1799年)己未科二甲第十一名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嘉慶十年(1805年),參加庶吉士散館考試,獲二等,被授為翰林院編修。曾任云南曲靖府知府,湖北督糧道等職。
宋湘,對于客家人尤其是梅州客家人,可說家喻戶曉,他的故事在鄉(xiāng)鄰之間口耳相傳,如智對江西秀才對聯(lián),又如為皇帝祝壽獻上佳對,抑或說他如何出口成詩,七步成文等,一幅飽含智慧的才子形象躍然于紙上。其實這些并非宋湘所作,而是廣大百姓假托一位才子的身份來表現(xiàn)自己的想法,但這也恰恰說明了宋湘足夠優(yōu)秀,能成為廣大百姓所假托的形象,這種優(yōu)秀不但體現(xiàn)在他的詩文如《紅杏山房集》之中,更體現(xiàn)在清朝科舉考試中占有舉足輕重位置的項目——書法之中。
宋湘書法傳世作品較多,創(chuàng)作主要以帖學為主,書體上看有少部分楷書作品,大多數(shù)為行草書作品,而幾乎不見隸書、篆書作品。其楷書主要取法二王,行書則主要取法米芾、蘇軾。從書法作品形式上來看,有信札、扇面、條屏、楹聯(lián)、橫幅、榜書等形式。
一、 宋湘的楷書
對宋湘楷書評價,應該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即清朝的科舉考試,對字體有著非常明確的要求,必須寫得“烏黑光亮”,即“館閣體”。在這種要求下,從宋湘履歷來看,他的楷書一定是“過關”的,所以前人有說法認為宋湘多寫行草書作品是因為其不擅楷書,這種說法顯然是不符合常識的。
相反,我們可以看到宋湘的小楷作品功力是非常深厚的,其楷書作品《陶淵明詩飲酒二十首并序》,取法二王,猶行云流水稍帶行書痕跡,又見唐《靈飛經(jīng)》之意,結體扁平,法度工整規(guī)范。再如《宋湘殿試卷》,是清代標準的科考體,圓潤秀美,但較為機械呆板,故后人頗有微詞。宋湘作為一名文人士子,為考取功名而書寫?zhàn)^閣體是“規(guī)定”,而此作品恰恰能夠反映宋湘楷書功底深厚,顯然是經(jīng)過刻苦訓練后方才能書寫出來的作品。另其值得一提的小楷作品是《七絕四首》,清新端麗,婉轉流暢,有董其昌行楷之影。
二、 宋湘的行草書
宋湘的行草書作品是最廣為人所知的書體。對于宋湘的行草書,歷來不乏學者評價,不外乎贊其書風“兼二王風骨,得南宮精髓”?!肚迨犯濉穭t贊:“湘性豪邁,下筆顯倜儻雄起之概”。觀宋湘行草書作品,不難發(fā)現(xiàn)其字里行間有著“二王蘇米”的味道,但又形成了自己的鮮明特征。我們探究宋湘行草書代表作所蘊含的書法藝術,上文所列舉宋湘書法作品的形式都在他的行草書墨跡之中有所體現(xiàn),信札如《致沈青來信札》《致李鳴盛信札》;扇面如《上書諫言吳王》;條屏如《東坡先生故居六首》《草書唐詩四條屏》;橫幅如《深燈浸虛堂詩》;楹聯(lián)如廣東惠州豐湖書院楹聯(lián)“人文古鄒魯,山水小蓬瀛”等。這些作品或俊朗秀麗、圓潤流暢;或章法排布疏密相宜,結字空靈纖秀,得董其昌之意;或筆力雄強,氣韻連貫,一氣呵成,筆下既有米芾的沉著痛快,又有蘇東坡自出新意之感。
三、 蘇東坡書法理念對宋湘的影響
蘇軾是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其書法成就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為“宋四家”,曾被貶于廣東惠州,在惠州留下了許多詩文和文化遺產(chǎn)。宋湘自小飽讀詩書,喜愛蘇軾,加之后來曾在惠州豐湖書院任教,耳聞目睹了許多蘇軾的文化遺跡,對蘇軾產(chǎn)生了敬仰和崇拜,而這種崇拜和敬仰,間接對宋湘書法有了極大的影響。蘇軾曾說“我書亦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敲”,宋湘則云“我生做字略用法,當其酣處尤支離”,二者理念不謀而合,對宋湘書風更是多了一份“尚意”理念,蘇軾行筆醇厚圓潤,肉豐骨勁。宋湘亦有此特點,但細品之下,宋湘行書更為挺拔俊俏,不似蘇軾姿態(tài)舒展。筆者更愿意相信這是宋湘對于蘇東坡崇拜所產(chǎn)生的,不在于宋湘直接臨摹蘇東坡的筆墨而成,是一種人格魅力對于一個人書法創(chuàng)作的影響,可以說是“取意不取態(tài)”,有“心意相連之妙、審美相通之趣”。
四、 令人稱奇的“蔗渣筆”“竹葉筆”
宋湘除以毛筆作字外,令人稱道的還有“蔗渣書”“竹葉書”?!肚迨肺脑贰酚涊d:“宋湘出善用筆外,還能隨手一竹葉蔗渣做書,而不失其妙,剛勁處似鋼鉤鐵槊,柔韌處如煙云繚繞。”其最為后人津津樂道的作品便是湖北漢陽古琴臺《伯牙琴臺題壁詩》,宋湘以竹葉當筆題寫。觀此作品,全篇氣貫長虹,用筆揮灑自如,結體俊逸勁瘦飽含激情,氣勢磅礴,筆道老辣凝練,乃宋湘晚年的書法佳作。
宋湘的榜書也頗為著名。與漢陽古琴臺《伯牙琴臺題壁詩》一起的“高山流水”匾額,充滿動感,突出高山流水之狀,更與《伯牙琴臺題壁詩》交相輝映。而廣東德慶龍母廟的“天光云影”匾額則磅礴大氣,與“高山流水”匾額各有千秋。
五、 碑學對宋湘書法藝術的影響
上述對宋湘的傳世作品稍作點評總結,而令人感興趣的問題是宋湘為何未見有隸書、篆書作品傳世,所書都為“帖學”作品?
宋湘所處年代正是清中碑學興盛之時,何以宋湘“幾不受此影響”?這點不得不令人有些困惑。從宋湘的交游圈來看,應該能找到答案。宋湘的交友圈主要有兩個,一為北京交游圈,主要有阮元、翁方綱、蔡之定等人。二則是廣東交游圈,主要有葉夢龍、張維屏、謝蘭生及伊秉綬等人。雖然在嘉道年間北京書法圈碑學興起,但當時的嶺南依然籠罩在帖學的風氣下。宋湘作為嶺南人更多的會接受自己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氛圍下的風氣。這也正是宋湘作品幾為“帖學”之作的原因。但是宋湘并不見得完全沒有受碑學影響,盡管他本人并不熱衷于碑學,所處氛圍也多是在“習帖”風氣之下,甚至在大理蒼山見到南詔碑,寫下《觀南詔碑有感》也只字未提碑學書法藝術。然而,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令人無法忽視,那就是宋湘在惠州期間與伊秉綬的交往交流,正是這個交往交流,極有可能讓宋湘被動間接地接受了碑學影響,不經(jīng)意地體現(xiàn)到了他的楹聯(lián)書法作品之中。
伊秉綬(1754—1815),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清代書法家,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人。于嘉慶四年(1799)授惠州知府至嘉慶七年(1802)罷官,在此期間結識了許多粵籍朋友,其中便包括了宋湘。
嘉慶六年(1801年),宋湘應廣東惠州府知府伊秉綬之聘,就任惠州豐湖書院山長。伊秉綬乃清代著名書法家,尤精篆隸,其隸書筆畫渾厚,高古博大,與鄧石如并稱大家,是清代碑學的代表人物之一。
宋湘在豐湖書院任教期間深得伊秉綬賞識,兩人常談詩論文,切磋書藝。伊秉綬作為碑學一代宗師,在與宋湘的書法交流中,不可能對宋湘沒有一點影響,宋湘雖然對碑學不以為意,但對于碑派書法作品,應該說是“見得多了”,而在書法交流中對于伊秉綬書寫過程應該也是反復觀摩,這些對于主觀上并不接受碑學書法的宋湘并未產(chǎn)生多少影響,但也正是這種不經(jīng)意的記憶,反而在宋湘腦海中印象更加深刻,在其書寫楹聯(lián)中,不自覺不經(jīng)意地表達出來,這種表現(xiàn)甚至是宋湘本人都未能察覺的。
最有力地證明宋湘并非完全不受碑學影響的,乃其楹聯(lián)作品“相與觀所尚,時還讀我書”??v觀此聯(lián),雖為行書字體,但筆畫雄渾,線條波桀,多為逆鋒起筆,有篆籀之意,金石味十足,頗有碑帖結合、引碑如草之趣味。倘若宋湘完全不受碑學影響,他不太可能書寫出碑意濃厚的楹聯(lián)。聯(lián)系上文宋湘自己對碑學的主觀感受,他受碑派書法影響最大最深的,應該可以肯定為他在惠州與伊秉綬交往期間切磋書藝中形成的,盡管這種影響是不自覺的、被動的、間接的,但最終還是滲透到了宋湘的書法之中,在帖學書法流美圓潤的基礎上,多了一份碑學的蒼樸渾厚,從而豐富了宋湘的書法藝術,讓宋湘的作品更值得令人反復欣賞。
參考文獻:
[1]李欣祥.宋湘生平及作品研究[M].中國文化藝術出版社,2018.
[2]宋湘.紅杏山房集(黃國聲校輯)[M].中山:中山大學出版社,1988.
[3]周利鋒.宋湘與吳榮光、葉夢龍、伊秉綬交游考[J].嘉應學院學報,2011(6).
作者簡介:
鐘雨柯,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審計大學金審學院經(jīng)管學院稅收學2016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