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根據農村小學階段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農村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他們學習知識的內在動力和關鍵。因此,教師應注意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適合農村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征、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選擇適合農村小學生閱讀的文本材料,還應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畢竟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閱讀教學中要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熱情。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說:“學生有了興趣,就會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睂W生的閱讀過程實際上是認知過程,學生在認知過程中必須有良好的情緒情感,才能提高學習效率,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創(chuàng)設寬松、愉悅的情境,以學生為主體,使其在入情入境的閱讀中深入理解文本。在閱讀之后,教師還應引導學生互動評讀,“一千個讀者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在指導學生閱讀時,讓學生在獨立自主閱讀的基礎上進行互動評讀,學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既激發(fā)了他們的閱讀潛能,又培養(yǎng)了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快樂地學習,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正如第斯多惠所說:“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
一、 抓住重點詞句細讀文本
文本解讀是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時,一方面要讓他們細讀重點字詞句,另一方面要讓學生了解文本的寫作背景知識和作者生平經歷等。學生對文本細讀時,品味關鍵、重點詞句是非常重要的,仔細品味學生就會發(fā)現文本中內涵豐富、表達文章主題的字詞句。
二、 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閱讀能力
閱讀需要學生對文本進行再造想象,結合自己生活經驗深入理解文本。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讀問結合、讀思結合、比較閱讀、讀寫結合,如仿寫、續(xù)寫、擴寫、補寫、自寫等,讓學生在閱讀中體驗和感悟,從而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閱讀。語文的文本具有不確定性和模糊性,閱讀時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和感受,文本本身就是豐富的、多元的。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多元閱讀,多角度理解文本。傳統教育觀念片面追求唯一確定答案的一元解讀泯滅了學生的個性,不利于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造性地解讀文本,更不利于學生閱讀素養(yǎng)的提高。對此,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必須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多元解讀,讓學生在多元解讀中進行個性化閱讀,這樣利于完善學生的人格,促進其個性發(fā)展,最終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時刻以人為本,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閱讀營造良好的、寬松的環(huán)境。當然多元解讀不是隨意解讀,教師應特別注意讓學生在多元解讀文本中堅持正確的價值觀和健康的審美取向。
三、 閱讀教學中注重技能訓練
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活動是動態(tài)的、鮮活的、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賦予了文本新的生命,學生會對文本作品產生獨特的體驗和感悟。因此,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注重對學生閱讀技能的訓練。在閱讀教學中注重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思想情感;重視趣味教學,根據課文內容充分利用各種教具、實物、多媒體、游戲等方法進行閱讀教學;重視聽說讀寫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勤于思考、推理事物的變化、透過現象看本質,從而得出科學的論斷,以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思維習慣和學習習慣,提高他們的閱讀技能水平。
四、 在閱讀中感悟中認識自我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老師的教學思路總是讓學生跟著自己走,希望學生的答案能接近教學參考書,符合我們閱讀題的答題要求。從“農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必要性”得出結論:學生的閱讀感悟與他生活的經歷、經驗密不可分,所以我們在引導學生學習課文時,不僅要善于啟發(fā)誘導,還要善于等待,更要寬容學生個性化的理解感悟,要給學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讓學生有一些獨特的體會和認識。例如,在教學《竊讀記》時,可以首先讓學生找出描寫作者“竊讀”時的滋味的語句,感受作者“找到書”的驚喜、“餓得饑腸轆轆”的勞苦、“害怕被老板發(fā)現”的擔憂以及“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的甘甜,從而體會到林海音強烈的求知欲以及對讀書的渴望。在此基礎上,老師可以為學生詳解林海音由于受當時環(huán)境的影響不能自由地讀書,體會林海音喜愛讀書卻不能盡情讀書的傷感,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林海音如癡如醉般讀書的緣由。在我們的很多公開課中,我們的教師為了使教學能有亮點,博得大家的贊譽,總是挖掘教材的留白,顯示我們對教材理解,從而設計精妙的問題,引導學生逐步走向自己的預設。基于學生本位的視角,這種教學方法是值得我們反思的,老師深層地挖掘教材符合兒童的心理發(fā)展嗎?其實,在語文課的教學中,只有通過積極的情感活動,受到情感熏陶的同時才可以自然的獲得思想啟迪。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是真正適合兒童的,并非要采用灌輸式進行啟發(fā)引導。對于兒童來說,沒有必要對思想內涵進行深刻的理解,有些朦朧、模糊也沒有關系,因為兒童處在身心發(fā)展階段,不同的階段會有不同的體驗和感悟,隨著生活經驗閱歷的增加,當他再讀這個故事時,就會有更深刻豐富的啟迪,這總比我們采用灌輸式說教的方式強加給他們要好。
作者簡介:
陳宗瓊,貴州省畢節(jié)市,赫章縣財神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