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業(yè)紅
慢性腎衰竭是由于腎臟受到損害,隨著病程的進展,引起患者消化、呼吸、血液等系統(tǒng)發(fā)生病變的一種臨床綜合征,主要表現為嘔吐、腰痛、多尿、大便干溏等[1]。中醫(yī)學認為引起慢性腎衰竭的原因為脾腎受到損傷,逐漸喪失分清泌濁的功能,患者突感外邪,導致肺氣不宣,治節(jié)失職,三焦水道不利,濕濁貯流,更傷脾腎[2]。此病的基本病機是虛,正虛分為五型,最常見的是脾腎氣虛證。由于西醫(yī)基礎治療的療效不理想,許多專家尋求中西醫(yī)結合的方法治療腎衰竭,本次我院分別給予2組患者單純西醫(yī)治療及聯合健脾湯治療,發(fā)現后者療效更佳,具體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佳木斯市中醫(yī)院腎內科2016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80例慢性腎衰竭脾腎氣虛證患者進行本次研究,隨機分成2組。對照組4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13∶7;年齡22~73歲,平均(56.31±6.54)歲;病程2~11年,平均(6.12±3.26)年。觀察組40例患者,男女比例為3∶2;年齡20~72歲,平均(56.14±6.75)歲;病程2~10年,平均(6.74±3.07)年。2組基本資料無較明顯差別,P>0.05,值得進行對比研究。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中醫(yī)臨床腎臟病學》[3]中慢性腎衰竭脾腎氣虛證的相關標準,患者具備3項主癥及1項兼癥,即可確診:1)主癥:疲倦乏力、腰部冷痛、腰膝酸軟、大便不實、肢冷畏寒、脈象沉弱等;2)兼證:濕濁方面有舌苔厚膩,伴惡心、嘔吐等癥狀,血瘀方面有面色萎黃、膚色紫黯、有瘀點等;水腫方面有肢體面部浮腫,伴有腹水、胸水等。
1.2.2 西醫(yī)診斷標準 符合慢性腎功能衰竭早中期診斷標準[4]:1)患者有腰痛、多尿等臨床表現;2)Scr≥133 μmol/L,Ccr≤80 ml/min,BUN≥7.14 mmol/L;3)有腎臟疾病史。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上述診斷標準;2)患者無藥物過敏史;3)患者自愿參加研究,家屬同意。
1.4 排除標準 1)妊娠期、哺乳期婦女;2)患者消化系統(tǒng)、心血管系統(tǒng)、腦血管系統(tǒng)等有原發(fā)性嚴重疾??;3)配合度低或精神狀況異?;颊?。
1.5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西醫(yī)基礎治療,控制患者飲食,在保持足夠熱量的情況下以低蛋白、低脂食物為主,給予抗感染、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糾正電解質紊亂等治療。飯前口服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30078,規(guī)格:100 mg×30片),300 mg/次,1次/d,3 d后改為100 mg/次,1次/d;靜脈滴注阿魏酸鈉(山西普德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3056,規(guī)格:5 ml×10支/盒),將其溶解后加入到300 ml生理鹽水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30 d。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以健脾湯治療,藥方:黨參、白術、茯苓、法半夏各9 g,陳皮6 g,黃連、甘草、吳茱萸各3 g,瓦楞子12 g,白芍、菟絲子、川續(xù)斷各15 g,六月雪、生薏苡仁各20 g。加水1000 ml,煎煮后取汁400 ml,分早晚2次服用。連服30 d。
1.6 觀察指標 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腎功能指標的變化,治療后患者的Scr和BUN下降幅度越大、Ccr的上升幅度越大,且越接近正常值,表示治療效果越好。腎功能指標正常值參考:Scr為44~133μmol/L,Ccr為80~120 ml/min,BUN為2.86~7.14 mmol/L。
2組治療前的腎功能指標差別不大,治療后觀察組Scr、Ccr、BUN的改善程度比對照組好,有較明顯的差異,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腎功能指標比較 (例,
注:t1為對照組治療前后對比,P1>0.05;t2為觀察組治療前后對比,P2<0.05;t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P<0.05
西醫(yī)治療慢性腎衰竭主張飲食療法加藥物治療,因單一的藥物起效慢、療效一般,多會使用2種及以上藥物同時治療,但此方法會加重患者的腎臟負擔,延長患者的康復時間。中醫(yī)學認為,慢性腎衰竭屬“虛勞”“水腫”范疇,腎主氣化,是先天之本,脾主運化,是后天之本,因此,在調節(jié)腎功能的同時也要調理脾胃[5]。健脾湯是中醫(yī)臨床上調脾胃的主要方劑,其藥方中的黨參屬脾經、肺經,性平味甘,能補中益氣、健脾益肺,主脾肺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心悸、虛喘咳嗽等病癥;白術性溫,味甘、苦,有補脾、益胃、和中功效,治脾胃氣弱、水腫、不思飲食、倦怠少氣、頭暈、濕痹等;茯苓歸心、肺、脾經,性平,味甘、淡,能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用于水腫尿少、脾虛食少、便溏泄瀉、驚悸失眠癥狀;半夏性溫味辛,能消痞散結、燥濕化痰,主嘔吐反胃、咳喘痰多、夜臥不安,有鎮(zhèn)咳、降壓、凝血功效;陳皮性溫,味辛、苦,能理氣健脾、調中、化痰、燥濕,用于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納呆便溏;黃連歸胃、心、肝、大腸經,性寒味苦,有瀉火、解毒等效,治時行痞滿嘔逆、百日咳、肝胃不和等;甘草性平味甘,有潤肺止咳、補脾益氣的效果,主治脾胃虛弱、咳嗽等癥,與其他藥物合用,能調和諸藥,減少藥性對人體的刺激;吳茱萸性溫,味辛、苦,能散寒止痛、疏肝下氣、溫中燥濕,主嘔吐吞酸、寒濕泄瀉、厥陰頭痛;瓦楞子性平味咸,能化痰、消積、散瘀、軟堅,治痰積、吐酸、胃痛等,有行氣活血、散結消癥等效用;白芍即芍藥根,是鎮(zhèn)痙、鎮(zhèn)痛、通經藥,治胃痙攣、眩暈等,有散瘀、活血、止痛、瀉肝火的作用;菟絲子性溫味甘,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主治腰膝酸痛、泄瀉、遺尿、目昏耳鳴等癥狀;川續(xù)斷根藥用,有補肝腎、強筋骨、活血散瘀、生肌止痛等功效;六月雪性涼,味辛、淡,疏風解表、舒筋活絡、清熱利濕,用于咳嗽、急性與慢性肝炎、腸炎、偏頭痛等病癥;生薏苡仁性涼,味甘、淡,入脾、腎、肝、胃、大腸經,主要的藥理作用為健腎、補腎,治泄瀉、濕痹、肺萎、脾腎濕積等[6,7]。14味中藥材一起煎煮,有健脾和胃,降逆止嘔、補腎益氣等功效,同時還能調理人體其他器官病癥。在本次研究中,2組治療前的腎功能指標不存在較大的差別,治療后觀察組的Scr、Ccr、BUN分別為(125.36±45.58)μmol/L、(78.36±26.54)ml/min、(7.62±3.41)mmol/L,對照組分別為(260.51±130.45)μmol/L、(40.65±23.15)ml/min、(16.55±6.13)mmol/L。觀察組的改善情況比對照組好,有較大的差異,P<0.05。研究數據表明,相比于單純使用西醫(yī)基礎治療,加以服用健脾湯治療效果更佳,能改善患者腎功能。
總之,健脾湯對于治療慢性腎衰竭脾腎氣虛證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能加快改善患者的腎功能,提高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