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景恩 王成(通訊作者) 王剛 魏亞軍
(安徽醫(y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yī)院 安徽 合肥 230001)
隨著胰腸吻合技術的不斷成熟及吻合方式的不斷改進,胰瘺的發(fā)生率雖有所降低,但總的發(fā)生率依然高達5%~40%。目前胰腸吻合的方式多為胰腺導管對空腸黏膜的吻合方式,尤其對于粗胰管(胰管直徑>3mm)的病例[1],但對于胰管直徑≤3mm的病例,行導管對黏膜吻合在操作中較為困難。對此,本中心充分研究了各種胰腸吻合術式的優(yōu)勢與不足,針對胰管直徑≤3mm的病例,將傳統(tǒng)胰腸吻合方式進行改進,提出了“U型貫穿交鎖式胰腸吻合術”,能明顯縮短吻合時間,經(jīng)臨床應用效果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6年9月—2018年9月在安徽省立醫(yī)院膽胰外科行胰十二指腸切除術、且經(jīng)術前評估和術中探查胰管直徑≤3mm的患者57例,根據(jù)術中胰腸重建吻合方式的不同,分為U型貫穿交鎖式胰腸吻合組(A組)與胰腺導管對黏膜胰腸吻合組(B組)。A組18例患者,男性12例,女性6例,年齡37~78歲,平均61.61歲,伴有黃疸10例,低蛋白血癥者13例,糖尿病3例,術后病理診斷惡性腫瘤14例,交界性腫瘤2例及良性病變2例,良性病變?yōu)橄忍煨阅懝軘U張癥和漿液性微囊性腺瘤各1例;B組39例患者,男性22例,女性17例,年齡17~79歲,平均59.59歲,伴有黃疸者21例,低蛋白血癥者23例,糖尿病7例,術后病理診斷惡性腫瘤30例,交界性腫瘤6例,良性病變3例,包括假性囊腫1例及漿液性微囊性腺瘤2例。
兩組術中消化道重建行胰腸吻合的方式如下:
1.2.1 胰腺導管對黏膜吻合法(B組):具體手術步驟參見相關文獻報道[2]。
1.2.2 U型貫穿交鎖式吻合法(A組)
①仔細游離胰腺斷端約1~2cm,取適當長度和直徑的硅膠管置入胰管深處,并采用4-0可吸收縫線縫合固定;②自橫結腸系膜無血管區(qū)切開,將遠端空腸斷端經(jīng)此孔上提送入胰腺斷端處,將胰腺斷端對靠空腸對系膜緣,4-0可吸收縫線距離胰腺切緣0.5cm處貫穿胰腺后與空腸漿肌層U型縫合2針并收緊打結固定胰腺后緣;③在胰管對應的空腸處戳孔,將胰管支撐管置入空腸內;④4-0可吸收縫線將胰管周圍組織與空腸戳孔周圍腸壁U型貫穿交鎖式縫合四針后依次收緊打結;⑤最后將胰腺前緣包膜與空腸漿肌層間斷縫合一列。
患者術后均經(jīng)抗感染、抑酸、抑酶、保肝、營養(yǎng)支持等對癥處理,術后通過腹腔引流管監(jiān)測腹腔引流液顏色、量及引流液淀粉酶水平。
術后胰瘺的判斷標準:采用國際胰腺外科研究小組(ISGPS)2016年制定的標準:任何可測量的引流液,其淀粉酶含量高于同機構檢測正常血清淀粉酶上限3倍以上,并與臨床(癥狀)的發(fā)展轉歸密切相關者,即被定義為胰瘺”,并按照嚴重程度遞進升級為生化瘺(BL),B級瘺、C級瘺[7]。根據(jù)病情的進展,當B級胰瘺出現(xiàn)胰瘺相關的二次手術(特指胰瘺相關外科手術,而非介入或內鏡等微創(chuàng)操作)、單個或多個器官功能衰竭或死亡的時候,B級升級為C級。
應用SPSS20.0(IBM,美國)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并用表示,性別等計數(shù)資料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組:吻合時間13~17min,平均15.00±1.12min;B組:吻合時間17~29min,平均23.97±2.98min。A組術中平均吻合時間顯著短于B組,在吻合時間方面A組優(yōu)于B組,差異顯著(P<0.05),見表1。
表1 兩種不同胰腸吻合患者術中術后相關指標比較
總體的胰瘺發(fā)生率為24.57%(14/57),A組為22.22%(4/18),B組為25.64%(10/39),A、B兩組在胰瘺發(fā)生率方面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同胰腸吻合患者術后并發(fā)癥比較
綜上所述,統(tǒng)計學分析顯示兩組患者術前、術中的相關臨床指標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胰瘺發(fā)生率統(tǒng)計上亦無差異,但A組患者術中胰腸吻合時間明顯縮短,由此可見U型貫穿交鎖式胰腸吻合是安全有效、操作簡單的胰腸吻合法,對于臨床開展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其不僅適用于開腹胰十二指腸切除術,對于操作更為復雜的腹腔鏡手術,其操作簡單的優(yōu)點更能得到體現(xiàn),在今后的臨床開展中,仍需要擴大樣本量及增加術后隨訪以驗證其臨床應用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