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剛
(壽光和信醫(yī)院 山東 壽光 262700)
隨著我國老齡化人口的增多,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發(fā)病率逐漸上升,嚴重影響了老年群體的生活質量[1]。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是臨床常用治療方法,可迅速緩解患者疼痛,臨床療效確切。為進一步準確評價單側椎弓根入路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的有效性,本次研究選取近2年來我院收治的196例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現(xiàn)報道如下。
本文觀察對象選自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期間治療的196例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所有病例經(jīng)影像學檢查均符合椎體壓縮性骨折臨床癥狀確診標準。采用國際隨機字母表法將196例患者分成實驗組和対照組,各98例,實驗組患者年齡60~87歲,其中男女比例為29:69,平均年齡為(69.42±3.91)歲;對照組患者年齡61~89歲,其中男女比例為31:67,平均年齡為(69.28±3.75)歲。所有病例經(jīng)診斷排除手術禁忌癥者、由椎間盤病變及腫瘤等因素致痛者。本次試驗兩組患者臨床資料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對比性。本次研究經(jīng)我院科研會討論批準,獲得研究權限,且患者自愿簽署知情書。
使用2%利多卡因對患者進行麻醉,患者保持俯臥位,墊高胸部及髖部,經(jīng)C型臂X線機透視下找到椎弓根位置,取椎弓根投影上緣為進針點,標記進針點,經(jīng)引導準確穿刺,進針方向和矢狀面形成10~20°夾角。實驗組給予單側椎弓根入路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用單側椎弓根入路經(jīng)皮穿刺,針尖到達椎體前中1/3位置,針尖位于椎弓根和棘突中線。對照組采用雙側椎弓根入路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在拉絲后期推注骨水泥,骨水泥由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粉劑與液態(tài)單體按照3:2的比例配制而成,在C型臂X線機下觀察骨水泥擴散方向,并慢慢調(diào)整進針方向,預防骨水泥擴散至椎體后緣,如有滲漏立即停止推注。確認填充滿意后,旋轉工作套管夯實水泥,拔出穿刺針和套管,手術結束。
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有效性進行對比分析,觀察比較兩組手術時間、骨水泥填充量、X線曝光次數(shù)和滲漏率等指標。
使用統(tǒng)計學軟件SPSS19.0對兩組患者治療數(shù)據(jù)處理分析,計量資料用()表示,采用兩組獨立樣本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組手術時間、骨水泥填充量、X線曝光次數(shù)和滲漏率明顯少于對照組,差異明顯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表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表 兩組臨床相關指標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骨水泥填充量(ml)X線曝光次數(shù)(次)滲漏率(%)實驗組 98 40.7±6.82 3.5±0.9 10.4±2.7 4.1對照組 98 55.8±7.76 5.9±1.6 19.5±3.0 11.2 t - 8.56 7.48 9.25 1.62 P - <0.05 <0.05 <0.05 <0.05
保守治療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見效慢,且效果不理想,老年患者經(jīng)受長時間疼痛。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是近年治療椎體病變的有效方法,其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填充骨水泥來固定椎體骨折,骨水泥聚合反應期間釋放出熱量形成高溫[2],顯著破壞骨折周圍痛覺神經(jīng)末梢,幫助患者緩解疼痛。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對恢復椎體骨折患者的運動功能就是通過骨水泥填充融合骨折平面機制。固定融合后的骨水泥有助于加強骨骼的堅韌性和壓縮性能,重新構建起椎體結構,促進了骨骼結構的完整性,這一治療方法在歐美西方國家得到廣泛應用。采用單側椎弓根入路穿刺,應重視術前影像學資料的分析,模擬操作路徑,根據(jù)實際患者脊柱旋轉程度調(diào)整球管位置,清楚顯示穿刺側椎弓根內(nèi)外側緣,提高手術穿刺的精準性,注意針尖一般在上、外側緣穿刺椎弓根[3]。單側椎弓根難點在于估計傾斜度入路,傾斜角必須在針尖穿刺前確定,在穿刺過程中可以進行調(diào)整,但具有風險,因此為保證手術的成功,穿刺針尖不能越過椎弓根內(nèi)側。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患者機體脆弱,同時合并高血壓等基礎疾病,精力有限,考慮縮短手術時間、減輕疼痛為主要訴求,推廣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可以讓高齡患者受益。
綜上所述,單側椎弓根入路經(jīng)皮椎體成形術治療老年椎體壓縮性骨折臨床效果顯著,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骨水泥填充量和X線照射次數(shù),值得在臨床中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