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一個研究教師和學生雙重心理的心理實驗,講述了心理學家的“權威性謊言”起到了喚起教師對學生關注和愛的情感,調(diào)節(jié)師生關系的作用。后人稱此實驗為“羅森塔爾效應”,而羅森塔爾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那么,在體育教學中,應當如何利用這種心理效應呢?一、 根據(jù)學生特點,合理使用語言。二、 重視非言語表情在師生情感交流中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切莫忽視非言語表情這種無聲語言的作用。
關鍵詞:“皮格馬利翁”效應;語言符號;非語言符號
這是古希臘神話中一則美麗動人的故事:在古老的塞浦路斯島,有一位酷愛雕刻藝術、名叫皮格馬利翁的俊美國王。有一次,在他完成了一座少女雕像后,竟情不自禁地對這位“少女”產(chǎn)生了愛慕之心。日復一日,他把自己的全部身心都化為對這尊少女塑像的凝神關注。奇跡終于發(fā)生了,被國王的深情所感動,雕像少女活了,并和國王幸福地相聚在一起……這則神話所反映的“愛”的效應,在現(xiàn)實生活中被證實了。
1968年,美國的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到美國的一所小學進行“發(fā)展預測”的心理實驗。他們從一至六年級各選三個班進行測試后,向任課教師提交了一份“有最佳發(fā)展前途者”的名單。乍看名單,其中有的是一般學生,有的甚至是差生,教師對此頗感不解。羅森塔爾強調(diào):“我指的是發(fā)展,而不是現(xiàn)在的基礎。”并提醒教師,不可將名單外傳,否則將會影響試驗的正確性。八個月后,他們又重新回到這所學校復測,結果發(fā)現(xiàn),凡列入名單里的學生,都比其他學生進步得快。學習差者,趕了上來;學習優(yōu)秀者,成績更優(yōu)。而且學生求知欲旺盛,性格活潑開朗,師生感情親密融洽。對這些學生的品行,教師也給予了很好的評價。
這是一個研究教師和學生雙重心理的心理測試。其實,八個月前,羅森塔爾等人只是隨便抄了一些名單給教師,但心理學家的“權威性謊言”卻起到了喚起教師對學生關注和愛的情感,調(diào)節(jié)師生關系的作用。后人稱此實驗為“羅森塔爾效應”,而羅森塔爾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那么,在體育教學中,應當如何利用這種心理效應呢?
一、 根據(jù)學生特點,合理使用語言
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體育教師的語言,對學生掌握知識,技能和對學生的心理都會產(chǎn)生重要的影響。
這是一件真實的事情:小王文化學習成績歷來不錯。但在一段時間內(nèi),學習成績突然滑坡,并少言寡語,常郁郁寡歡。班主任和同學們都對此不解。其實,原因很簡單。小王由于身體素質(zhì)較差,在體育課上完成動作常不盡如人意。體育教師性情急躁,每遇此況,心中著急,言不由衷。曾數(shù)次對他出言不遜“你真笨”“你怎么這么笨”“你真笨到家了”,這位教師的不良語言正是導致小王文化學習成績下降和情緒變化的主要原因。
小王僅是一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身心發(fā)展尚未成熟定型,獨立性差,受暗示性強。體育教師的不良言語嚴重地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從而使他對自己的能力產(chǎn)生了懷疑。強烈的自責,最終導致了懼怕體育課,文化學習成績下降和心理封閉的惡性循環(huán)。
也許人們會問:教師的一句話真會產(chǎn)生如此大的作用嗎?
從年齡發(fā)展階段來看,年齡愈小,這種作用愈為明顯。在幼兒時期(三到六歲),兒童對幼兒園阿姨的話言聽計從,而進入童年期(六至十一二歲),教師的語言則會對學生自我概念的形成產(chǎn)生重大影響。他(她)們常常會將教師的評價,作為自我衡量和自我認識的標準,并引起連鎖反應,產(chǎn)生心理和行為的全方位變化,甚至影響終生。據(jù)此,我們就不難解釋,何以體育教師的一句話在小王身上產(chǎn)生如此嚴重的不良后果了。
那么,為什么對教師的嚴厲語言,有的學生反映甚微,而有的學生卻特別敏感呢?
一般說來,性情靦腆、性格內(nèi)向、初小學生和女學生等,較富于內(nèi)心生活、好面子、受暗示性強,自尊心內(nèi)涵不露而極易受到傷害,對教師的語言較為敏感。不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不能區(qū)別對待學生、不講究語言藝術,出言粗俗無禮,用學生來泄氣,時體育教師的大忌,對雪深心理的健康成長是極其有害的。對此,體育教師應引起高度重視。
二、 重視非言語表情在師生情感交流中的作用
體育教師的非言語表情包括:目光、面部表情、手勢及其他身體動作等較之語言,非言語表情的作用似乎不甚明顯,其實不然。皮格馬利翁效應證實了這一點。
一位殘疾學生曾動情地向筆者講述了他是如何在一位體育教師的關心、支持和鼓勵下,長年堅持課余訓練,并取得良好成績的成長過程。他說:“我所征服的每一高度的力量和勇氣,都來自我的體育教師,他是一個性格內(nèi)向的人,說話不多,但只要我看到他或想到他,就會受到莫大鼓舞,心里覺得暖暖的。他從不責備我,盡管我的失敗遠遠多于成功。我所取得的成績,應全部歸功于他,他受之無愧!因為,我之所以能活到今天,而且對今后的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完全是他創(chuàng)造的奇跡!”這位殘疾學生向我們描述了一位聰慧而品行高尚的體育教師的形象:“在我灰心、沮喪的時候,是他的眼睛告訴我:這是一次向生命挑戰(zhàn)的開始;在我成功的時候,他和我一樣開心,就好像是他自己取得了成功;當他輕輕地撫摸著我的頭和肩膀的時候,我感到他那慈父般的愛心和如同大海般寬闊的胸懷!而對這樣一位難得的好老師,我覺得自己沒有任何理由頹廢,而唯有奮起與生命抗爭!”就是這樣一位“沉默”、平凡而普通的體育教師,他通過自己摯熱的愛,在體育訓練的一點一滴中,把人格的力量滲透、灌注到這位與眾不同的特殊學生身上,重新燃起他生命的火焰,化作他戰(zhàn)勝身體疾患,意志薄弱和向往新生活的巨大動力,在一次次向新高度沖擊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自己心理的飛躍和人格的升華。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必須清楚這個道理:尊師和愛生是相互的,僅靠擺架子或作出一副威嚴的面孔,是絕對不可能得到學生愛戴的。而要真正做到這一點,體育教師就必須加強有關理論知識的學習和自身素質(zhì)的培養(yǎng)和提高,具有強烈的事業(yè)心和責任感,對待所有學生一視同仁,用自己真誠、無私的愛去澆灌學生心靈的花朵,去鑄成學生心理健康大廈的基石。
教師的信任和愛是鼓起學生智力、情感和個性順利發(fā)展的風帆。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所給予我們的重要啟示。
參考文獻:
[1]《1844經(jīng)濟學—哲學手稿》第108頁.
[2]《中國教育報》2005版4月1日第8版.
作者簡介:
楊春喜,河北省唐山市,河北省唐山市灤南縣柏各莊鎮(zhèn)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