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紅
張愛玲的媽媽黃逸梵,晚年聽說張愛玲結(jié)婚了,高興地給她的忘年閨密邢廣生寫信,說“又免了我一件心愿”。
這幾個字,我看了很久。天下媽媽大概都是這個心思吧,希望女兒能找到一個陪伴她、照顧她的人。但是放在黃逸梵身上,卻讓人既感動,又微微有些訝異。因為此前看了太多張愛玲的吐槽,總覺得這是一個時髦高傲到不大懂得母愛的女人,她居然還有這份兒放不下?
如今回過頭來再想,真不能說張愛玲的媽媽不愛她。黃逸梵在經(jīng)濟(jì)很拮據(jù)的情況下,給張愛玲請5美元1小時的家教;為了讓張愛玲受到好的教育,拒絕兒子的投奔;那么矜持的人,去世前曾給張愛玲發(fā)電報,想要再見她一面,而張愛玲只是給她寄了100美元而已。黃逸梵對女兒依舊沒有一絲怨恨,她知道“20世紀(jì),做父母只有責(zé)任,沒有別的”。她最后將一小箱古董留給了張愛玲。
但我也能理解張愛玲心中的芥蒂,黃逸梵的問題不在于是否有“愛”,而在于她做人太緊繃,不能接受家人,尤其是女兒的不完美。張愛玲后來活得那樣緊張敏感,黃逸梵負(fù)有很大責(zé)任。
張愛玲在《天才夢》里半開玩笑地說,她16歲時,媽媽從法國回來,將暌違多年的女兒研究了一下,對她說:“我懊悔從前小心看護(hù)你的傷寒癥,我寧愿看你死,也不愿看你活著使你自己處處受痛苦?!?/p>
張愛玲說,母親給她兩年的時間學(xué)習(xí)適應(yīng)環(huán)境。除了教她洗衣、做飯等生存技能,黃逸梵還讓張愛玲練習(xí)行走的姿勢,看人的眼色。教她照鏡子研究面部神態(tài),告訴她如果沒有幽默天分,千萬別說笑話……最后,黃逸梵還是很失望。張愛玲說:“在待人接物方面,我顯露出驚人的愚笨。除了使我的思想失去均衡,我母親的沉痛警告沒有給我任何的影響?!?/p>
“沉痛”兩個字用得很幽默,但黃逸梵和張愛玲只怕都笑不出來。張愛玲后來一次次描述她當(dāng)時的那種惶恐,說,母親總是在盤算,自己為她做的犧牲值得不值得。
張愛玲似乎想多了,但是一個不放松的媽媽給人的壓力真大啊。在《今生今世》里,胡蘭成將他和張愛玲的關(guān)系描述成神仙眷屬。換成張愛玲來寫,張愛玲總是在猜,胡蘭成是怎樣看她的。這就是少年時留下的心理暗疾,她能從任何人那里,看到母親當(dāng)年審視自己的眼神,看出自己的不完美。她后來的離群索居,很難說不是為了逃避這種審視。
不接受親人的不完美,其實就是控制欲。不只是想控制親人,更重要的是,想要借此掌控生活。以為把家人的小毛病都摘除,生活就可控了,自己心中的秩序也就能建立了。可是,生活神出鬼沒,根本無序可言。
不懂這個道理的,還有賈寶玉的母親。很多人說,王夫人這個人如何壞,我不太接受。別的不說,她那么討厭趙姨娘,對探春尚能區(qū)別對待,這就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她能體諒妙玉的孤傲,施舍多年不曾走動的劉姥姥,榮國府上下,誰也說不出她的不好來。但是假如我們確定《紅樓夢》是一部自傳體小說,就能知道,賈寶玉對她一定是有怨恨的。
“好好的爺們,都叫你教壞了!”當(dāng)著寶玉的面,她給了跟寶玉調(diào)情的金釧一耳光——這一耳光應(yīng)該在寶玉心頭回響了很多年吧?王夫人不接受成長中的寶玉在所難免的輕佻,認(rèn)為他學(xué)“壞了”。她萬般警惕,堅壁清野,誓將一切危險因素剔除干凈,驅(qū)逐晴雯、芳官一干人等,讓大觀園的花團(tuán)錦簇瞬間失色,也讓寶玉的華麗青春變成殘酷青春。
在王夫人身上,你能看到很多媽媽的影子,她對寶玉也是真愛,各種關(guān)懷寵溺、苦口婆心,但她的不接受,使得這一切毀于一旦。
懂得接受,應(yīng)該成為一個母親的基本修養(yǎng)。在這方面,《窗邊的小豆豆》中的媽媽做出了教科書般的示范。
那個小豆豆,很像童年的我,稀里糊涂的,一天到晚犯錯誤,自己還不知道錯在哪里。只是,我小時候每天都要被各種人,比如我爸媽和老師批評上千遍,每天都灰頭土臉的,那種自卑感,到現(xiàn)在還影響著我的言行舉止。小豆豆最后卻成了非常受人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主持人。我覺得,這跟她媽媽從來都接受她的不完美,或者說,她媽媽沒有世俗世界里的那種完美概念有關(guān)。正是她媽媽那種溫柔的智慧,讓小豆豆不恐懼、不焦慮,不會進(jìn)退失據(jù),平添無謂的耗損。在輕松的愛里,她可以一路向前奔跑,跑贏世間隱藏的風(fēng)險。
接受親人的不完美,不只是給予家人輕松感,還能影響家人的生活態(tài)度,觸類旁通地化解所有的不如意。就像《佐賀的超級阿嬤》里面的那個阿嬤——德永昭廣的外婆,是一個智慧的老母親。
阿嬤是個窮老太婆,靠打掃衛(wèi)生謀生,但她很樂觀,說:“窮有兩種,窮得消沉和窮得開朗,我們是窮得開朗,而且和由富變窮的人不一樣。不用擔(dān)心,因為我們家世世代代都是窮人。窮人習(xí)慣穿著臟衣服,淋了雨,坐在地上,摔跤也無所謂?!?/p>
德永昭廣把成績單拿回家:數(shù)學(xué)1分,社會2分,語文1分,英語1分……阿嬤笑著說:“不要緊,不要緊,一分兩分的,加起來,就有五分啦?!?/p>
德永昭廣問:“不同科目也能加在一起嗎?”
她嚴(yán)肅果斷地說:“人生就是總和力!”
說得好。除了接受孩子的不完美,她還教會孩子接受這個世界的不完美。她對德永昭廣說:“別抱怨‘冷啊‘熱啊的!夏天要感謝冬天,冬天要感謝夏天?!?/p>
德永昭廣成名后又遇到低潮期,阿嬤也有辦法幫她打氣:“即使有兩三個人討厭你,轉(zhuǎn)過身來還有一億人?!?/p>
阿嬤的樂觀,不只安慰了德永昭廣,也給了無數(shù)讀者以力量——將人生的如意和不如意照單全收,用自己的力量,化不完美為“不,完美”。
做什么樣的人,比擁有什么樣的人更重要。